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喜歡天文學,卻在應用核物理領域埋頭鉆研,和鄧稼先、于敏、王淦昌等“兩彈一星元勛”共事數十載,成為我國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中年“轉行”,跨界從事國家“863”計劃強激光技術研究,將中國強激光技術帶入世界先進行列;年逾古稀,他又成為中國氣候變化、能源戰略和可持續性發展領域的重要智囊之一……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本刊記者專訪了8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他1993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擔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此后,他還出任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副主任等職務。所有的經歷對于他只有一句話:我的人生訴求,就是服從國家的需要!
心無小我 至誠報國
杜祥琬在應用核物理、強激光技術以及能源戰略領域均具備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堪稱該領域的權威。他曾主持關于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曾任“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帶領專家組制定強激光發展戰略和計劃,并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得重要成果;同時,他提出并成功主持綜合實驗研究,解決多項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他的科技成果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特等獎。

在杜祥琬的學術經歷中,與其相關的科研成就可謂數不勝數。他為何走上科研這條道路?又為何連續跨界?mr1+KHzcdeovD9RVzLCNZg==
“我們這一代人都習慣于‘國家要我做啥我就做啥’”。杜祥琬告訴記者,他高中畢業的時候其實想學天文學,當時對宇宙非常感興趣,但其時國家發展需要特殊人才,便將他派往蘇聯學習,在綜合考慮國家需求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杜祥琬最終決定將專業方向調整為核物理。學成歸國后,杜祥琬順利進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并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中。

1975年,在新一代武器研究的開創時刻,杜祥琬受命創建和領導中子物理學研究室。《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物理卷4》這樣描述他的成績:針對新一代武器存在多個復雜過程、設計逼近臨界極限,需要發展精密的物理診斷方法以實現精確的武器設計的全新要求,他正確確定了武器中子物理學的研究方向與課題,提出和發展了多種熱測試手段,并具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診斷思想和方法,利用可測的物理量提取武器內部反應的時空信息。
1986年,在核物理領域已取得卓著成就的杜祥琬調任負責激光專家組,擔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負責制定并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至此,年近50歲的杜祥琬從零開始,開始埋頭從事強激光技術研發。
“激光、核武器都是國家需要,我便去做該做的事,我雖然還保持著對天文、對宇宙的興趣,但是我的工作就此就開始轉變了。這就是國家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這一輩子就這么過來了。”杜祥琬平靜地解釋道。

回顧個人生涯中的重大抉擇,杜祥琬表示,自己這一代科學家生于抗日戰爭期間,成長于戰亂不斷的烽火歲月,并歷經國家諸多發展困境,深知國家當時所處的艱難處境。
1938年出生的杜祥琬,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最災難的動蕩歲月。抗戰期間,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一道逃難到陜西,國弱民貧的景象,看在眼里。成年后,學識積累越來越多,事理也越來越通,“就明白國家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態。國家培養了我們,我們自然要讓自己的祖國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走在前頭,不能讓她落后。國家前進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在前進!”
學以致用 迎難而上
“這廣袤無垠的戈壁荒漠,為一批批為國奮斗的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穿軍裝和不穿軍裝的幾代人,隱姓埋名,歷盡艱辛,在曲折磨礪中成熟,卻也享受著一次次成功給予的無可比擬的激動和興奮。為民族的興盛和老百姓揚眉吐氣,做成一點有用的事,這種精神享受是無可替代的。”
杜祥琬曾在一篇題為《享受遼闊》的散文中,深情描述了自己對科研工作的熱切與追求,理想與抱負盡顯字里行間。
20世紀后期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前總統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中,要利用激光武器,攔截射向美國或其盟友的洲際彈道導彈,激光武器開始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1986年,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國務院組織全國2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進行充分的專題研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軍民結合”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那時候我們完全不掌握激光技術。雖然知道激光器樣式很多,然而哪種最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我們都不太清楚。”杜祥琬回憶道。在初次涉足激光領域之際,眾人皆感迷茫,無所適從。彼時,時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的朱光亞向大家講述了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神話故事指點迷津:
阿喀琉斯在幼年時,其母曾攜其足跟浸泡于神河之中,使之得以刀槍不入。然而,因足跟未得神水浸潤,遂成其唯一之弱點。在戰斗中,敵方以毒箭射中其足跟,阿喀琉斯終因傷勢過重而隕落。朱光亞以此故事喻示大家,即便強敵亦有薄弱環節。于是,大家明確目標,更得以明確自身之職責所在,遂選定所要做的激光器,并把發展方向、技術路線確定下來。
“那是我最艱難、最焦慮的一段時間,因為我是主要負責人,目標、技術路線以及途徑,都需要專家組領頭來做,責任大、壓力大。但只要心里想通了,方向就有了。”轉向激光領域研究15年后,64歲的杜祥琬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分管能源學部,繼而開始負責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咨詢研究等工作。
從最初熱愛的天文學領域,到因國家需求而毅然轉向核物理研究,再到后來涉足全新的激光領域,直至致力于推動低碳能源轉型……杜祥琬坦言:“其實我并不太愿意輕易轉換研究領域。畢竟,在一個領域里持續深耕,可以取得更深入的成果。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需求的變化,需要我轉換陣地,我會毫不猶豫地迎接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我要向專家學習,向時代學習,這樣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帶領團隊不斷前進,推動國家在某一領域取得更先進的成就。”
學識精神 “雙輪”驅動
從應用物理到新型強激光,再到能源戰略,杜祥琬的科研主攻方向始終與國家的安全和強盛息息相關;他的人生軌跡的每一次改變,都和國家對高科技發展的需求息息相關。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年度八大重點任務之一。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在第三屆未來能源大會(北京)上,杜祥琬以“未來能源與‘雙碳’目標”為主題作大會報告,提出在能源轉型大趨勢下,能源資產將是能源技術的創新開發能力,以及對新能源關鍵礦物質的掌握能力及新材料的科學創新能力,而實現“雙碳”的里程碑式目標,需要重大科技創新作為支撐。
“我做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就好像騎自行車,前輪是國家的需要,指引你所走的方向;后輪是自己的興趣與學識,也是推動自己積極投身于國家所需方向的動力所在。正是后輪的不斷推動,使得我們有能力、有實力沿著國家指引的方向前行。”
不論是在核物理領域繼承創新,在強激光領域開疆拓土,還是在能源氣候變化領域登高望遠,杜祥琬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在基礎前沿和技術創新領域奮勇爭先。他表示,優秀的科學素養與能力,離不開一定的哲學素養:“所謂哲學素養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國家需要,能夠辯證地看一些問題,利用唯物辯證法來對待自己的工作任務。”
“讓自己的興趣融入國家的需求里去,一旦深入其中,你會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趣味與熱忱。國家的需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杜祥琬的心底,始終澎湃著為國為民的強大動力,俠之大者,是謂國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