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元代;趙孟頫;“以書入畫”;《秀石疏林圖》
趙孟頫是元代杰出的畫家、書法家。他重視筆墨意趣,“以書入畫”。他把滿腔的激情投入到對藝術的追求中,被譽為元朝第一畫家。他的繪畫思想借古開新,開啟了元代文人畫的新風貌,也對中國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以書入畫”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今屬浙江)人。他擅長繪畫,在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在中國古代,文人畫家的繪畫與書法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雖然趙孟頫是最先明確提出“以書入畫”觀點的人,但是在中國美術史上,書、畫相提并論由來已久。[1]魏晉以來,畫家將書法的用筆運用于繪畫創作已是一種趨勢。如陸探微“一筆畫”是連續的,張僧繇“張家樣”是立體的,顧愷之的繪畫線條像春蠶的絲一般緊密而連續。六朝謝赫在其著述《古畫品錄》中提出“骨法用筆”的美學觀,指出畫家在用筆作畫時要有骨力。唐朝張彥遠則提出“工畫者多善書”[2]觀點。北宋蘇軾主張“不求形似”,注重寄情于畫。由此可見,元代之前中國繪畫創作已流露出“以書入畫”的思想。
到了元代,趙孟頫繼承與發展了前人的理論,在繪畫創作中以書法筆意描繪物象。趙孟頫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兼善諸體,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無所不通。這也為他提出“以書入畫”思想奠定了基礎。趙孟頫的“以書入畫”思想,具體涉及以何種書體來融入繪畫的問題。這是趙孟頫在文人畫理論上的新貢獻,使畫壇對筆墨語言產生了新的思考。其自跋《秀石疏林圖》云“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里的“同”,不僅指書畫在筆法上的相同,還指二者在審美、意境等方面也高度相似。趙孟頫以文人的身份看待繪畫,不以描繪物象為宗旨[3],嘗試在繪畫中彰顯個性,增強畫面表現力。
二、《秀石疏林圖》
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圖1)因獨特的筆法和題跋,被認為是趙孟頫“以書入畫”思想應用于藝術實踐的代表作品。在這幅水墨畫中,石頭、枯木、竹葉、蘭草皆都用書法筆觸繪就,畫家用不同質感、紋理的線條靈活地表現不同的物象,將“以書入畫”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秀石疏林圖》中石頭的輪廓線,我們可以體驗到畫家側鋒用筆的過程。在用筆的過程中,墨線不經意間出現的飛白,顯示出石材的硬度與紋理,并在視覺上將石塊與其他物體區分開來。這種飛白之筆多表現在行書或草書(圖2)中,即筆尖分叉,書寫過程中使用干筆或頓或行,在紙面留下絲絲白紋。樹干以中鋒用筆,融以大篆筆意(圖3)。中間竹子則以楷書筆意撇出。但由于竹葉的生長方向不同,在行筆時竹葉與枝干的用筆有所不同。這樣塑造的竹子就有了非常靈動的質感。畫家在畫面中使用書法用筆進行繪畫創作,以寫線代替描線。書法用筆用于樹、石等形象的描繪,使整幅畫面神氣十足,極具意趣。卷末的跋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4],生動地反映了畫家的繪畫思想。
結語
隨著趙孟頫“以書入畫”思想的提出,“筆墨”最終變成獨立觀察的審美對象和文人畫評價的標準[5],中國畫不再只是對具體物體的描繪,而開始表達繪畫中的韻味與精神。20世紀以來,一方面,傳統文人畫受到西方科學寫實繪畫的影響,筆墨不斷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受生活和學習習慣變化的影響,毛筆被硬筆等書寫工具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書入畫”的美學思想被忽視了。
有些人深受西方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認為外來的是最好的,西方的是最先進的。在中國畫領域,出現了盲目創新而失去本心的現象,畫面中缺乏精神內涵的表達。
當代中國畫畫家需要重新認識趙孟頫“以書入畫”的繪畫美學思想,仔細分析書與畫各自以及共同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新一代畫家在學習趙孟頫“以書入畫”的思想時,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與我融合,使“筆墨當隨時代”,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