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金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生命是一條長河,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有人說,生命在于蛻變,今日之我必須打破昨日之我;還有人說,生命是不懈的追尋,今日之我可能回歸昨日之我……
以上說法對我們思考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文明賡續都有啟發。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預測理由
試題呼應教材,落實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的相關要求,體現青少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強的特點。這道二元思辨作文題中的“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分別指向“過去”和“現在”“我”的行為、思想、道德、認識、水平、境界、格局、狀態,是兩個不同認識層面的指向,既對立又統一。考生需要思辨以下二元關系:是還是非、先進還是愚昧、好還是壞、進步還是落后……可以說,二元思辨類作文題增強了啟發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加大了對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查力度,促使考生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提升思維品質。
高分策略
1.二元關系把握
這道作文題審題的關鍵在于對“我”的理解與對“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關系的把握。審讀文題材料第一句話中三個“有人說”,可以發現“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的關系或“源自”,或“打破”,或“回歸”,之后還有省略號表示列舉未盡。二者的關系有兩個角度:(1)肯定角度:“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基礎與條件,“今日之我”是“昨日之我”的發展與提升。(2)否定角度:“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的關系是矛盾對立的關系,“今日之我”不是“昨日之我”,“今日之我”須打破或回歸“昨日之我”。
2.內涵論域拓展
材料第二句話揭示的“我”的內涵,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社會,還可以指文明,論域可以從“個人成長”拓展到“社會發展、文明賡續”。(1)個人成長。馮友蘭《人生的境界》認為,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決定人生境界的高低。可以說,寫作此題,對成為一個怎樣的“我”的覺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作文境界的高低。只論證“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之間的關聯,是不夠的,還須關注“我”的人生境界,表達自我認知。考生只有認識深刻,才能寫出深刻的作文。可以就下面的三重人生境界入手論述:一是要不忘初心,堅守本性,迷途知返,“今日之我”才能回歸“昨日之我”。二是“昨日之我”的志向影響“今日之我”的境界。三是只有將個人發展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今日之我”才能打破、升華“昨日之我”。(2)社會發展、文明賡續。“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是以“我”為中心的一組關系,“昨日”就是過去、歷史,“今日”則為當下、現實。考生可以用聯系與發展的觀點來審視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文明賡續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昨日之我”成長為“今日之我”,推動社會發展,實現文明賡續。另一方面,今日社會與文明,相比于昨日社會與文明,必然有變化、發展,但是兩者緊密聯系,不能割裂。優秀的因子必須傳承,這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努力。例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古人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寶貴的。然而曾幾何時,人們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忽視環境保護。今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人們的共識,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回歸”推動社會發展、文明賡續。這樣拓展論域,自然使作文內涵更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