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低增長新常態,國內市場也進入存量競爭新常態,實體經濟則從規模擴張進入到必須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智能化、數字化、低碳化、全球化,正在成為制造型企業轉型、品牌塑造的主攻方向。
海爾集團(以下簡稱“海爾”)創立于 1984 年。經過40年的艱苦奮斗和卓越創新,海爾從一個集體小廠,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服務商。無論是品牌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創新,40年來,海爾走的每一步,都為行業發展起到了表率和引領作用,為中國制造業不斷突破和轉型樹立了榜樣,為中國企業全球創牌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提到品牌價值,海爾連續六年作為全球唯一物聯網生態品牌,蟬聯“凱度 BrandZ 最具價值全球品牌 100 強”,連續 15 年穩居“歐睿國際全球大型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名。
海爾40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制造業抓住改革開放和全球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再到原創引領,從中國品牌到全球品牌,從近乎零基礎到具有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制造強國行列發展歷程的縮影。海爾以其卓越的品質和創新的技術,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其在國外市場的成功不僅展示了中國品牌的實力,也為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爭得了更大的聲譽。
自主創牌: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一直以來,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商業網絡體系中掌握了主導權,是商業網絡中的核心企業,它們的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全球網絡體系的操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商業網絡的總體格局。而隨著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崛起,這一格局開始逐步被打破。
對海爾而言,在初出國門之際,國外企業找到海爾,希望其以給國外企業代工的方式“出海”。雖然代工可以有 3%~5%的利潤,但這種方式的弊端也很明顯,海爾很難在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最終,海爾毅然決定放棄眼前利益,堅持長期主義——自主創牌。
自主創牌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的。海爾從 1991 年開始批量出口,用了 26 年的時間,到 2016 年才實現海外市場的盈虧平衡。功不唐捐,待到 2021 年,海爾旗下子公司海爾智家的海外營收達到 1147.3 億元,占集團總營收超過 50%之際,海爾的全球創牌突破了代工利潤率,才進入全面收獲期。
自主創牌要求跟每個海外市場的用戶零距離交互,圍繞全球用戶的本土化需求快速創新。海爾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掌握了關鍵資源和核心技術,比代工企業更快速地進入全球產業鏈的核心位置。

具體來看,海爾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用戶的差異化需求,構建了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布局:本土化研發——在全球建立“10+N”開放創新生態體系;本土化制造——在全球設立 35 個工業園和 143 個制造中心;本土化營銷——進入主要發達國家的主流零售渠道,在海外建立了 7×24 小時的服務體系。
“三位一體”布局促成了以海爾為核心企業的全球商業網絡的形成,使得全球用戶成為最大受益者,成為海爾品牌全球化的擁躉。例如,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夏季酷熱,當地人家里常年開空調、喝冰沙,海爾據此研發了空調自清潔專利技術,并且在冰箱上專門設計了可制作冰沙冷飲的變溫區。2022 年,泰國家電行業整體下跌 7%,海爾在當地卻逆勢增長 15%,市場份額位居當地前三名,海爾空調、冷柜位居當地行業第一。
另一則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家電市場低迷,海爾卻領跑行業:在美國,海爾旗下通用家電成為全美第一家電品牌;在歐洲,海爾逆勢增長 19%,成為增長最快的家電品牌;在日本,海爾登頂白電市場第一;在新西蘭,海爾連續多年市場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都來自海爾的自主創牌戰略。
目前,海爾集團旗下擁有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雷神科技四家上市公司,擁有海爾(Haier)、卡薩帝(Casarte)、通用家電(GE Appliances)等七大全球化高端品牌和全球首個智慧家庭場景品牌——三翼鳥,構建了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搭建了物聯網大健康產業生態——盈康一生。海爾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深入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超 10 億全球用戶,品牌資產遍布全球。
原創科技:集全球之力快速響應用戶
海爾40年的創業史也是一部科技創新史,科技創新的足跡在海爾三大板塊的業務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智慧住居板塊,海爾明確了三條發展曲線:第一曲線是從智能家電到智慧家庭,再到智慧生活的遞進發展;第二曲線是包括商用暖通、智控系統等智慧樓宇綜合解決方案和家庭機器人產業;第三曲線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智慧康養產業。

智慧住居板塊見證了海爾40年科技創新的歷程,亞洲首臺四星級冰箱、中國首臺變頻空調、全球首臺雙動力洗衣機、中國首臺“防電墻”電熱水器、中國首臺磁懸浮中央空調、中國首臺防干燒燃氣灶,在為用戶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體驗的同時,已有 200 余項原創科技被行業跟進模仿,惠及全球用戶。
在大健康板塊,海爾旗下盈康一生布局了生命科學的科研設備產業、臨床醫學的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產業、生物科技的血制品產業。在基礎研究層面,盈康一生突破了超高速離心機的核心技術,填補了國產空白;在平臺級技術層面,全自動細胞工作站制備效率提升 2.2倍,潔凈環境運行成本降低約 17%;在代際產品/方案突破層面,首創智慧用藥場景解決方案。
在產業互聯網板塊,海爾布局了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并打造了 3 個行業解決方案,即城市治理解決方案、汽車場景解決方案以及分布式新能源解決方案,創新出 BAAS 引擎、工業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方案,以原創科技為千行百業的更多場景提供更多可能。
截至 2023 年底,海爾所獲中國專利金獎增至 12 項,為行業第一;海外發明專利超 1.7 萬件,覆蓋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發布 106 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布 770 項;累計獲得 17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占行業總數的三分之二。
在行業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背后,離不開海爾科技創新在三個維度的鮮明實踐。
第一就是自主創新。針對行業共性技術難題,海爾迎難而上,堅持自主創新。以斯特林制冷技術為例,這是一種先進的低溫制冷技術,采用氦氣作為制冷工質,綠色環保,兼具高效率和大冷量,可實現深低溫區(0℃到~200℃)快速制冷,具有壽命長、可靠性高等優點。早前,該技術為美國、日本所壟斷。
為了填補國內斯特林制冷技術產業化空白,海爾生物醫療研發團隊啟動了“高效、抗擾斯特林制冷機控制系統及其在超低溫冰箱的應用”科研項目,在生物醫療低溫存儲領域大冷量的斯特林制冷控制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打破壟斷,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第二是全球協同創新。除了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念,海爾也堅持以全球視野加速科研攻關,打造了“10(10大研發中心)+N(N個創新中心)”的全球開放創新體系,超 100 個核心技術領域的 25 萬名專家、100 多萬個技術資源在線協同,建立起真正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科技合作創新生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實現 24 小時不間斷研發。

今年“羅蘭-加洛斯”法網賽事期間,一款名為 X11 的新品在全球上市,這是一款全球協同研發的創新產品——中國研發中心負責軟硬件設計,澳洲研發中心負責電機升級,歐洲研發中心聚焦解決節能問題,美國研發中心提供新風技術解決方案——在歐洲多國一上市就占據當地高端市場份額的 10%,帶動價格指數提升至 130+。
世界各地的研發中心、制造基地協同起來,支撐海爾的全球高端創牌之路更具想象力,“低價”不再是中國品牌的標簽,海爾這個創業 40 年的企業已經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三是探索創新聯合體。當下用戶需求更加多元化,行業共性技術難題攻關難度大,單靠一家企業已經無法滿足市場對科技創新的要求。為此,海爾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舉例來說,海爾拿下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最高獎的“新型高溫熱泵技術及其在民用灶具中的產業化應用”項目,就是海爾牽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物。該技術突破了現有高溫熱泵技術的“天花板”,成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高溫熱泵技術的壟斷,并完美解決了電力灶具不適合中式爆炒的體驗難題。
同時,海爾還牽頭打造了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數字家庭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系統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 20 多個國家級科創平臺,構建從原創科技到成果轉化到產業鏈的創新體系,助力實現國產替代和高水平科技的自主可控。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海爾營造的科創氛圍、科研成果轉化的產業鏈資源,以及實現“人的價值最大化”的激勵機制,不斷吸引著優秀人才加入海爾。同時海爾鼓勵年輕人挑大梁、當主角,由此涌現出趙一凡等榮獲國家專利金獎的“95 后”青年才俊,這些新生力量又持續為海爾品牌建設、科技創新添磚加瓦。
眼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引領時代變革的核心力量。新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和新生態,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還將有更多中國企業審時度勢,加快轉型步伐,加入這一宏大的變革力量當中,參與到國際舞臺的角逐當中,讓更多中國品牌閃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