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當代中國畫;空間構成;西方;美學;藝術風格
一、當代中國畫創作空間構成中的西方美學觀
當代中國畫創作也吸收了西方構成主義理論,畫面效果也趨于二維模式。一切藝術之美在于形式,形式即作品的外在表現,也就是造型、空間、色彩等,形式又隨時代審美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發展。傳統中國山水畫在空間表現上以“三遠法”造境為主,不受西方繪畫透視法的限制,在畫面空間構成上,從多個視角進行表現,即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當代中國畫創作的空間構成表現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并融合了西方繪畫構成藝術的美學理論。這可以理解為西方美學對東方藝術的一種啟示,至少在對宇宙人生最高境界的理解上,東西方有了共識,從而也就有了認同的可能[1]403。近年來,當代中國畫創作不斷借鑒、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表現形式和美學思想,實現了自身的創新性發展。
當代中國畫創作在空間構成表現上是自由的、多變的、綜合的,既傳承了中國傳統哲學、美學觀,也融入了西方構成主義、立體主義等繪畫表現形式和西方現當代美學思想。當代中國畫畫家在創作中越來越注重自身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意圖,使中國畫創作的空間構成表現從程式化、系統化向多樣化、多元化、綜合化發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畫空間構成表現方法,分別為“高遠法”“深遠法”“平遠法”,一直影響著中國山水畫空間構成的發展。對世界與人生最高境界的理解往往決定藝術精神的最高追求。通過對海德格爾藝術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他總是在藝術中去揭示這種境界,并且將揭示了這種境界的詩稱為“詩中的詩”,將揭示了這種境界的藝術作品稱為“偉大的藝術作品”[1]403。傳統中國畫創作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這也符合海德格爾關于偉大藝術作品的審美要求。當代中國畫創作更趨向于表達生活美學、人生美學。如付全翠《夢到徽州》(圖1)中空間構成既有傳統中國畫構成的詩意境界,又有西方繪畫構成的形式美,在非真實存在的意象空間中構建多重空間,在“三遠法”的基礎上將畫面構建得更新穎,以中西結合的形式表現出畫家心中的徽州景象。隨著世界文化藝術的頻繁交流,當代中國畫創作空間構成表現的審美標準也隨時代的變化而創新、發展,當代中國畫畫家在創作中不斷突破傳統的空間構成形式,在空間構成表現上較為自由、靈活、多變。
西學東漸之后,西方美學對中國畫創作空間構成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影響,也豐富了中國畫創作空間構成的方法。當代中國畫畫家在空間構成上突破了傳統的程式,將西方優秀作品構成形式融入自己的創作。尼采說“用藝術家的眼光來看知識,然而用生活的眼光來看藝術”[2]4,即畫家觀察物象,要有生活經驗等關于自然物象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知識。當代中國畫創作在空間構成上運用了西方繪畫構成表現中的疊加、透疊、相交、正負形等多種構成形式,擺脫了傳統中國畫空間構成的單一性特征,在二維的空間中構建多個物象空間,每個空間要表現的物象既是獨立的,又是組合的、多重的,并且各物象之間互不干擾,在畫面空間構成組合中,又能實現和諧統一。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經驗等關于自然物象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知識。當代中國畫創作在空間構成上運用了西方繪畫構成表現中的疊加、透疊、相交、正負形等多種構成形式,擺脫了傳統中國畫空間構成的單一性特征,在二維的空間中構建多個物象空間,每個空間要表現的物象既是獨立的,又是組合的、多重的,并且各物象之間互不干擾,在畫面空間構成組合中,又能實現和諧統一。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物象經過空間構成的分割與組合,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效果,在視覺上產生抽象的空間感。
尼采說:“只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2]7海德格爾為哲學勾勒出一個全新的開端,其開端即是結果的思路,“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思想的新境界和存在的本然狀態”,“一切都是活潑潑的,萬物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總是處在一種生機勃勃的涌動之中;沒有僵化的體系,也沒有現成化的方法,萬事萬物總處在一種緣發狀態和當下生成之中,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化之中”[1]394。這也正是當代中國畫創作中要表現的核心內容,在畫面空間構成中要追求新的境界和無相的存在狀態。畫面中物象組合表現是自由的、活潑的、有生機的、永不停息的狀態,畫面物象造境要達到萬物渾然一體的狀態。西方繪畫中的審美現象也是當代中國畫創作的重要內容,畫家要對自然物象、日常生活有深刻認識,體驗生活之美,才能在中國畫創作中表現出符合時代的審美現象,營造出符合時代審美的意象空間。
二、當代中國畫創作色彩構成中的西方美學觀
馬蒂斯指出:“幾個世紀以來色彩只不過是素描的補充物。拉斐爾、丟勒和曼塔那像文藝復興時期所有的畫家一樣,以素描為主作畫,然后在畫面局部著色?!蔽鞣嚼L畫色彩的表現方法被大量應用到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當代中國畫色彩表現在畫面空間構成上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當代中國畫色彩從傳統的縱深感向平面化發展,從單一色向綜合色發展,更具有裝飾意味。當代中國畫創作在設色上突破了傳統中國畫色彩的表現方法,削弱了畫面的空間感,使畫面色彩更平面化、裝飾化,顏色對比更加強烈。李曲穎《渡青虹》(圖2)將同類物象的色彩視覺元素運用到畫面中,以主觀色彩表現物象,展現出當代中國畫創作的審美特征。當代中國畫創作中重復、簡單的物象造型元素以色彩空間構成進行意象表現,讓畫面充滿質感。為了不凸顯色彩營造的層次感,畫面中山石、樹木基本都采用純色彩平涂表現,加強畫面色彩構成的裝飾性。
赫拉克利特認為:“繪畫混合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顏色,描繪出酷似原物的形象?!盵3]赫拉克利特的色彩調和關系,也是西方繪畫創作的色彩美學理論的特征。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可利用物象各種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的混合、對比關系,營造出不同的畫面空間層次,增加畫面的意境表現。當代中國畫創作協調各種色彩元素的構成、組合關系,使畫面藝術風格向多樣化、多元化、綜合化發展。
三、當代中國畫創作立體幾何構成中的西方美學觀
立體幾何構成是西方繪畫創作的構成形式和手段,也是西方現代構成藝術理論的審美表現。當代中國畫創作中,三維空間構成就是自然物象在畫面中的空間造型表現。當代中國畫創作運用立體幾何構成組合表現,增強畫面的裝飾性,增加西方繪畫美學理論的應用,構成中國畫創作的新樣式。
當代中國畫創作在物象造型上有兩種不同的空間形象表現形式,畫家通過主觀造境表現方式,將心中的物象進行立體幾何圖形表現,增強物象的各種變化和立體感。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從不同視角觀察物象能夠將多個物象造型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與構成,形成多維度的空間關系。由于兩只眼睛在水平方向互相分開,人們的視覺在接受景物的時候會產生些細小的差異。這種微小視差,常常被人們稱為立體視覺或深度知覺[4]。立體空間的融入也是當代中國畫的空間構成特征。傳統中國畫創作中的造型都是具有抽象性的線條,只在物象與物象之間通過線條的疏密或顏色的深淺構建空間。受西方立體主義和西方現代構成理論的影響,當代中國畫創作直接用立體幾何形狀來營造畫面空間構成,追求畫面物象層次感,改變了傳統中國畫物象造型的扁平特點。幾何形狀是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轉變樞紐,用抽象的視幻覺在紙面上展現真實的三維空間結構。
當代中國畫創作將不同時空的事物用立體幾何組合在一起,將自然具體的形象抽離化,用抽象的手法將真實世界高度概括。當代中國畫畫家思考后將心中物象進行再現,運用立體幾何造型在畫面中進行組合構成,增加了畫面的情感性表現,也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
海德格爾對中國美學最深刻的影響,在于對中華藝術精神的明晰化。海德格爾對中國美學的影響正是“存在”“大道”“澄明”的境界哲學、美學理論的表現,這也正是當代中國畫創作追求的藝術審美觀。其中“存在”的內涵表現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大道”則是中國傳統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常再作品《藍夢》(圖3)在扁平的山石、云水中加入立體幾何圖形,整幅畫作呈現出特殊的審美體驗,具有傳統與現代的奇異特征,通過立體幾何樣式組合表現畫面的裝飾性藝術特征。傳統中國畫畫家從不同視角觀察物象的存在狀態,其特點是將不同位置的物象存在狀態安排在同一畫面中,這也是中國畫獨有的構成形式。西方繪畫則采用焦點透視法,能夠像照片般再現真實空間。當代中國畫創作的觀念是自由的、靈活的、多變的、綜合的,這種表現使得中國畫創作的空間構成形式更加多樣化等。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加入立體幾何圖形樣式,這是一個重要的探索。
總結
中國古代美學家從不回答也從不追問“什么是……”這一問題,而是以比喻、比擬等方式“立象以盡意”[1]395。這說明了中國畫創作追求的畫面意境的表現方式,當代中國畫創作也是如此。通過自然物象表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也是中國哲學、美學的表現方式。例如當代山水畫空間構成呈現的特征有多重空間的疊加、去縱深感的平面化、立體空間的融入,由這些特征可以看出當代中國畫是中國畫畫家借鑒并融合西方繪畫表現形式和美學理論后形成的,畫面呈現的視覺效果雖有改變,但具有中國化、時代化的藝術精神和審美內涵。當代中國畫畫家對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有清醒的認識,只有不斷融入新的元素才能使中國畫保持活力,突破舊的程式才能創造新的形式美。想要得到快速的發展,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吸收西方現代繪畫方法和西方現代構成主義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畫進行改革創新。雖然中國畫一直在創新,但其內在的筆墨精神不曾失去。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國畫為人們帶來更多新的審美形式。研究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的西方現當代美學觀,可以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藝術精髓。通過與西方繪畫形式相融合,中國畫創作呈現出中國化、時代化的審美特征。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