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認知,人們對其微觀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關系的判斷。美國《自然》雜志及其子刊連續(xù)發(fā)表3項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杜克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 首度嘗試為人們揭開這一謎團。這一系列研究結果為鍛煉如何影響健康與疾病提供了新認知。
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美國斯坦福大學團隊以近萬次試驗數(shù)據(jù),報告了在大鼠身上進行訓練時的分子響應,包括性別特異性響應。
他們此次研究了8周的跑步機耐力訓練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器官發(fā)生的生物分子變化。在大鼠訓練期間的不同時間點,他們采集了其身體多個器官和實體組織、血漿和全血的樣本,進行了9466次檢測。

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多個組學平臺(如蛋白質組、代謝組和表觀基因組)來測量對耐力訓練的時間響應,鑒定出因鍛煉產(chǎn)生的多個分子變化,包括對免疫、代謝、應激響應和線粒體通路的普遍調節(jié)。他們在多個組織和部分器官中發(fā)現(xiàn)了這些響應的性別差異,如皮下脂肪和腎上腺。比如在腎上腺中,雌性大鼠的基因下調,但雄性大鼠的基因上調。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些基因與激素通路之間的關聯(lián)。
研究人員認為,其中多項改變可能都對身體有保護作用,有助避免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心血管疾病、組織損傷等。下一步還需開展人體研究加以驗證。
本次研究結果來自“體育活動分子傳感器聯(lián)盟”,其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分析,研究參與鍛煉響應的分子過程,填補相關空白。(綜合整理報道)(策劃/羅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