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至此,73歲的莫迪將成為繼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之后首位連任三屆總理的人。
印度人民黨為何能獲得高支持率?在新的任期里,莫迪又將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人們連續第三次對全國民主聯盟(NDA)表達了信任!這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歷史性壯舉。”當地時間6月4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勝選。
印度此次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投票從4月19日開始,共分為7個階段進行,至6月1日結束。全印度共有9.68億合格選民可以參與投票。據《金融時報》報道,過去6個階段的選舉投票率為65.5%,低于2019年的67.4%和2014年的66.4%。

印度大選不僅耗時極長,耗費也是極大。2019年印度大選花費86億美元,印度媒體研究中心預測今年這一數字將大幅提高到至少144億美元。
印度議會實行兩院制,分為聯邦院(議會上院)和人民院(議會下院)。人民院選舉每5年舉行一次,在人民院選舉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建內閣。今年印度大選的競逐主要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和以印度國民大會黨為首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之間展開。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選舉也采取了一些適應國情的新方法。例如,由于四分之一的國民是文盲,選舉委員會給每個政黨分配“吊扇、梳子和芒果”等常見物品作為標志加以區分。
印度民調機構“益普索-印度快巴”今年3月發布的民調顯示,莫迪支持率高達75%。
在大選前夕,莫迪曾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印人黨要在議會拿下370個席位,全國民主聯盟今年拿到超過400個席位。2019年,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353個席位,其中人民黨占303席。
但在計票工作進行幾個小時后,與出口民調預測的莫迪所在執政聯盟將取得壓倒性勝利相比,實際選情似乎要緊張得多。印人黨聯盟拿到290個席位,由國大黨領導的反對派聯盟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則拿到220個席位,高于預期的125~182個席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票數據陸續公布期間,印人黨及全國民主聯盟獲得的席位低于此前樂觀預期,僅以微弱優勢領先,一度引發投資者的擔憂,導致最近創下歷史新高的印度股市突然出現了大幅逆轉,創下四年來最大跌幅。據美國《紐約時報》稱,基準股指已下跌8%,“幾乎抹去了今年的所有漲幅”。
印度媒體認為,莫迪獲得支持的最大“招牌”是發展經濟。一個明顯的數字是,他剛上臺的2014年,印度的經濟位列全球第十,但2023年,印度已經前進五名至全球第五。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同比增幅達到了7.8%,好于預期的6.9%;今年增幅可望達到8%,估計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印度將在2026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標準普爾認為,印度或最早將于2030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經濟的快速崛起對莫迪、對印人黨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加分。
其次是宗教因素。莫迪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對選民產生很大的召喚力。
此外還有策略因素。莫迪嫻熟地運作選舉機器,包括操控輿論、運用社交媒體等,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選票。

此前,在競選宣言中,莫迪許下美好愿景:他誓言如果第三次當選總理,將使印度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2030年將印度打造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甚至要在2047年時使印度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他還承諾,選舉結果公布后,將立即啟動宣言實施工作,未來施政重點將放在加強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
第三次當選總理,莫迪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雖然莫迪獲得連任,但其政黨在議會中的多數黨地位“岌岌可危”,這也為莫迪第三任期的執政帶來不確定性。莫迪可能需要尋求諸如泰盧固之鄉黨等地方政黨或較小黨派的支持,組建聯合政府。
若最終情況真是如此,這將是莫迪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領導一個在議會沒有絕對多數席位的政府。而這個選擇也將考驗莫迪,因為泰盧固之鄉黨并不贊成印人黨主張的印度教優先議程。
經濟上,印度報業托拉斯認為,莫迪的“印度制造”雖然創造大量財富,但目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十分突出。2022年至2023年,印度最富有1%人口的收入和財富份額分別增至22.6%和40.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由于普通民眾獲得感不強,直接導致今年2月印度北部大批農民駕駛拖拉機向首都新德里挺進,發起抗議并演變成暴力沖突。
此外,“印度制造”對印度的工業化改造也不如預期,該國制造業在2022年的GDP占比僅為13%,甚至比2015年的16%還下降了3個百分點。此外,莫迪的治理帶有明顯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特征,雖然獲得了占該國超80%的印度教徒的支持,但撕裂了社會。
外部,隨著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抬頭,印度早些年快速崛起之時享受到的最寬松的國際環境已不再。
輿論還指出,走出“有增長無就業”的窘境、抑制通脹、解決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將是擺在莫迪面前的棘手任務。
通脹、失業是此次大選的關鍵議題,也是反對黨攻擊執政黨的有力把柄。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以來,印度食品通脹率同比增長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高位。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但更有就業的巨大壓力。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印度失業率從3月份的7.4%上升至4月份的8.1%。印度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城鎮人口失業率達到6.7%,15歲至29歲人群則上升至17%。
印度雖然是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是發展并不平衡。未來,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推進土地和勞動力等改革也將考驗莫迪的治理能力,這些問題絕不是靠發福利包就能解決的。

莫迪執政10年來,外交似乎風生水起、左右逢源,使印度成為多方拉攏的對象。未來,莫迪的外交政策走向如何,能否繼續玩轉這份精明和靈巧?
印度大概率將延續親美的路線,但是對美不會一邊倒。因為印度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其外交奉行“印度第一”政策,而且功利主義色彩濃重。
印度外交看似風風光光,多方通吃,但由于優先考慮短期利益而非長期戰略優勢,未來不無隱患。比如,與美國西方關系存在罅隙。此前,印度被指控暗殺一名擁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錫克教分離主義者,遭到了西方國家譴責。
西方已經看清莫迪的面孔,其希望右翼印人黨執政,但不希望莫迪這樣的強勢領導人執政。這也說明美國及其盟友與印度之間的戰略互信仍然脆弱。
西方輿論也指出,印度不會是西方想要的印度,雙方存在價值觀分歧,利益交集也不多,合作空間將有限。(綜合整理報道)(策劃/李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