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指出要“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體會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學習任務群13又專門設置了“漢字漢語專題研討”,指出要了解漢字的表意性質以及漢字的系統性特征。全國新高考卷關于“漢字、漢語的現象和理性認識”的考查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詞語使用與填空、分析詞語使用效果;而對與古代漢語的字、詞相關知識的考查,主要體現在文言詞語的理解以及分析題和翻譯題。對此,考生要完成以下兩個備考任務:
1.掌握漢字表意和構形特點。考生要掌握漢字構形與表意的關系,對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有初步的認識,從漢字的表意性質出發理解字義,建立漢字可解釋的理念,培養“在符號不斷重復情況下的歸納概括能力”及“在認同歸納中所產生的分析能力”,促進對漢字表意性和構形系統性特點的深刻感受和理性把握。
2.科學進行語言積累、梳理。在復習過程中,考生要通過漢字現象,梳理漢字學理知識,并在梳理的基礎上掌握探究漢字特點與規律的方法,還要注重閱讀“漢字、漢語普及讀物”。要從生活中發現語言現象,探究語言規律,并將這種語言規律應用于自己的寫作當中,建立自己的語言庫。
知識整合
漢字的表意性特點及其構形中所蘊含的獨特文化信息,是文本解讀的有力抓手。因為文章的精妙處往往在于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所以文意的解讀、文本的品析必然也必須從字詞入手。考生要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善于挖掘教材當中存在的語言文字現象并探究其中蘊含的語言文字規律。
1.綜合分析語言、文學、文化。如“雀小臟全”,是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一八字熟語緊縮而成的。此類熟語還有:“抱佛腳”(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緊縮而成)、“明槍暗箭”(由“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緊縮而成)、“月暈礎潤”(由“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緊縮而成)、“見仁見智”(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緊縮而成)、“瓜田李下”(由“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緊縮而成)、“黃鐘瓦釜”(由“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緊縮而成)、“千慮一得”(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緊縮而成)等。
2.分析漢字構形的理據。(1)同源分化產生形聲字。如:“卑”的本義是酒器,古代奴隸常執卑服侍主子,因而“卑”有了“卑賤”義。“卑”是源字形,凡由“卑”所分化、派生的同源詞都有低矮、瑣小、卑微之義。為了區別分化后各自獨立的詞,便在源字形上加形符以示其個性:執“卑”的多是女奴,便加“女”成“婢”;“髀”指股,是大腿,在人的下體,所以加“骨”成“髀”;“碑”是豎石,便加“石”成“碑”;“埤”是指低洼潮濕之地,加“土”成“埤”。(2)同音假借產生形聲字。如:“師—獅”,“師”字本當師眾講,漢代時人們假借它來表示獅子的“獅”,后來為了將兩個詞區分開,在“獅子”義的“師”上加“犬”旁分化出從“師”聲的“獅”字。
考題連線
一、閱讀下274f2a03c6ee0a635edfe2c122a2843b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漢字構形的學術解釋和社會俗解并沒有截然的界線, 學術專著《說文解字》 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說文解字》里沒有正面解釋,只是引用了幾個不同的說法:一是引東漢班固的《白虎通》,將其釋為“天下所歸往也”,這是用“往”釋“王”,屬于聲訓;二是引孔子說的“一貫三為王”,主要講字形;三是引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義關系,比孔子更具體。后來,唐代李陽冰對孔子和董仲舒的說法作了進一步補充:“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這些解釋 出自大學者, 都是通過主觀解字來美化王權,可以看作俗解。又如現代人講“聰”字:“同學們要用耳朵聽講,用心想問題,用口提問、答問,用兩只眼睛(指右邊上面的兩點)看黑板,這樣你就會變聰明。”“聰”字從耳總聲,構形理據很清晰,之所以這樣講解,顯然是為了教育學生們好好學習。
除了漢字俗解外,猜字謎、寫春聯以及其他文字游戲等,都是因為有了漢字才產生的豐富多樣的風俗習慣。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現代網絡中的流行、年度漢字的評選狂歡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們也是以既有漢字為前提的。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即使 也 雖然 但
B.即便 就 非但 也
C.即便 也 非但 且
D.即使 就 雖然 還
2.下列句中的“你”和材料中“這樣你就會變聰明”中的“你”,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鐘揚曾說:“培養學生就像我們采集種子,每一顆種子都很寶貴,你不能因為他外表不好看就不要,說不定這種子以后長得很好。”
B.魯侍萍(怨憤):我沒有找你,我沒有找你,我以為你早死了。我今天沒想到到這兒來,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你。
C.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D.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3.材料列舉了漢字“俗解”的方法,請從以下幾個字中任選一個進行合理的“俗解”。
信 功 舒 忌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終于“收蠶”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燒飯,時時看飯鍋上的熱氣有沒有直沖上來,老通寶拿出預先買來的香燭點起來,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寶幫著把燈芯草剪成細末子,又把采來的野花揉碎。一切都準備齊全了時,太陽也近午刻了,飯鍋上水蒸氣嘟嘟地直沖,四大娘立刻跳了起來,把“蠶花”和一對鵝毛插在發髻上,就到“蠶房”里。老通寶拿著秤桿,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兒和燈芯草碎末。四大娘揭開“布子”,就從阿四手里拿過那野花碎片和燈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過老通寶手中的秤桿來,將“布子”挽在秤桿上,于是拔下發髻上的鵝毛在布子上輕輕兒拂;野花片,燈芯草末子,連同“烏娘”,都拂在那“蠶簞”里了。末了,四大娘又拔下發髻上那朵“蠶花”,跟鵝毛一塊插在“蠶簞”的邊兒上。
這是一個隆重的儀式!千百年相傳的儀式!那好比是誓師典禮,以后就要開始一個月光景和惡劣的天氣和惡運以及和不知什么的連日連夜無休息的大決戰!
1.請用諧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桿”“燈芯草”聯想一個成語,以表達蠶農祈求順遂的心愿。寫出該成語,以及與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語。
①諧音成語: ;②近義成語: ;③反義成語: 。
2.下列對文中語言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時”“恭恭敬敬”“輕輕兒”等疊音詞的運用,既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也強化了語意。
B.第一段通過一連串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撒”“挽”“拂”等,具體細致地展現了收蠶的全過程。
C.“布子”“烏娘”“蠶簞”等詞,是蠶事活動中特有的名詞,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農事色彩。
D.用“誓師典禮”“大決戰”形容普通蠶事活動,大詞小用,極盡夸張,增強了詼諧幽默的效果。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
拓展延伸
漢字的基本特征是它的雙重身份——這個形音義結成的立體化的統一體,既是標注音節的符號,也作為漢語的最小結構單位——語素。作為語素的字有兩個特點。一是字可以組合成詞,詞語可以連接成句,通過字詞句的組織就能實現表達和交際,而且組字成詞和組詞成句的規律是一致的、主要決定于字義和詞義。因此,認字就可以同時識詞、學話。另一個特點是字數雖多,但字頻差異大,加上漢語詞匯以單音詞為核心、雙音詞為基礎,少數字形比較簡單的高頻字、高頻詞可以組成大量詞語,生成各種句子。利用頻度之差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中,字音雖然不能準確地標注一時一地之音,初學時確實不如拼音文字方便,但是字音歸屬于“音類”,而每個音類在古今漢語、南北方言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對應,中國人學習字音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語音類進行類推,化難為易;字形方面是比較繁復,但是基本筆畫并不多,除少數獨體字外,都有聲旁和形旁,多數部首可以有效幫助理解字義;字義方面,在中心義(主要義)、引申義、比喻義、邊沿義之間總有一段邏輯聯系。
(摘編自李如龍《漢字的歷史發展和現實觀照》,《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