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廣西科協自“八大”以來,持續營造氛圍、搭建平臺、高位托舉,致力服務人才強桂和新時代人才發展,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譜寫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篇章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科協答卷。
展形象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為新時代科技共同體立根鑄魂,就要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廣西著眼于在科技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為科技工作者樹立社會良好形象,營造充分激發科技工作者活力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廣西科協成功舉薦3家單位為中國科協等7部委共同命名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聯合自治區教育廳等6部門命名了15家首批廣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科學是社會之光,優秀科學家是社會文明的燈塔。廣西用科學家精神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廣西科協積極承接中國科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項目開展廣西匯演活動,在4個市開展了9場演出,大學生、中學生觀眾達1萬多人;同時廣西科協組建廣西科學家精神宣講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學家精神教育進學校進院所進企業活動1500多場,受眾600多萬人次。
結合豐富多彩的活動,廣西科協聯合廣西電視臺、《廣西日報》、《科技日報》、《北京科技報》等媒體宣傳各領域科技工作者8000多人次。支持和指導廣西藝術學院創排話劇《少年黃大年》在柳州等3地演出,并聯合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全區中小學生進行線上觀演,收到3萬多篇話劇觀后感稿件。
搭平臺人才舉薦取得重要突破
如何打造凝聚人才強磁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基層科協服務在新時代遇到的新問題。
近年來,廣西科協不斷優化科技人才舉薦前中后全程服務,著力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熱情。
利用各種舉薦合作平臺,廣西科協努力促進科技領軍人才成長。2021年廣西大學王雙飛教授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時隔22年廣西本土培養產生的第二位院士,標志著廣西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取得重要突破。
廣西科協組織推薦首屆“國家工程師獎”評獎,報送的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林明智、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林鐵堅獲獎并受黨中央、國務院表彰;先后推薦廣西大學鄭皆連院士科研團隊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廣西大學校長韓林海獲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近5年,廣西科協共評出“廣西創新爭先獎”獲獎者89名、團隊30個,“廣西杰出(卓越)工程師獎”獲獎者90名,“廣西青年科技獎”獲獎者90名。選樹50名“廣西最美科技工作者”,300名廣西企業“創新達人”。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卓越工程師的儲備軍,讓青少年成為工程師人才隊伍的“源頭活水”,提升青少年群體的科學素質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廣西科協打通培育渠道,著眼新生動力培養,2020年成功推動省部級青少年人才獎項——“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自治區主席獎”設立。此獎項由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辦,截至目前已評選2屆,評選出“主席獎”獲獎者20名和“主席提名獎”獲獎者19名。
通過開展各種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著力培養科技后備人才。廣西科普傳播中心首創舉辦廣西青少年數學科技文化活動、廣西青少年航空航天教育競賽等賽事,并推動列入自治區教育廳2022—2024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區性競賽活動名單。廣西青少年參加科學薈(節)、科技創新大賽等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達500萬人次。組織400多名廣西青少年學生參加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
重實效多元服務激發人才活力
如果科技創新活動不能充分尊重和體現人才的價值,就難以調動人才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可能會造成科技人才流失,嚴重削弱創新驅動發展的根基。
廣西科協深入推進“建家交友”工作,確立了聯系科技工作者的長效機制,不斷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聯系服務,通過開展科技工作者迎春茶話會、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會等活動,密切與科技工作者聯系,增強科協組織對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廣西科協不斷加強服務科技工作者的方式方法,進一步豐富內容,提供和搭建平臺。2011年,協助王雙飛所在的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引進以曲久輝院士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人才,合作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15年起,通過中國科協渠道,共推薦包括王雙飛在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候選人14名,候選人還作為廣西院士后備人選,獲自治區院士后備人選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支持,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爭取更高科學榮譽提供了重要支撐;2021年,創新打造廣西科技工作者學術成果展示平臺,包括王雙飛在內的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公開展示,進一步擴大學術和社會影響力。
正是在這一個個舞臺上,王雙飛和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盡情起舞,發出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廣西科協以“科技工作者所需,科協所能”為參照,建設廣西科技人才成果展示平臺,幫助首批111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向社會公開展示個人科研成果。建設體系健全、覆蓋面廣的廣西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76個,及時反映各行業科技工作者心聲建議,同時結合“智慧科協”“數字廣西”建設工作,建立完善“廣西科技工作者之家”信息服務平臺用戶管理服務反饋機制,增強科技工作者與平臺的黏性,截至目前平臺注冊會員達10萬人。設立廣西科學傳播行業職稱系列,有效解決了廣大科普工作者職稱申報的老大難問題。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廣西科協積極推動區域性人才集聚區和面向東盟的國際人才高地建設,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匯聚更多科技資源,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新發展格局,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凝聚強大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