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育的各個學科中去了,由于其對教育教學方式的輔助作用非常大,且能夠較好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對信息技術對各類學科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確實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為。音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感、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為學生開設了音樂課程,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和樂曲知識。那么從傳統音樂教學來看,大多都是教師利用國家統一課本來展開教學的,有些教師會利用既有樂器來進行教學,但是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很多音樂課程都是教學生唱歌跳舞等,也有音樂課程被其他課程借用占有的現象發生。總的來說,在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是不容樂觀的,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大力普及,使得這一現狀得到了有效改善。馮寅所著的《計算機音樂技術》(科學出版社)一書分為四個章節,作者通過計算機音樂領域中的算法作曲技術與人聲哼唱旋律自動識別技術兩個方向的研究,闡述了自身研究過程中的心得和一些成果,為我國音樂教育未來的改革帶來新的方向,也讓突出了信息技術應用于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具體來講,本書的研究是非常詳細的,四個章節的研究都對實際教學工作有著具體性的指導意義。第一章節作者重點闡述了算法作曲技術的研究進度,對算法作曲研究中的問題以及當今各種算法作曲方法進行了評估,突出了算法作曲技術在音樂知識表達、創造性和人機交互、音樂創作風格以及系統生成的作品質量評估等方面的問題,在作曲評估方面,作者也從具有代表性的馬爾可夫轉換表的算法作曲方法、算法作曲的數學模型——隨機過程、算法作曲中基于原則的知識庫系統等九個方面進行評估,通過對比分析來找出更為有效的算法作曲方法。第二章節中作者重點研究的是歌曲旋律自動創作系統及其質量評估,在本章節中,作者首先進行提問,從而明確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創作歌曲旋律的計算模型,深入分析了歌曲中的樂匯結構、新樂匯的構造以及多樂匯的結構,對比三者之間的優缺點。自動作曲系統體系結構的研究也深刻體現了計算機對音樂創作的影響。本章節的第四部分作者從實驗與質量評估的角度出發,對實驗數據、創作目標與約束條件的設定、評估方法——客觀估算模型與主觀評估模型、與現有自動作曲系統的比較與討論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以層層遞進的方式來突出計算機音樂技術的優勢。第三章節中作者研究了自動鋼琴伴奏系統,從旋律配和聲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問題的提出、音型元結構的非形式描述與系統體系結構、系統基本概念的形式描述、實驗結果的解釋與討論、音型元結構技術與其他技術的比較以及結論與將來的工作等六個小節來展開研究,突出介紹了由單旋律及其鋼琴伴奏構成的多聲音樂自動生成技術,其中主要包括了為旋律自動配和聲以及鋼琴伴奏音型設計與獲取技術。第四章節中研究的是基于調性分析的哼唱旋律自動識別系統,作者通過對國內外哼唱旋律識別相關技術的研究進展的分析來突出現下該技術存在的問題以及揭示系統工作流程,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哼唱旋律自動識別技術的原理、涉及人聲哼唱信號的信號幀基頻提取方式以及哼唱音符的自動切割及調性分析技術,深刻的從內在原理以及技術層面解釋了計算機音樂技術。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計算機音樂技術具有其獨特的運作原理以及各種相關專業技術的支持,要掌握好計算機應用技術就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因此信息技術應用于音樂課堂教學也要求我們的教師能夠從其內在原理入手,結合自身的教學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改變當下音樂教學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