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鄉的清晨,江上煙霧籠罩,隨著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云霧漸漸散盡,江水悄無聲息地流淌著。忽然聽見漁翁的搖櫓聲,從碧綠的山水間傳出。
讓我們穿越千古江山,與唐代柳宗元的《漁翁》相遇:“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首山水小詩,情趣盎然。當時,柳宗元處于人生低谷期,被貶永州,寄情于山水之間,為靈魂尋找一個庇護所,汲取大自然的療愈力量。徜徉在空闊的江面上,柳宗元感受到大江的包容,“欸乃”一聲格外清亮,回響在青山綠水間。詩人向我們展現了一種山高水遠、幽深寂寥的神秘境界。
“欸乃”是一個象聲詞,一般指開船時的搖櫓聲,起源于唐代元結的《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還有“艫聲催欸乃,既有曉行船”,出自清代黃遵憲的《夜宿潮州城下》。舟行碧波中,隱于山水之間,是詩人排遣內心苦悶的方式之一。“野花滿髻妝色新,閑歌欸乃深峽里”是唐代劉言史《瀟湘游》中的詩句,其中“欸乃”就表示開船的搖櫓聲。南北朝謝朓在政界備受排擠后,在《往敬亭路中》中寫道:“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初夏的敬亭山,在陽光下連綿起伏。波光粼粼的河流如錦緞一般,絲滑明麗,碧波蕩漾。鋪天蓋地的綠色,沖淡了詩人心中的煩悶,洗去了詩人心中的塵埃。擁有一雙清澈的眼睛,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讓自己活得通透清醒。
“欸乃”也表示棹歌,即劃船時歌唱之聲。宋代陸游在《南定樓遇急雨》一詩中寫道:“人語朱離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吳舟。”一天,陸游在瀘州游玩,在蜿蜒的大江上泛一葉小舟,沿江東下,駛向吳地,江邊重重疊疊的青山似乎爭著闖進眼簾。突然天降大雨,四顧茫然。途遇少數民族,陸游不懂他們的語言,只聞鼓槳發出的號子聲和搖櫓聲。“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中的名句。欸乃曲,也就是漁歌。
一把櫓劃破歲月的沉寂,江上飛來漁歌陣陣,在海天一色的湛藍中,我們仿佛看見古人的身影,聽到時光深處的櫓聲回響:古人駕駛著簡陋的漁船,漁舟唱晚,歌聲欸乃。船兒隨著波濤起伏,陽光隨著奔騰不息的江水滾動,漁夫們的歌聲隨著江風飄蕩。歌聲高亢激昂,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漁夫們不慌不忙劃著小船,心滿意足,滿載而歸。他們世世代代,在搏擊風浪中成長,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作槳,游走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之中。
《欸乃》是中國古琴名曲,存譜初見于明代汪芝輯的《西麓堂琴統》,也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
劉三姐歌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山清水秀的廣西,劉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唱出了桂林山水的神韻,如清泉潺潺,流入人們的心田。她的歌謠內容廣泛,包含生活、情感、神話傳說等方面。劉三姐唱歌起頭時常用“欸乃”,歌聲美如天籟,激蕩人心。“欸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一聲嘹亮的呼喚,一如鳥鳴春澗中,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欸乃”一聲,便見滿眼的青綠,漁翁的悠閑,時間的流轉。回望天邊,一江碧水滾滾東流。山上白云,舒卷自如,相互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