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本文從結構和色彩運用方面,深入闡釋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內涵,概括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的內容特點,在此基礎上發掘影響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中國美學思想,探求中國美學痕跡。這一研究旨在對西方現代主義繪畫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為中西文化藝術交流提供有益價值。
關鍵詞: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國美學;融合
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是整個藝術發展長河中的重要支流。其以新奇的樣式、反叛的姿態、創新的內核,掀起了現代藝術革命浪潮。19世紀,由于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東西方加強了交流,為西方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具有中國美學精神的形式和觀念。吳冠中先生曾說:“藝術到了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蔽鞣浆F代主義繪畫與東方藝術邂逅于山頂,相互交融,彼此共進,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演變歷程
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反對傳統的寫實形象,用抽象和概括思維來表現物象,追求物象最原始的形態,反映了畫家對自然本真的熱烈追尋。一方面,以塞尚、畢加索等畫家為代表的藝術群體,重視畫面的形式與結構的創新,使繪畫從之前追求形象和寫實的局限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以馬蒂斯等人為代表的繪畫群體更加重視繪畫作品的色彩表現,他們的創作回歸色彩本真,極具個人特色。從印象主義到抽象主義,繪畫的形式在不斷創新和豐富的基礎上,完成了對現代主義繪畫的回歸。
(一)結構、形體的回歸
早期印象主義畫家傾向于依靠個人對景物的色彩感受去創作繪畫。到了后印象主義時期,一些畫家發現印象主義繪畫對畫家色彩敏感度要求較高,而且依靠個人感受去創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們開始嘗試新的繪畫創作風格,在早期印象主義繪畫的基礎上,回歸結構與形體,在自然與生活中追求永恒的美。
塞尚曾說:“繪畫不是追隨自然,而是和自然平等存在著?!钡拇_,作為開創現代主義繪畫先河的大師,塞尚在繪畫上使用更加明確和穩定的結構形式,改變了早期印象主義風格,建立了一種內在的、符合邏輯的結構關系來表現心中的印象。塞尚提出“用圓柱、圓球、圓錐體去處理自然”的方式,使他繪畫中的物體都向最原始的形體靠攏,回歸到最初的幾何形態。
在代表作《圣維克多山》(圖1)中,塞尚將自然元素與幾何元素結合起來,把山體繪成圓錐體,將山下的房屋概括成長方體。同時,他將畫面里山體、房屋、土地的邊界做模糊處理,并通過大面積色塊的拼接、暈染,給人以沉靜、平穩之感。世間萬物的基本形態都是通過不同幾何結構的拼接演變而成,基本的幾何形體是穩定的,也是永恒的。
現代主義畫家畢加索也曾質疑過早期印象主義:“當一個畫家看到他所要畫的對象的正面時,難道對象就沒有側面和背面嗎……能不能用‘二維’的畫布畫出多維的物體呢?”在作品《亞威農少女》中,畢加索將少女完全簡化成菱形和三角形等形狀,輪廓和外形也被壓縮進單一的畫布平面中,空間和形體都被扭曲了,整個畫面被局部的幾何形狀代替。另外,畢加索在作畫時,表現的不是單一視點觀察下的形象,而是通過運動的視點,把形象分解成不同的畫面,再經過不同顏色的平面銜接,將其呈現在畫布上。
通過幾何形狀和運動視點,追求比現實更深刻、更真切的真實,這便是現代主義畫家追求的永恒的真實。
(二)色彩的回歸
以莫奈為代表的早期印象主義畫家,在創作時著重強調顏色的運用。但這種創作在現代藝術家看來,過于較真和模糊。所以,現代主義繪畫在色彩上選擇回歸本色,回歸生命最初。
凡·高在色彩上的成就,在于他作品中的色彩不僅塑造了物象的視覺形象,而且傳達了畫家飽滿的情感,追求生命的悸動。作品《向日葵》運用明亮的檸檬黃、中黃、橙黃,給觀者超強的視覺沖擊,表現向日葵像太陽一般燦爛的生命。而在《夜間咖啡館》中,大面積的紅色和綠色碰撞在一起,使壓抑的情緒呼之欲出。凡·高曾說:“我試圖表現出夜咖啡館是一個令人發瘋、犯罪的場所:我通過柔和的粉色、血紅色、深紅的酒色和一種甜蜜的綠色相對照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切表現出一種火熱的地獄氣氛、慘白的痛苦、黑暗,壓制著昏昏欲睡的人們?!薄拔页3嫷锰?,這算個缺點嗎?我忍不住啊。比起冷靜的筆觸,難道我們追求的不是熱血沸騰的激情嗎?”凡·高落在畫布上的每一筆都沾滿了顏色,以扭動的姿態來描述事物,賦予畫面中的物體生命般的律動感,追尋著生命的熱烈和絢麗。
后印象主義時期畫家重新在色彩中尋找本真,而現代主義時期的野獸派則以爆發式的色彩、自由宣泄的情緒,在色彩的解放中追求生命的自由與奔放。正如德蘭談到野獸派時說:“色彩對我們而言是炸藥,它們應當噴射出光來。我們直接用純色,在鮮艷的色彩中所具有的觀念是驚人的……”
野獸派對純色的使用,突破了古典主義繪畫傳統,以更加粗獷的方式追求情感的自由表達。馬蒂斯曾表示:“必須找到能夠表達現實世界的那種隨意性的感覺?!痹凇渡目鞓贰分?,馬蒂斯以主觀情感在畫面上布置顏色,用明亮的色彩宣泄心中對生命理想和自由快樂的渴望。生命是蓬勃的,是自由的,在色彩中回歸生命本真,探索生命真諦。
從基本的幾何體到抽象的線條和色塊,從復雜的色彩變化到大面積的純色使用,現代主義繪畫回歸最原始的創作形式,并在追求永恒的美和探尋生命真理中完成藝術價值的創造。
二、現代主義繪畫中的中國美學
在19世紀歐洲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現代主義繪畫以“追求生命本真”為藝術創作的內核,在形式和色彩中做到了回歸,繪畫內容在此基礎上回歸世俗趣味,繪畫的情感也更平凡、輕松。這既是現代主義繪畫的特點,也是與中國美學思想相融合后的表現。
(一)回歸本體世界
“ 本體論” 一詞, 源于1 9 世紀末日本學者對西方詞語“Ontology”的翻譯,于20世紀上半葉傳入中國。“Ontology”一詞在西方哲學中解釋為“存在論”,具有探求世界本原的含義。近代以后,在工具理性主義泛濫的現實背景下,西方哲學開始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思考“本體論”的哲學內涵,從而影響了現代主義繪畫的創作。因此,現代主義繪畫摒棄了19世紀以前對崇高主題的敘述和歌頌,繪畫主題回歸現實生活,回歸生命本體世界,并在創作中與東方生命意志相融合,創作出蘊含深厚中國美學思想的藝術作品。
在凡·高的作品《農鞋》中,鞋的內部破損,底部暴露,沾滿泥沙。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物,農鞋容易被我們忽略。作為器具,農鞋在使用中發揮出有用性,就實現了它的存在價值。此外,器具本身又根植于可靠性之中,能夠給人的生活帶來安全,保證人能夠自由創作。凡·高通過描繪一雙農鞋,解釋了器具到底是什么,在記錄生活的體悟中,啟發人們對存在者真理及藝術本質的思考。而通過鞋思考真理時,他就會進入老子認為的“虛靜”狀態,拋開內心的雜念,摒除一切利欲,回歸本體世界,在平凡的生活中打開與藝術連接的大門。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藝術的本質或許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盵1]此外,凡·高的《星月夜》基于偶然的一次對夜晚的記錄,卻展現出他對宇宙和生命的思考。《星月夜》中深藍的天空繁星點點,大地上的村落被包裹在一片靜謐里。而凡·高在景物之外,將自己也化作一顆星,通過創作達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實現“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淮南子·精神訓》語)。生長于天地之間,順應萬物變化,遵循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觀察萬物,理解萬物,熱愛萬物,成為萬物,凡·高在創作中真正達到了中國美學中物我相融的狀態。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言:“那些星座只是一點點閃閃的小光,那些柔美的光線,照著我最近的鄰居,只有在沒有月亮的夜間才能夠看得到。我所占據的地方便是天地萬物中的這樣一個部分?!?/p>
莊子《秋水》篇言:“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物之狀態是不可確定的,因為其一直在變化。支撐著永恒變化的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道,道是萬物化生的本源,是世界千變萬化背后的驅動者和決定者,亦是貫穿于宇宙永恒運轉中的規律。田間的小路、桌上的向日葵、未翻閱完的書籍,現代主義的藝術創作內容回歸本體世界之中,藝術家在宇宙的生生不息之中探尋自然,領悟道的深意。
(二)回歸生命形式
“生命的形式”是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的概念,指藝術作品中的“生命”或“生機”,即作品本身的性質。蘇珊·朗格說:“作為一個畫家,他的首要任務便是賦予他的繪畫以‘生命’,一件‘死’的作品肯定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藝術作品中“生命的形式”,首先是一個有機體,其具有復雜性、嚴密性和深奧性;然后要包含著情感,通過情感表現生命的活力。
在中國畫論中, 謝赫“ 六法” 之一“ 氣韻生動” 中的“氣”,即生命之氣,也即老子提出的“道”。中國繪畫通過追求“氣”,達到自然生動的狀態,彰顯生命力和感染力,與“生命的形式”這一概念有相通之處?,F代主義繪畫內容回歸生命的形式中,通過畫家對自然生活的不斷認識,“生命”一詞便成為繪畫永恒追求的目標。
在凡·高的《向日葵》中,向日葵在肆虐的風中恣意綻放,彰顯張揚的生命力。凡·高曾說:“一個藝術家就要有個性……一幅真正的肖像有其獨特的生命,那生命直接源自藝術家的靈魂?!彼麑ι浅錆M熱愛和渴望的,就像向日葵一樣,以自身的黃色映照太陽的顏色。在生長時,向日葵永遠朝向太陽,源源不斷地吸收光和熱;在成熟后,向日葵便成為田野間人們尋找太陽的指向標。向日葵的生命形式是復雜而深奧的,凡·高在《向日葵》中所表現出的對生命的熱愛,正好契合了“氣韻生動”的觀點。凡·高生活不易,情感不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真愛的追求,他在燦爛的生命中追尋藝術的理想。
此外,現代主義繪畫的藝術家,因為受到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的影響,開始思考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滿懷對生命的熱愛,在藝術中尋找一片凈土,感受生命的存在,實現情感的寄托。馬蒂斯將生命的熱烈情感與自然結合,在豐滿、運動的人體形象中,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贊美。蘇珊·朗格提出:“一個生命的形式也是一種運動的形式,一個有機體也如同一個瀑布,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存在。”[2]因此,《舞蹈》中的舞者姿態優美,以拉手的方式構成了一個圓環,象征著生命的周而復始。而《生命的歡樂》中,有各種形態的人,他們都在美好的自然中享受著生命的歡樂。畫家用最飽和的藍色表現天空,用綠色構造大地,用明亮的朱紅色填滿人體。在一段生命里,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馬蒂斯通過繪畫看破命運的變幻,思考生命意義的本質,終將觸及莊子所言的“逍遙”之境。
人生的意義在于對生命的體驗。在工業文明社會中,現代藝術家懷著對生命的熱愛,在律動中體驗生命的歡樂。他們追求藝術創作的本心,不斷思考自然和生命的聯系,在一幅幅藝術作品中回歸自然與生命,保留心靈的凈土。畢加索說:“從某一個時間開始,每個人都能按照他自己的理解來重創繪畫藝術。”
(三)回歸精神自由
現代主義繪畫注重以內容來表達情感,在情感表達的基礎上尋找靈魂共鳴,實現精神自由。自由的精神能夠激發創造的欲望,就像莊子認為的,只有擁有自由的創作之境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獲得如“庖丁解牛”一般的快感。藝術創作者只有具備自由的創作狀態,才有可能表達更真實的情感,完成畫家的藝術修行。
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在《論藝術中的精神》中提出了“無物象繪畫”的概念,他認為藝術家要擺脫外在物象的束縛,追求表現自我的精神世界[3]。所以,他的創作建立在對各種幾何形體和色彩的反復思考之上,并通過抽象的色彩和線條,來展示他的精神世界。這種創作方式正是中國美學的體現。中國傳統繪畫認為,通過毛筆畫出的變化豐富的線條,反映的是畫家變化的內心情感。運筆不僅僅是毛筆的移動,也是表現畫家人格的精神活動。就像石濤提出的“一畫”的觀點,創作時把筆交付給內心,使筆和線條自成一種皴法,然后行云流水般作畫,自然而然能夠獲得其中的奧妙,感悟精神自由之境(圖2)。
在康定斯基《構成第7號》的畫面中,色彩以暖色為主,旋轉的線條和不規則的色塊給人以火焰噴發的熱烈情感,讓人的思緒跟隨變化的線條去享受自由的審美體驗。其中少量冷色調的藍、綠色,又引導觀者冷靜下來去思考熱烈背后的真實世界,猶如欣賞了一首狂想曲。羅丹曾表示:“線條與色彩,其本身并不足以感人,只是借以寄托深遠的意義,方能震撼我們的心魄。”所以藝術家應當擺脫眼睛觀察的局限,以心靈來感受自然萬物,回歸內在精神世界,實現情感的永恒??刀ㄋ够非蟮膭撟鳡顟B正是莊子說的“解衣般礴”,也就是“忘己”的狀態。忘己,即進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解放整個身心,然后完成對道的觀照,實現精神的高度自由。劉海粟認為:“所謂真正的畫家,不能拘拘于禮節之中的,應當任其自然感興,超越社會的習慣而完成他的作品。”
藝術創作是一場修行,物我一體、天人合一是修行的終極理想。在這場修行中,藝術家需要表達情感,以自由的精神境界去面對每一次創作,達到物我相融之境。
結論
在工具理性泛濫的環境中,在主體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對中國美學思想深入了解后,西方現代主義畫家不再追求準確的模仿,而是在作品中表達內心訴求,把情感融入客體表達中,實現內在情感和客觀對象的合二為一。在形式上,現代主義繪畫回歸最基礎的幾何形式、最基本的構圖和顏色;在內容情感上,現代主義繪畫回歸本體世界和生命意志哲學。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在時代劇變和中西思想融合的基礎上,不斷實現創新和突破,繪畫藝術作品越來越呈現多樣化,在中西融合中實現對本體和生命的深邃思考。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 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爾藝術現象學文選[M]. 孫周興,編譯.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26.
[2]朗格. 藝術問題[M]. 滕守堯,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41.
[3]拉塞爾. 現代藝術的意義[M]. 常寧生,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3.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