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首篇就是《關雎》,首句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詩故訓傳》曰:“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 《爾雅·釋鳥》中解釋道:“雎鳩,王雎。”有關專家學者大都認為,雎鳩就是魚鷹,也叫王雎、雎鳩、沸波、下窟烏,學名為鶚。
鶚屬鷹形目、鶚科,是鶚科家族中唯一的一種鳥類,形似我們熟知的老鷹。成年鶚的體長約半米,體重1 000克到2 000克。頭頂部是白色的羽毛,中間點綴有黑褐色羽毛,頭的側面也有一條黑褐色羽毛延伸至后頸部,又與后背的黑色羽毛相融,從頜下到胸腹均為白色羽毛。當飛翔時,它展開尾翅,上有藍色塊狀和細長條狀裝飾,一雙虹膜呈淡黃色或橙黃色的銳利的眼睛、典型的鷹鉤鼻及鉤形尖利的喙,給人一種兇猛霸氣的感覺。鶚的分布很廣,除了南極和北極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它矯健的身影。2021年,它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LUjhe8t2ZjqKSXVfvV3vyQ==保護動物。
鶚既然被稱為魚鷹,那么它的活動區域自然在河流、湖泊、海濱等水域,尤其是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樹木的水域。只有在這些水域,它才能捕獲最喜歡的獵物——魚。它靠尖利的爪子、布滿細刺的趾底和可以前后反轉的四趾來捕魚。當它憑著高超的飛行技巧在水面上空偵察時,一旦發現水中的魚類,便像戰斗機般迅疾俯沖到水面,伸出尖利的爪子,猶如老鷹抓小雞似的將魚抓起。即使魚有所警覺,馬上向深水處潛逃,鶚也會緊追不舍,甚至潛入1米以下的水中將其抓獲。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俄羅斯業余攝影師伊戈爾拍到在芬蘭北部的一個湖面上,一只鶚一次用兩只利爪捕到兩條鱒魚的驚人一幕。鶚除了以魚為主要食物之外,有時也捕食小型鳥類和小型陸棲動物。
除了鶚被稱為魚鷹之外,不少地方的人也將鸕鶿稱為魚鷹,還有人將鶚與鸕鶿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從鳥類分類學來說,鶚屬鷹形目、鶚科、雕類,而鸕鶿屬鵜形目、鸕鶿科。從外貌來看,鶚有典型的鷹鉤鼻、喙,無疑屬鷹類;而鸕鶿一身黑羽,像黑烏鴉一般,還有水老鴉、魚老鴉的綽號,更別說沒有鷹類的相貌特征。從捕魚的利器來說,鶚用的是利爪,而鸕鶿用的是長喙。鶚屬于猛禽,而鸕鶿比較溫順。人們之所以稱鸕鶿為魚鷹,主要是平時看到它溫順地與主人相處、為主人捕魚的熟悉的身影,而鶚不像鸕鶿那樣被人馴化,平時難得一見。但真正的魚鷹是鶚。
鶚雖說屬于中型猛禽,但雄鶚對雌鶚溫柔體貼。向雌鶚求愛時,雄鶚不僅僅是在河之洲用“關關”的情歌表露愛心,還以比男子高臺跳水還要雄健的、迅猛的動作直插水面,抓住魚后又騰空而起,飛到在樹上等候的雌鶚面前,殷勤地獻上魚,以實際行動打動雌鶚的芳心。雌鶚目睹雄鶚雄健的身姿、捕魚的技能及對自己的溫柔體貼,果然芳心大動,便與之“牽手”。在“婚后”,雄鶚秉承一夫一妻制,與“發妻”形影不離,常常是雄鶚一邊上下翻飛,一邊向“發妻”高聲鳴唱,“發妻”高聲應和,與雄鶚一起比翼雙飛。
為了繁育下一代,鶚會在水邊的樹冠之上、水邊的懸崖峭壁和巖石上造巢穴,用粗大的樹枝、灌木枝等搭建后,再在巢內鋪以較柔軟的樹皮、枯草、羽毛和碎紙等。雌鶚產卵后,擔起孵卵的任務,雄鶚會在外出覓食之余,和雌鶚輪流孵卵。雛鳥出生后,它們共同喂養,直至大約42天后離巢。在孵卵期間,雄鶚始終不辭勞苦地外出覓食,為雌鶚和雛鳥提供充足的食物。雄鶚和雌鶚對巢中的雛鳥也極盡關懷,如果有大型的雕類、鷗類等天敵企圖侵犯,它們會奮不顧身地飛到巢穴上空,做出如同戰斗機中彈后搖搖欲墜的樣子,同時發出尖厲的叫聲。我想,這尖厲的叫聲中一定激蕩著鶚夫婦滿腔護子的熱血,也激蕩著鶚夫婦滿腔的憤怒。它們就這樣相依相戀,和諧相處,繁衍子孫,共度一生。
《關雎》之所以以關雎為題目,以雎鳩“關關”相互對唱的情歌起興,就是以雎鳩興淑女應配君子;以雎鳩和鳴,興淑女與君子和諧相處的愛情。
鶚威猛的神態和銳利的目光,也引發古代文人的興趣和想象。在他們的筆下,將舉薦人才稱為“鶚表”或“鶚薦”,將形如鶚爪的枝條形容為“鶚爪”,將像鶚那樣佇立不動形容為“鶚立”。東漢著名文學家孔融在向漢獻帝舉薦名士禰衡所寫的《薦禰衡表》中,還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來形容禰衡的出眾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