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是以數字經濟部門提供數據要素、數智產品和數字模式,推動實體經濟重構業務邏輯、變革組織形態和創新價值模式的過程,具有增強實體經濟新動能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功效,因此探討如何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為準自然實驗,利用2011—2021年283個城市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影響。研究發現,相較于沒有設立電商平臺示范建設城市,設立電商平臺示范建設城市能加速提升數實融合水平,并且地區物流體系越完善,其數實融合效應越突出。機制檢驗證實,電商平臺建設主要從供需兩端發力推動數實深度融合,供給側上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需求側上激發市場活力是其影響數實融合的重要渠道。異質性分析顯示,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在市場分割高的地區、非資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業信用優勢的地區更為敏感。
[關鍵詞]數實融合;電商發展;數字技術;市場活力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8-0035-12
一、引言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實體經濟則是支撐綜合國力的底座。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刻調整期,加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內外動蕩因素增多,實體經濟發展既遭遇經濟復蘇遲緩挑戰,又面臨產業變革機遇,亟待通過持續實體經濟轉型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發展則是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途徑[1]。數實融合是以數字經濟部門提供數據要素、數智產品和數字模式,來推動實體經濟重構業務邏輯、變革組織形態和創新價值模式的過程,具有增強實體經濟新動能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功效[2-3]。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進一步把發展重心聚焦數實融合主戰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然而在現實中,我國數實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依然存在不能融合和融合不全的問題[1]。一方面,數字核心技術受人掣肘、數字平臺不完善,以及數字場景應用不充分使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能融合;另一方面,市場活力不足、風險敞口變大,以及內部要素配置不合理使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全。不難總結,如何突破不能融合和融合不全的現實困境,以及依靠何種方式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已經成為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
電子商務發展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電子商務是逆全球化壓力下的新增長引擎,在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5]。尤其在公共衛生事件沖擊下,電子商務無接觸、線上化的獨特優勢契合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提振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和拓寬場景應用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電子商務持續發展,電子商務業態模式迭代創新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韌性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穩增長、激活力、保民生、促轉型、優結構的強心劑。早在2009年,國家對電子商務發展便給予了很大的激勵,在政策上扶持深圳市開啟特色電商平臺建設,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多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擴大試點城市范圍,推廣典型經驗,提高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利好政策支持下,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十分迅猛,為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探討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影響,對于中國來說更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現實性上,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需要電商平臺發揮渠道優勢,提振市場活力,進而激發數實融合的潛在需求。緊迫性上,數實融合作為時代發展的潮頭,是未來戰略新優勢的關鍵之舉,亦是實體經濟轉型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的重要途徑,已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事實上,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無論是在增速、體量還是范圍上,其業務模塊都占據第一位,已然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中最具創新和活力的組成部分[6]。依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2)》,2011—2021年間,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從6.09萬億元快速增至42.30萬億元,其中2022年電子商務全年交易額相較2021年增長3.5%。另外,電商平臺建設并非僅僅局限于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等方面,其還被廣泛應用在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生產分配、流通記錄和消費評價等上下游緊密關聯的各個商業環節,這意味著與電商平臺密切相關的實體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針對上下游的融合場景變動,作出動態的、即時的調整,以便協同整體鏈條的數實融合演進。
結合現有文獻來看,電商平臺建設如何影響數實融合仍缺乏可靠的經驗證據。一方面,學界關于數實融合的驅動因素研究多是基于理論推導和質性研究等[1-2,7-8],較少有文獻給予相應的經驗研究。譬如,洪銀興和任保平[1]總結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途徑,認為數實深度融合涉及數據要素、數字共享、數字平臺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融合,需要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鈔小靜[7]認為數實融合是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集成應用,數字基礎設施可以加速數字技術滲透。另一方面,學界關于電商平臺建設的實踐后果研究主要集中在穩就業[9]、碳排放[10]、綠色高質量發展[11]和共同富裕[12]等視角。譬如,謝文棟[5]揭示了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穩就業效應,認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顯著提升了城市就業水平,并且還具有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梳理上述文獻發現,關于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實踐后果研究大多是基于經驗分析展開,對數實融合的影響因素研究多是以理論定性為主,且大多基于數字共性視角,鮮有從供需兩端的新視角討論電商平臺發展背景下數實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機制。
相較已有研究,本文邊際貢獻如下:第一,為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提供一個新視角。既往研究探討數實融合路徑大多基于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要素自由流通等數字共性視角,且理論研究較多、經驗研究較少。本文不僅從理論角度分析電商平臺建設與數實融合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在實證上驗證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存在促進作用,這豐富了數實融合驅動因素的研究。第二,從供給側和需求側視角揭示了電商平臺建設影響數實融合的潛在機制,打開了電商發展提升數實融合的理論“黑箱”。本文發現,電商平臺建設可以從供需兩端發力推動數實融合,供給側上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需求側上激發市場活力是其影響數實融合的重要渠道。同時本文還考慮了市場分割、資源稟賦和商業信用等因素可能存在的差異性效果,探究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異質性影響,為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提供了更加具體的政策靶向。
二、制度背景與理論分析
(一)制度背景
為了發揮電子商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于2009年首次批復深圳市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要求深圳市開啟特色電商平臺建設,推廣典型經驗,形成示范效應。其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多部門陸續發布《關于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組織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提出在“試點先行、逐步推廣”原則下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并明確了申報規范、工作任務和評估事項等具體要求,以確保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建設成效。在經過評議程序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在2011年、2014年和2017年公布了三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名單,共計包含北京市、大連市等70個城市。政策指導意見強調,一方面,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要在促進產業聚合、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配套優勢,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因此,科學評估電商平臺建設的新業態效應及其對數實融合的影響,將有助于深入認識該政策實踐效果,為后續政策的精準推廣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理論分析
1.電商平臺建設促進數實融合的理論分析
推動數實融合不斷走實向深,要把激發市場活力的內需戰略同供給側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供需兩端對數實融合的雙輪驅動作用。從數實融合的內生供給看,數實融合的邏輯本質是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與擴散,這意味著數字技術水平可以直接影響數實融合深度[7]。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瓶頸,通過再造生產流程、重塑產業格局、重構商業生態,從而進入新實體產業融合生態[13]。從數實融合的內生需求看,市場活力不足是數實融合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活力不足和轉型投入過多可能導致實體企業陷入不會融合、不想融合和不敢融合等困境,融合積極性普遍不高[14]。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通過打造電子商務平臺,聚合消費者、服務商、供應商等主體,搭建供給與需求的數字化橋梁,既實現在供給端上發揮電子商務的數字應用場景優勢,為拓展數字技術貢獻新方案,又在需求端上利用電子商務的渠道優勢,為激發市場活力創造較多利好條件。因此,本文認為電商平臺建設可以發揮供需兩端的路徑選擇機制,為數實融合由大到強發展貢獻新方案。下文將從供需兩端新視角,詳細分析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影響數實融合的作用機理。
其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可以通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場景進而推動數實融合。數實融合的邏輯本質是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與擴散,這意味著數字技術應用可以驅動實體產業范式遷移,衍生出數實深度融合的新領域與新模式。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激勵數字技術的應用與擴散,強化數字技術流動性和可用性,為數實融合提供了數字技術基礎。一方面,在政策引導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在無人零售、虛擬導購、數字營銷等各類數字應用場景積極探索[12],不斷激勵新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帶動與電商發展密切相關的實體產業在更大范圍內應用新技術、新模式等創新要素和資源,進而使得傳統產業融合轉型的能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入選國家電子商務示范的城市具有政策資源“排他性”的偏向優勢,可以吸引知識、人才和資本等要素資源向本地轉移和聚集,形成技術集聚高地[15]。相較于非示范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不僅承擔如開發數據托管技術、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等數字化任務,創造出更多技術需求崗位,加速具備數字化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向示范城市集聚,而且隨著新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的普及與應用,原有產品需求、服務性質也將隨之發生改變,使得原有技術建立的供需匹配關系不再適用,迫使實體企業需要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迭代更新數字技術,進而在賦能實體產業融合轉型方面創造更大價值。
其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可以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提高數實融合的變革動機。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具有政策扶持優勢,可以通過提供基礎設施配套和出臺稅收減免政策等方式來激發市場活力。一方面,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受益于政策紅利,通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和人才孵化基地,不僅為市場培育具備電商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本,而且還可以推動市場資源的集聚和交流,實現不同行業間高效匹配,為激發市場活力創造較多利好條件[16]。現實案例中,呼和浩特市在入選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后,積極打造電子商務人才孵化器,實現電商人才在市場中集聚,進而為激發市場活力提供人力基礎。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具有靈活性強、資金投入低和入手學習快等優勢,是市場中各類主體較為喜歡的網絡創業途徑[17],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具有的稅收減免政策會進一步激發市場各類經營主體的投資意愿,增加創業行為,使得市場迸發出蓬勃活力。李震等[9]研究發現,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已經成為釋放市場活力的一個重要增長極。面對迸發的市場活力以及新創企業不斷涌入,市場中原有資源將會重新配置,使得實體企業的競爭法則自然地由“等市場”向“找市場”轉變,倒逼其重新審視內部要素配置合理性,增強實體企業數實融合的變革動機。數實融合作為時代發展的潮頭,是實體企業在宏觀市場環境劇烈波動下獲取生存資格、維持自身競爭優勢和提升盈利能力的首要選擇。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下,實體企業憑借數實深度融合改變了原有價值創新模式,重塑企業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戰略思維,能從根本上提高產品競爭力,使得企業在市場多變情形下快速占據市場規模,并且獲取市場先行優勢[18]。綜上所述,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可以通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激發市場活力來推動數實融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電商平臺建設加速了數實融合,其中供給側的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需求側的提振市場活力是其重要渠道。
2.電商平臺建設促進數實融合的調節分析
電子商務是具有綜合特征的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物流體系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事實上,推動物流體系與電子商務發展有效銜接,已經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重視。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強調“強化服務創新,提升快遞末端服務能力”。從理論上看,物流服務有效供給為電子商務建設提供了必要的體系化支撐,使得釋放城市電商化的紅利更為容易,數實融合程度也越加明顯。不同于傳統行業,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存在需求碎片化、運輸高頻化和分布離散化等特征,致使電商發展存在連接難、運營難等問題,而高效物流運行體系,有利于形成相對便捷的流通環境,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打破距離限制和提高運營效率,從而為電商化轉型提供基礎性的條件。經驗研究上,ZENG等[19]研究發現地區物流密度和電子商務規模存在顯著正向關聯關系,地區物流服務網點越多,電子商務發展規模越大。此外,作為第三方的生產性服務業,物流還具有集聚功效,可以吸引金融支付、信息技術、倉儲管理、食品生鮮等上下游關聯行業集聚,使得電子商務產業鏈覆蓋范圍得以擴大,形成電子商務發展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也為發揮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數實融合效應提供了新的契機。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物流體系越完善,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越強。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了精準識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影響,本文構建如模型(1)所示的檢驗模型。
dcfit=α0+α1didit+∑αXit+μi+vt+εit(1)
模型中,i和t分別表征城市和年份。核心解釋變量是did,為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的虛擬變量。被解釋變量是dcf,含義是數實融合水平。∑Xit是一系列城市層面控制變量。μi和vt分別表征為城市固定和年份固定。εit是模型的隨機擾動項。最后,α1是本文重點關注系數結果。如果α1為正數,表明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促進數實融合,反之則是抑制數實融合。
(二)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量:數實融合(dcf)。數實融合是指以數字經濟部門提供數據要素、數智產品和數字模式,推動實體經濟重構業務邏輯、變革組織形態和創新價值模式的過程。如果將數實融合過程看成動態復雜系統,那么數實融合水平則反映數字經濟子系統與實體經濟子系統二者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的耦合關聯過程,實體經濟子系統邏輯重構需要數字經濟子系統輸出數據要素,數字經濟子系統發展需要實體經濟系統提供資源基礎,其總體融合邏輯與物理學中耦合協調模型內涵較為一致[20-21]。基于上述理解,有學者基于省份數據構造了數字經濟子系統和實體經濟子系統指標體系,使用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各省份數實融合程度[22]。與之相似,本文從動態復雜系統視角出發,通過構建數字經濟子系統指標體系與實體經濟子系統指標體系,使用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兩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來表征城市數實融合水平。具體而言,對于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測算,學界已有較為成熟的指標體系。借鑒學界一般做法[23],本文分別使用互聯網普及率、信息軟件從業人員占比、電信業務占比、人均移動電話率和數字金融普惠指數等五個指標來反映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本文參照黃群慧[24]對實體經濟的范圍界定,確定測算指標。從產業分類視角,其認為實體經濟包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除去房產行業和金融行業也屬于實體部門。從狹義和廣義視角看,狹義實體經濟是指以制造業和工業為核心部分的實體部門。廣義實體經濟是指除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外的其他實體部門。依據上述概念界定,本文分別采用工業增加值占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占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密度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表征狹義實體部門發展,使用實體從業人數占比來表征廣義實體部門發展。詳細指標體系見表1。在測算方法上,本文首先使用熵值法分別測算數字經濟系統(DE)的綜合評價得分和實體經濟系統(RE)的綜合評價得分,而后基于如模型(2)、模型(3)和模型(4)所示的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出各個城市數實融合水平。
Cit=DEit×REitDEit+REit22(2)
Tit=β1DEit+β2REit(3)
DCFit=Cit×Tit(4)
模型中,DE和RE分別是數字經濟子系統和實體經濟子系統綜合評價得分。DCF是耦合協調度,反映了數實融合水平。β1和β2分別是數字經濟系統和實體經濟系統的權重,兩者之和為1。基于熵值法估計的數字經濟子系統權重和實體經濟子系統權重分別作為β1和β2的值。
核心解釋變量:城市是否設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did)。如果某城市在某年被選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那么did在該城市之后年份取值為1,否則為0。特別地,如果該城市是在上半年被選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則當年及以后年份為1,反之在下半年被選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則在下一年及以后年份取值為1。
控制變量。為了獲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客觀估計效應,本文參照已有文獻研究[25]選取如下控制變量:①經濟發展水平(lnrgdp)以實際人均GDP的自然對數表征;②產業結構(indu)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表征;③市場消費能力(com)以社會消費零售支出占GDP比重表征;④金融發展水平(fin)以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比重表征;⑤人力資本(lab)以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的自然對數表征;⑥科技支出(te)以科學支出占GDP比重表征。
(三)樣本選擇、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以283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作為考察樣本,研究區間為2011—2021年,觀測值有3113個。數據來源方面,城市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個省份和地級市的統計年鑒,對于部分缺失值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齊。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名單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表2匯報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結果表明,被解釋變量數實融合水平均值為0.143,標準差為0.039,在0.058到0.497范圍內波動,這反映出樣本期內各城市數實融合程度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核心解釋變量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均值為0.169,這表明樣本中有16.9%的城市是受到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設立的影響,其他控制變量分布情況與以往研究較為一致。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
表3匯報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基準回歸結果。表3第(1)列模型沒有加入控制變量也沒有控制固定效應,以便簡單比較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前后數實融合變化程度。不難發現,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為0.051且在1%水平顯著。第(2)列加入了控制變量但沒有控制固定效應,回歸結論依舊正向顯著。第(3)列中,模型沒有加入控制變量但控制固定效應,回歸結果依舊保持穩定。第(4)列模型既加入控制變量,又同時考慮固定效應,核心解釋變量系數為0.005,也在1%水平上顯著。綜合而言,在考慮上述情況下,核心解釋變6cf1119f110321f1d89420f731b3df00f083b0fc093f0fa5df7dfac068ac51c5量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即在統計推斷上,表明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提高數實融合水平。從經濟含義上看,以第(4)列為例,核心解釋變量系數每提高一個標準差(0.375),數實融合程度相對均值提高1.31%①。
(二)調節效應
在理論分析部分,本文指出電商平臺建設對物流體系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一方面,物流服務有效供給為電子商務提供了必要的體系化支撐,使得釋放電子商務的紅利更為容易,數實融合程度也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物流還具有集聚功效,能夠吸引金融支付、信息技術、倉儲管理、食品生鮮等關聯行業集聚,進而擴大電子商務產業鏈覆蓋范圍,形成電子商務發展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也為發揮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為了檢驗物流體系的調節效應,本文借鑒岳中剛[26]、羅瑞和王琴梅[27]研究,分別選取城市道路面積的自然對數、公路貨運總量的自然對數和是否擁有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來表征地區物流體系水平。表4匯報了物流體系的調節效應,第(1)列到第(3)列分別以道路面積的自然對數(road)、公路貨運總量的自然對數(trans)和是否擁有示范物流園區(logi)作為調節變量。可以發現,第(1)列到第(3)列的交互項系數均是顯著為正,即證實物流體系越完善,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越強,這與理論分析保持一致。
(三)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使用雙重差分模型的重要前提是滿足平行趨勢檢驗。就本文而言,這要求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影響的城市和沒有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影響的城市,它們數實融合差異程度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之前不隨時間推移而出現顯著差異。對此,本文借鑒BECK等[28]和劉曉群等[29]做法,使用事件研究法來進行平行趨勢檢驗。圖1匯報了平行趨勢檢驗結果。不難發現,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前,回歸系數均不顯著異于0。這表明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前,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設立影響的城市與沒有受到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設立影響的城市并不存在顯著的系統差異,即模型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同時,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后,回歸系數開始增大,這表明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后,相對于沒有受到影響的城市,受到影響城市的數實融合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這種提高程度逐年增強。
2.安慰劑檢驗
由于存在冗余因素影響,本文對基準模型進行安慰劑檢驗,以排除冗余因素干擾。首先,本文在保持原有組群結構和原有處理時間不變的情境下,隨機無規律地從研究樣本中抽取若干個觀測樣本作為“偽處理樣本”,并對隨機抽取的偽個體進行雙重差分估計,這樣可以得到一個偽處理后的檢驗結果。其次,重復上次操作1000次,可以得到1000次偽處理后的檢驗結果,其分布結果作為安慰劑效應。圖2繪制了安慰劑效應的分布圖。具體地,由分布圖可以發現,整體分布滿足正態分布要求,處理效應估計值(圖2中垂直實線)位于安慰劑效應分布的右側尾部,在圖2中表現為小概率事件。安慰劑檢驗結論表明,在排除其他冗余因素影響后,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提高數實融合水平的結論依舊穩健可靠,這也進一步增加了基準回歸的可信度。
3.異質性處理效應檢驗
傳統雙重差分模型存在時間和組間雙維度的異質性問題使得考慮雙重差分模型的異質性處理效應勢在必行。在前沿文獻中,有些學者建議采用多期多個體倍分法(did_multiplegt)進行穩健估計[30-31]。多期多個體倍分法是將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時點前后狀態發生變化的城市視為處理組,對照組是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時點前后狀態從未改變的城市,通過比較處理組城市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設立后的結果與其反事實結果獲得處理效應,并且在加權平均后可以得到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轉換效應的無偏估計。圖3繪制了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設立各個相對時間的多期多個體倍分法估計量。不難發現,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回歸系數在設立之前大多都是不顯著,其政策效應并沒有顯著存在,但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之后,其政策實踐后果逐漸凸顯。綜合而言,基于多期多個體倍分法所得平均處理效應與基準模型的處理效應沒有較大差別,這說明基準模型通過異質性處理效應檢驗,基準結論有效性得到支持。
4.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估計
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可能受城市已有貿易基礎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其他因素影響,并未達到試點城市隨機設立的理想情景。這種設立標準可能會導致本文估計結果有偏。為了排除樣本選擇偏誤的干擾,本文參照尚洪濤和宋岸玲[32]的研究使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方法(PSMDID)對基準模型進行重新估計。具體而言,本文采用卡尺匹配方法,以控制變量作為協變量進行匹配,而后將滿足上述匹配條件的樣本進行回歸。匹配結果發現,匹配后的處理組和對照組在經濟水平、產業結構等協變量上差異大幅下降,匹配后處理組與對照組協變量的均值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匹配效果較好。在此基礎上,使用匹配后滿足共同支撐假設的樣本進行回歸檢驗,表5第(1)列匯報了檢驗結論。可以發現,核心解釋變量系數仍然顯著為正,與基準回歸結論沒有實質性的差距,即在排除樣本選擇偏誤后,回歸結論依舊支持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提高數實融合水平。
5.其他穩健性檢驗
本文還做了如下穩健性檢驗:①排除其他政策干擾。在電商平臺建設時,還存在可能干擾數實融合的其他政策,使得回歸結論受到疊加效應的干擾。為此,本文在基準模型中分別加入寬帶中國政策(treatp)和智慧城市政策(treatpost),以便排除相關政策所產生的疊加效應,表5第(2)列和第(3)列匯報了檢驗結果。②控制其他不可觀測的遺漏變量。本文在基準模型中進一步加入了省份和年份的交互固定,以吸收省份×年份的一些不可觀測且不隨時間變化的遺漏變量,第(4)列匯報了檢驗結果。③滯后性檢驗。考慮到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影響可能在滯后期才顯現,本文將數實融合設定為未來一期進行回歸,第(5)列匯報檢驗結果。④剔除部分樣本。由于直轄市在政策條件、發展基礎和行政地位上與普通城市存在系統性差異,故本文將直轄市樣本剔除,用剩余樣本進行重新回歸檢驗,來確保結論穩健性,第(6)列匯報了檢驗結果。
五、機制檢驗與異質性分析
(一)機制檢驗
前文考察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影響,并得出了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提高數實融合水平的結論。理論分析指出,電商平臺建設可以通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激發市場活力來推動數實深度融合。為此,本小節將從數字技術應用和激發市場活力來進行機制檢驗。
1.供給側:數字技術應用
電商平臺建設促進了數字技術的應用與擴散,強化了數字技術流動性和可用性。電商發展并非僅僅局限于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等方面,還被廣泛應用在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生產分配、流通記錄和消費評價等商業活動的各個環節,這意味著與電商平臺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環節主體需要針對變化的數字化場景作出動態的、即時的調整,及時拓寬自身數字技術應用空間,以創造出更加匹配的產品和服務。本文借鑒孫勇等[33]做法,將專利的主分類號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進行匹配識別出數字技術專利,而后以每百人數字技術發明專利量來衡量數字技術應用(inv)。表6第(1)列匯報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字技術應用的影響。結果發現,核心解釋變量估計系數是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即表明電商平臺建設可以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從供給側看,數字技術是數實融合的核心支撐和原生動力。數實融合的邏輯本質是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與擴散,這意味著數字技術應用可以直接影響數實融合深度。為此,第(2)列匯報了數字技術應用對數實融合的影響結果,估計結論與理論分析一致。總體來說,第(1)列和第(2)列的檢驗結論驗證了電商平臺建設可以通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進而促進數實融合。
2.需求側:市場活力
面對迸發的市場活力以及新創企業不斷涌入,市場中原有資源將會重新配置,使得實體企業的競爭法則自然地由“等市場”向“找市場”轉變,倒逼其重新審視內部要素配置合理性,提高實體企業數實融合的變革動機。數實融合作為時代發展的潮頭,是實體企業在宏觀市場環境劇烈波動下獲取生存資格、維持自身競爭優勢和提升盈利能力的首要選擇。而國家電商平臺建設是具有政策扶持優勢,可以通過提供基礎設施配套和出臺稅收減免政策等方式,從需求側來激發市場活力。一方面,電商平臺建設基于政策紅利,通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和人才孵化基地,不僅為市場主體提供專業化、數字化服務,而且還可以聯動線上線下,實現資源要素集聚,為培育市場活力創造較多利好條件。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具有靈活性強、資金投入低和入手學習快等優勢,是市場中各類主體較為喜歡的網絡創業途徑,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具有的稅收減免政策會激發市場各類經營主體投資意愿,增加創業行為,使得市場迸發出蓬勃活力。為了驗證電商平臺建設可以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提高數字融合的變革動機。本文借鑒羅進輝等[34]研究,使用城市每百人新創企業數來表征市場活力(mark)。表6第(3)列匯報了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對市場活力的影響。不難發現,核心解釋變量估計系數為0.329且通過了5%水平顯著性檢驗。進一步地,第(4)列還驗證了市場活力對數實融合的影響,估計結論與理論分析一致。總體來說,驗證了電商平臺建設可以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促進數實融合。
(二)異質性分析
1.市場分割
地區市場分割作為制約市場活力的關鍵堵點[35],阻礙了資本、勞動及數據等要素有效配置,也不利于國內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而電商平臺建設是具有政策扶持優勢,可以通過提供基礎設施配套和出臺稅收減免政策等方式,增強市場中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性,弱化了由市場分割帶來的激勵扭曲。由此可以預計,市場分割程度越高的地區,電商平臺建設的要素流動優勢越發明顯,市場提升活力也越大,數實融合效應也更強。為了驗證上述推測,本文參照毛其淋等[36]和桂琦寒等[37]研究,使用相對價格法來度量地區市場分割,并且按照中位數將樣本分為高市場分割地區和低市場分割地區進行分樣本回歸。表7第(1)列和第(2)列分別匯報了高市場分割地區和低市場分割地區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結果發現,在高市場分割地區中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為0.006且通過了1%水平顯著性檢驗,而低市場分割地區的回歸系數為0.003。二者組間系數差異檢驗也證實系數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在市場分割程度較高的地區更為敏感,這與理論預期保持一致。
2.資源稟賦
電子商務是具有綜合特征的新興產業,需要相對豐富的人才、資金、基礎設施等要素支持。而中國有相當數量以森林、煤炭和礦產等資源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其發展方式主要依靠資源開采和礦產加工,對于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接納性較差,且容易對資源發展模式形成路徑依賴。由此可以推測,相較于非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城市電商化轉型較為緩慢,在推動數實融合方面可能并不明顯。為了驗證上述推測,本文參照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將樣本分為非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表7第(3)列和第(4)列分別匯報了非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非資源型城市樣本中核心解釋變量系數顯著為正,而在資源型城市樣本中回歸系數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二者組間系數差異檢驗也證實系數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在非資源型城市更為突出。
3.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反映了企業在商業活動中所面臨的營業信用和商業氛圍。作為非正式制度優勢,地區商業信用環境可以與電子商務制度環境相互協同、相互配合,優化制度供給機制,滿足更多市場主體的制度需求,創造更大的市場紅利。因此,不難推測,商業信用越突出的地區,由電商平臺建設引致的數實融合效應越強。為了驗證上述推測,本文使用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城市商業信用環境指數”來表征地區商業信用水平,并且按照中位數將樣本分為商業信用好地區和商業信用差地區進行分樣本回歸。表7第(5)列和第(6)列分別匯報了商業信用好和商業信用差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商業信用好的樣本中核心解釋變量系數顯著為正,而在商業信用差的樣本中系數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二者組間系數差異檢驗也證實系數間存在顯著差異。綜上來看,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在商業信用較好的地區更為明顯。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需要完善數實融合領域的供給支撐體系和需求拉動體系,而電商平臺建設可以發揮供需兩端的路徑選擇機制,為數實融合由大到強發展貢獻新方案。本文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研究對象,從供需兩端的新視角討論了電商平臺建設背景下數實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機制。實證方面,利用2011—2021年283個城市面板數據,借助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探討了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的影響。第一,電商平臺建設有助于提升數實融合水平,并且地區物流體系越完善,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越明顯。第二,電商平臺建設主要從供需兩端發力推動數實深度融合,供給側上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需求側上提振市場活力是其重要渠道。第三,電商平臺建設對數實融合還存在異質性作用。主要表現為,電商平臺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在高市場分割的地區、非資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業信用優勢的地區更為敏感。
(二)建議
依據上述結論,本文政策建議如下:第一,扎實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推廣優勢經驗做法,切實發揮其數實融合效應。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不僅為經濟動能轉化提供新引擎,也為推進數實融合貢獻了新方案。一方面,試點地區要以政策紅利為契機,創新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還要帶動電商關聯行業集聚,擴大電子商務產業鏈覆蓋范圍,使其成為新興業態發展的前沿高地,不斷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另一方面,強化物流服務有效供給,為電子商務建設提供必要的體系化支撐。本文研究發現,物流體系越完善,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的數實融合效應越強。因此,在后續戰略中,要加強物流體系建設,降低電商轉型門檻,以便加速電商紅利釋放,激發數實深度融合。第二,突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數字技術優勢和市場活力優勢,從供需兩端推動數實融合走實向深。推動數實融合發展亟須構建供給支撐體系和需求拉動體系,而本文研究發現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可以通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和激發市場活力,從供需兩端推動數實融合。對此,應當鼓勵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政策向拓寬數字應用場景和激發市場活力等方向靠攏,積極推動線上智能導購、虛擬場景和線下無人零售、即時零售等新領域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協同聯動,這不僅有利于拓寬數字應用場景,不斷衍生出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而且可以實現引流渠道拓寬,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第三,積極營造其他非正式制度優勢,使其與電子商務政策環境相互協同、相互配合,優化政策制度環境,滿足更多市場主體的需求,推動更深層次的數實融合。在異質性分析中,本文不僅發現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政策可以緩解市場分割下要素扭曲,而且還證實了在非正式制度環境具有優勢(如商業信用好)的地區,其數實融合效應更為突出。因此,發揮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區的數實融合效應,除了需要上級部門的頂層設計外,還要改善地方非正式制度環境,營造信用化、市場化和規范化的商業氛圍,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底座,為創造更大的制度紅利,提升數實融合集聚勢能。
[注釋]
①
計算過程為:1.31%=0.005×(0.375/0.143)×100%,即解釋變量的標準差除以被解釋變量的均值再乘以回歸系數。
[BFQ][ZK)]
[參考文獻]
[1]洪銀興,任保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內涵和途徑[J].中國工業經濟,2023(2):5-16.
[2]史宇鵬,曹愛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趨勢、挑戰及對策[J].經濟學家,2023(6):45-53.
[3]王定祥,吳煒華,李伶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模式及機制分析[J].改革,2023(7):90-104.
[4]王楠,郭彪,孫永波.傳統零售企業跨境電商轉型模式和遷移路徑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8(2):100-106.
[5]謝文棟.城市電商化發展能否實現穩就業?[J].財經研究,2023(1):139-153.
[6]賀梅,王燕梅.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與技能溢價——來自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的經驗證據[J].經濟評論,2024(1):54-71.
[7]鈔小靜.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新形勢下經濟高質量發展[J].財貿研究,2022(12):1-8.
[8]陳雨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探索[J].經濟研究,2023(9):22-30.
[9]李震,趙春明,劉珊珊.城市電商化轉型、市場主體活力與穩就業[J].經濟經緯,2023(3):13-23.
[10]別奧,楊上廣,束云霞.城市電商化轉型能否促進碳減排?——來自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試點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3(4):1-14.
[11]劉乃全,鄧敏,曹希廣.城市的電商化轉型推動了綠色高質量發展嗎?——基于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的準自然實驗[J].財經研究,2021(4):49-63.
[12]郭郡郡,葉穎.推動電商發展促進了共同富裕么?——基于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檢驗[J].產經評論,2023(3):146-160.
[13]楊秀云,從振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中州學刊,2023(5):42-49.
[14]鄭瓊潔,曹勁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基本邏輯及路徑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23(1):95-102.
[15]華迎,梁致浩.城市電商化建設能否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準自然實驗[J].中國流通經濟,2024(1):68-79.
[16]王修梅,易法敏.數字經濟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質量的影響——來自電子商務發展的證據[J].經濟經緯,2023(3):55-65.
[17]秦芳,謝凱,王劍程.電子商務發展的創業效應:來自微觀家庭數據的證據[J].財貿經濟,2023(2):154-168.
[18]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6):135-152.
[19]ZENGS,FUQ,HALEEMF,etal.Logisticsdensity,ecommerceand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in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3(426):138871.
[20]張帥,吳珍瑋,陸朝陽,等.中國省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演變特征及驅動因素[J].經濟地理,2022(7):22-32.
[21]SUNG,FANGJ,LIJ,etal.Researchontheimpactoftheintegrationofdigitaleconomyandrealeconomyonenterprisegreeninnovation[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24(200):123097.
[22]史丹,孫光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對綠色創新的影響[J].改革,2023(2):1-13.
[23]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
[24]黃群慧.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7(9):5-24.
[25]張暉,李靖,權天舒.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嗎?——基于“寬帶中國”戰略的準自然實驗[J].經濟問題探索,2023(10):1-15.
[26]岳中剛.跨境電商綜試區設立的貿易促進效應研究——基于地級市數據的雙重差分檢驗[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3(8):5-17.
[27]羅瑞,王琴梅.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建設產生了經濟增長效應嗎?[J].經濟經緯,2023(1):47-56.
[28]BECKT,LEVINER,LEVKOVA.Bigbadbanks?ThewinnersandlosersfrombankderegulationintheUnitedStates[J].Thejournaloffinance,2010(5):1637-1667.
[29]劉曉群,余柳春,陳海強.資本市場開放能否有效降低A股股價信息風險?——基于“滬港通”推出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3(12):3407-3425.
[30]DECHAISEMARTINC,D’HAULTFOEUILLEX.Twowayfixedeffectsestimatorswithheterogeneoustreatmenteffec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20(9):2964-2996.
[31]許文立,孫磊.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與能源消費結構轉型——來自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7):133-155.
[32]尚洪濤,宋岸玲.工業互聯網產業政策促進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嗎[J].科學學研究,2023(11):1991-2003.
[33]孫勇,樊杰,劉漢初,等.長三角地區數字技術創新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2(2):124-133.
[34]羅進輝,巫奕龍,鄭麗群.親清政商關系能否助力民營企業的戰略轉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1):3-17.
[35]陸銘,陳釗.分割市場的經濟增長——為什么經濟開放可能加劇地方保護?[J].經濟研究,2009(3):42-52.
[36]毛其淋,盛斌.對外經濟開放、區域市場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J].經濟學(季刊),2012(1):181-210.
[37]桂琦寒,陳敏,陸銘,等.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于分割還是整合:基于相對價格法的分析[J].世界經濟,2006(2):20-30.
CanEcommercePlatformConstructionDriveDigitalrealityIntegration?
—ExperientialEvidencefromNationalEcommerceDemonstrationCities
ChenKaixuan,ZhangShusha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thedigitaleconomywiththerealeconomyisaprocessduringwhichthedigitaleconomysectorprovidesdataelements,digitalproductsanddigitalmodelstopromotethereconfigurationoftherealeconomybusinesslogic,toreformtheorganizationalformandinnovationmodel.Ithastheeffectofenhancingthenewkineticenergyoftherealeconomyandupgrading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us,itisimportanttoexplorehowtopromotethedeepeningofdigitalintegration.Takingtheconstructionofnationalecommercedemonstrationcitiesasaquasinaturalexperiment,theimpactoftheconstructionofecommerceplatformsontheintegrationofthedigitaleconomyandtherealeconomyisempiricallyexaminedusingthepaneldataof283citiesfrom2011to2021.Itisfoundthat,comparedwithnoecommerceplatformdemonstrationconstructioncities,theestablishmentofecommerceplatformdemonstrationconstructioncitieshelpstoimprovethelevelofdigitalrealityintegration.Meanwhile,themoreadvancedtheregionallogisticssystemis,themoreprominentitsdigitalrealintegrationeffectis.Mechanismtestconfirmsthattheconstructionofecommerceplatformsmainlypromotesthedeepintegrationofdigitalandrealeconomyfromthesupplyandthedemandside.Themainchannelstoinfluencetheintegrationofdigitalandrealeconomyarethewideapplicationofdigitaltechnologyonthesupplysideandthestimulationofmarketvitalityonthedemandside.Heterogeneityanalysisshowsthatthedigitalrealityintegrationeffectofecommerceplatformconstructionismoresensitiveinareaswithhighmarketsegmentation,nonresourcecitiesandareaswithcommercialcreditadvantages.
Keywords:digitalrealityintegration;ecommercedevelopment;digitaltechnology;marketdynamics
(責任編輯: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