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在廣西南寧舉辦科技小院交流觀摩活動,全國近30個省(區、市)科協、農技協、農業高校相關代表200多人參加。
科技小院是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農村科學技術普及、農民科學素質培養于一體,發揮涉農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資源優勢,實現“產學研政”緊密結合的創新型農業科技服務平臺。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肯定小院青年走進鄉土中國深處“自找苦吃”的精氣神和解民生、治學問的生動實踐,極大地激勵科技小院學生踔厲奮發,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展現作為。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在中國科協、中國農技協的指導與支持下,廣西2019年啟動科技小院建設,2021年就成功建成24個科技小院,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
聚焦鄉村振興精心部署科技小院建設
廣西科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重要要求和對科技小院的回信精神,充分領悟農業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發揮科協優勢,搭建平臺載體,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2019年,廣西科協與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廣西大學簽署《共建科技小院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科技小院建設,努力將其建成服務國家需求和廣西方略的政產學研用平臺。同年,推動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實施意見〉責任清單》,明確提出,2020年各設區市設立1個以上科技小院。
“中國火龍果看廣西,廣西火龍果看隆安”?;瘕埞菑V西隆安農產品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但是在幾年前可不是這樣。
作為全國首家以“大學生+農業種植企業”模式的科技小院,廣西隆安火龍果科技小院成立于2019年12月,其前身為創建于2012年2月的廣西金穗科技小院,是廣西首批成立的7家科技小院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與企業合作,旨在解決火龍果產業發展問題的科技小院。
正是這個科技小院的建立,讓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團隊帶著研究生入駐,把火龍果帶到了八桂大地,讓火龍果產業更紅火。
種植火龍果,什么時候需要施肥、什么時候需要打藥,要配套哪些農藝設施……以科技小院為平臺,中國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帶著十幾名博士生、碩士生,根據廣西的氣候特點,開始了因地制宜的科學栽培,在火龍果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上開展科技攻關。時至今日,已累計進駐和培養研究生23人,成功申報51項農業技術發明專利,為當地企業的發展和農業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
2020年到2023年,廣西科協從“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中劃撥經費共計420萬元支持科技小院建設。目前,廣西科技小院建設實現14個設區市全覆蓋,涵蓋水稻、甘蔗、生豬、火龍果、堅果、油茶、沙田柚、中藥材、羅漢果、茉莉花等廣西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筑起田間科研平臺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科技小院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是一種在農民、企業身邊“零距離”進行人才培養和開展技術服務的新模式。廣西科協聯系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10余所區內外高校,理順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機制,共同建設科技小院,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干”,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實踐中厚植愛農興農情懷。
2021年6月,廣西大學成立廣西扶綏堅果科技小院,推動當地澳洲堅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這里,戴著草帽的年輕人,鞋上全是泥巴,頭上滿是汗水,穿梭在農場里,夜以繼日開展澳洲堅果種植技術試驗,并記錄分析數據,為農戶進行技術答疑……他們是入駐科技小院的廣西大學農學院研究生,在這里傳承“勤懇樸誠,厚學致新”的校風校訓,助力鄉村振興。
廣西大學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借助科技小院把實踐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導師的指導下,入駐科技小院的學生們逐漸適應了艱苦的條件,將廣闊的田野視作追逐科研夢想和實現理想目標的舞臺。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到2023年,入駐廣西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參與產業調研超200次,撰寫日志近1.2萬篇,發表學術文章134篇。
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研究生在SCI期刊發表論文5篇,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篇,授權專利1項;魚峰螺螄粉科技小院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件,發表相關論文4篇以上;環江油茶科技小院研究生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篇,在賓陽縣土壤貧瘠、石礫多的土地環境推廣高產高效的“義丹”“義祿”香花油茶新品種,成活率達98%;陽朔金桔科技小院推動陽朔縣白沙鎮桂珠金桔專業合作社獲得廣西農科院10項專利的使用許可;融安脆蜜金桔科技小院參與制定了《金桔》國家標準和《地理標志產品融安金桔》廣西地方標準……
科技小院的學生畢業后,一部分入職依托單位,一部分入職農科院、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等單位,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持續提供人才支撐。
瞄準產業痛點難點服務農業賦能鄉村振興
圍繞當地科技需求與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廣西科協引導科技人員下沉農業生產一線,聚焦產業技術指導、品種技術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等方面,積極開展技能培訓、成果轉化、政策宣傳等“三農”科技服務。
“良種+良法”讓火龍果產業更紅火。經過科技小院團隊的科研攻關,“無刺紅龍”火龍果新品種順利落戶,專家團隊還研發出“火龍果夜間催花補光產期調節技術”等多項成果。受益于此項技術的廣西金穗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補光技術每晚就可以節省2小時的開燈時間,每年節約電費約86萬元。通過采用補光催花技術等方式,實現四季開花、多次掛果,火龍果一年可結果8~11批次,每年6月至第二年1月均有果上市。這項補光技術不僅用于金穗火龍果基地,更是通過協會成員惠及周邊和海南,使火龍果畝產量由3000多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核心區豐產期畝產最高可達5000公斤。
把“象牙塔”里研發的技術推向“泥土地”,科技小院讓更多研究生走進農村,進一步助力了鄉村振興。
蒼梧六堡茶科技小院將無性系茶苗快速扦插育苗技術引入茶企,育苗周期比傳統方法的育苗時間縮短2/3以上,加快六堡茶無性繁殖效率;
靈山香雞科技小院,開展有益微生物制劑提高靈山香雞肉質的效果研究,達到相同品質的靈山香雞可以提早30天出欄,每只雞可以節約成本4元,推廣出欄100萬只,節約成本400萬元;

鐵山港設施蔬菜科技小院引進設施蔬菜新品種35個,篩選出15個適合廣西設施栽培的設施蔬菜新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
扶綏堅果科技小院在依托企業推廣薛氏滴干技術5000畝,每年每畝節省成本近千元,共500萬元,相關技術輻射到廣東、福建、海南、河北等省。
科技助農,也進一步改變著農民的觀念和技能。據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以來廣西科技小院有200多名師生到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線上線下培訓農民逾550場,參與培訓的農民超12萬人次,切實幫助企業提升科研水平,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中發揮了示范作用。
目前,廣西共建有34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散布于壯鄉田間地頭的小小院落,正在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輻射各地方的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