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民閱讀的推進邏輯:城市—界面視角下的閱讀場景創新研究

2024-08-07 00:00:00曹鉞
編輯之友 2024年7期

【摘要】城市既是落實全民閱讀戰略的重要主體,又充當了閱讀的文本以及閱讀行為發生的時空背景。文章從城市作為交互界面的視角出發,基于多地推進全民閱讀的經驗實例,探索當前閱讀場景的創新,歸納閱讀賦能城市發展的途徑。研究發現,全民閱讀活動構成了不同城市打造嶄新品牌形象的契機,推動了城市既有景觀向閱讀空間轉型,并通過設立“15分鐘閱讀圈”、推廣公益閱讀項目、聯結社會趣緣群體,提升了城市的包容程度。同時,城市的溝通性調適了物質與精神、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社群之間的關系,對于深化全民閱讀工作至關重要。

【關鍵詞】全民閱讀 場景 界面 城市傳播 城市空間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7-005-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7.001

“全民閱讀”自2014年起連續11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歷年報告中,“全民閱讀”逐漸從一項倡議轉變為需要各個地方“深入推進”的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更是明確指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深化全民閱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落實相關任務,不僅需要提升國民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還需創新閱讀形式、煥發城市文化的活力。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5本,[1]和十年前4.39本相比增長并不明顯;即使算上3.4本的人均電子書閱讀量,仍然與以色列、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圖書閱讀量相去甚遠。

近年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牽頭發起、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落實籌辦的全民閱讀大會成為全域式傳播的閱讀媒介事件,成為國家級盛會。全民閱讀大會已舉辦三屆,其特點之一是媒介要素全域式融入:每屆大會不僅制作主題曲MV、公益廣告等宣傳影像,還邀請王蒙、梁曉聲、白巖松、張桂梅等名人錄制推廣視頻,邀請羅振宇、樊登等讀書意見領袖作主題演講。大會評選的“大眾最喜愛的閱讀新媒體號”折射出閱讀文化傳播的輻射效應。在赫普等學者看來,我們已進入日常生活各方面被媒介技術浸透的深度媒介化時代,受眾的分裂、各大平臺對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會削弱傳統媒介事件對常態時間干擾和壟斷的能力,但它仍然具備聯系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成員、形成事件化傳播效應的意義。[2]全民閱讀大會便是國家意志自上而下將閱讀推至社會中心的制度化實踐。

在推進全民閱讀戰略的過程中,城市在調配人力、物力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文化建設不斷賦能城市,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正如芒福德所述,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和文化,保存了社會遺產,其基本使命就在于貯存文化、傳承文化和創造文化。[3]城市閱讀意味著閱讀行為、閱讀內容、閱讀場景與城市時空交織互嵌,推進城市的全民閱讀活動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本文認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離不開城市閱讀場景的創新。若回歸“閱讀是文本意義的生成和獲取過程”這一基本定義,[4]場景意味著書籍三要素——文本、物質形態、閱讀行為之間多樣化的組合關系。傳統紙質圖書中的抽象文字在特定場景、具體節目的推廣下形成立體化表達,很可能激發讀者的臨場體驗與情感共鳴,形成“場景式閱讀”。[5]本文梳理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沈陽等地的城市閱讀經驗,既發掘不同城市創新閱讀場景的個性,又從中提煉閱讀賦能城市的共性。

一、城市—界面:思考閱讀場景創新的視角

我國推進全民閱讀,回應了全球出現的社會閱讀危機。美國的普查數據顯示,國民在遠離書籍和文學作品,愈發靠近電視和互聯網;新加坡人傾向于只閱讀和自身學習、工作有關的書籍,沒有閑暇閱讀人文藝術類作品;在加納等欠發達國家,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是堪憂。[6]我國面臨的閱讀危機,除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被短視頻、電子游戲等稀釋之外,還包括傳統閱讀空間的消弭,以及公共閱讀空間的堵塞、擁擠等問題。

本文認為,創新閱讀場景是應對社會閱讀危機的重要思路,需要借助媒介邏輯打開想象力空間。在傳統認知中,場景指非物質的上下文環境,或是靜態、先驗的空間;城市研究把場景視為具有行為導向作用的物質性結構,不再只是一種背景。謝靜指出,在移動數字媒介興盛的當下,應該將場景重新理解為一個動態、生成性的概念:與信息性的情境不同,場景突出了作為背景的物質環境,它會指引人們感知體驗、交往方式的形成,塑造主體性以及集體生活方式。[7]我們可以從空間性、過程性、身體性、傳播實踐和媒介技術幾大特征把握場景。[7]據此,場景浮現于人與城市接觸的具體時刻,且具有變異性。例如,地鐵被設計成通勤場景,但上班族習慣在坐地鐵時進行碎片化閱讀;圖書館、書店屬于閱讀場景,但當青少年拿起平板電腦、戴上耳機,就可以將其轉變為電子游戲的場景。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描述了眼下的生活場景:“字母不再白紙黑字地固定在紙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樣的色彩,于眨眼間飛速來去。屏幕占據了我們的口袋、行李箱、儀表盤、客廳墻壁和建筑物的四壁。”[8]這啟發我們可以把界面視為生成閱讀場景的中介。界面概念因計算機科學興起,它如同譯者一樣調解著用戶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將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轉譯為人類可理解的象征符號,也將人類輸入的信息譯為計算機的“開”和“關”。界面控制著意義、表達為特征的語義關系。[9]馬諾維奇認為,交互界面不僅限于計算機科學,電影、印刷物、電子游戲等文化形式均可視為交互界面,它們自身能組織信息、向用戶展示信息、勾連空間與時間,以獨特的方式建構人類經驗。[10]界面最重要的特質還在于促成人類與不同技術客體之間的信息流動,拓展新的社會空間。[11]因此,城市閱讀場景的生成,也得益于讀者用戶與其他人類、非人行動者之間穿梭界面的信息交互過程。

當我們把界面作為隱喻投射到城市生活中,城市本身便可視為促成閱讀場景的界面,這構成了本文所稱的“城市—界面”分析視角。首先,城市是社會關系的物質反映,它創造了個人與社會關聯的地點,城市生活的動態總是由各種交換過程積累而成。其次,城市一直以來都是交流系統,它調解著個人身份、公共身份以及共享的社會再現,同時以組織界面的方式塑造著人們的集體經驗、生活節奏以及感知能力。[12](XVII)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其實就是不斷觸摸、適應、掌握或抵抗界面邏輯的過程。例如,農貿集市作為界面促成了農民與城市居民的貨物交易,讓人們得以享用來自鄉村、遠郊的農副產品,并逐漸形成了如何挑選健康、新鮮好物的一套規則。總之,界面并非中立的環境,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可能的交換或協作如何產生。[12](XVII)

在深度媒介化時代,全民閱讀活動要想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全域式傳播,城市閱讀場景的營造不可或缺。在城市—界面視角下,創新閱讀場景不僅意味著探索圖書館、實體書店、城市書房等多元閱讀空間的形成機制;而且,城市本身也是“無紙之書”,人們漫步其間對于建筑、街道、樹木以及本地生活方式的“閱讀”,同樣也是尋求認同的意義實踐。[13]本文結合不同城市推進全民閱讀的實例,從閱讀賦能城市發展的三個維度分析當前中國閱讀場景創新的現狀。

二、閱讀賦能城市品牌形象:界面基調的塑造

在全域化傳播時代,政府更加重視打造合宜的城市品牌來吸引觀光客、知識工作者和企業投資,以提升城市的全球競爭力。城市品牌旨在創造一個清晰、獨特、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城市形象,不僅有助于正面宣傳城市,而且可以對多元城市體驗進行激發和轉化。[14]在全民閱讀推進過程中,閱讀也在賦能城市形成新的文化名片。對普通大眾而言,特定的城市品牌戰略從宏觀上塑造了日常生活中界面的基調并改造著城市景觀。本文根據上海、南京、成都的全民閱讀經驗歸納了城市品牌形象推動閱讀場景創新的三種形式。

1. 歷史街區漫步煥發城市活力

近年來,“讓閱讀動起來”成為不少城市創新全民閱讀的方向,上海的“建筑可閱讀”企劃便是典型代表。2017年,上海市政府首次將“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溫度的”作為城市更新的方略,并于2021年正式啟動掃碼閱讀、建筑開放、數字化轉型“三步走”戰略。這一城市品牌構建的特點在于:一方面,保護、修繕并開放歷史建筑與街區,以促進古今對話;另一方面,在各媒介界面的聯動下營造Citywalk閱讀城市的新場景,激發民眾參與全民閱讀的活力,并與當地文旅產業有機融合。

在“建筑可閱讀”推行過程中,武康大樓的走紅最能彰顯漫步式閱讀是可以煥發城市活力的。這個十余年前還相當小眾、冷清的地帶,近年來因法式餐飲店招徠的人流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出圈”,逐漸成為網絡上Citywalk推薦率最高的區域之一。2018年起,上海系統性實施了架空管線入地合桿工程,還給城市一個疏朗的天際線,使得擁有百年歷史的武康大樓成為觀光客打卡拍照的熱門地點。行人在武康路的漫步構筑了以具身界面閱讀城市的場景:他們徜徉在法國梧桐的林蔭道下、欣賞海派建筑的紅磚線條、品嘗老麥咖啡館的咖啡、在大隱書局躲避工作的喧囂……憑借Citywalk帶來的人流,武康路上原先經營困難的實體書店峰回路轉、重獲新生。這讓人想起德塞都的闡釋:“普通人的行走乃是體驗城市的基本方式,他們的身體隨城市‘文本’的厚薄而起落,他們雖未必讀懂但始終書寫著這個文本。”[15]

除了手機“小屏幕”在個體層面形成的閱讀界面,主流媒體的“大屏幕”還以集體化的儀式開啟了城市閱讀的閾限時刻。2021年第32屆上海旅游節舉辦之際,上海市文旅局和廣播電視臺共同策劃了“建筑可閱讀”十二時辰全媒體大直播活動,活動圍繞城市閱讀展開,讀的內容包括春申遺風、博物縱覽、海上華章、百年書香、未來城市、和諧人居、城市更新七大板塊,旨在動員民眾學習、領略在地文化。活動內容在全網、全平臺全天候播出,電視演播廳與其他場景之間的切換呈現出“大屏聯動小屏”之貌,無論是小紅書博主的城市游覽路線推薦,還是抖音短視頻征集大賽的啟動,都在鼓勵市民推開家門、拿起手機、走上街頭,具身化地閱讀城市這本“無紙之書”。

2. 文學閱讀名片彰顯城市底蘊

深化全民閱讀指向市民閱讀質量的提升,文學名著作為文化傳承的瑰寶無疑是其中典范。將文學閱讀打造為城市名片,有助于發掘城市文脈,彰顯文化底蘊,南京便是這方面的代表。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66城名單中,南京是唯一獲評“文學之都”殊榮的城市,這與其深厚的文學歷史積淀密不可分——我國第一個文學館、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第一部系統性文學理論與批判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均誕生于此。魯迅、巴金、朱自清、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的人生軌跡亦與南京有不少交集。

文學閱讀與城市精神的交互依托于社會各階層的分工實踐。在獲評“文學之都”后,南京文學界精英第一時間投入《南京百年文學史》的撰寫工作,搜集、整理并建立系統完備的南京文學文獻史料數據庫。2021年,這部47萬字的巨著正式出版,不僅成為南京建設世界“文學之都”的重要成果,也被認為在城市文學史和區域文學史的探索上富有首創價值。[16]這一過程啟示我們,打造城市—界面不僅僅只是專注于媒體宣傳、城市象征符號的構建,更離不開梳理地方志、挖掘城市歷史等基礎性的知識工作。

南京營造“文學之都”城市名片還依托于文學創作與消費的產業生態。鄧瑗、姜淼對南京市民文學生活和南京文學大眾接受度的調查數據顯示,南京市民對我國現當代文學經典以及“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古代文學經典認可度最高,這符合“文學之都”的界面調性。但相較于全國民眾,南京市民平均閱讀時長并未展現出顯著優勢,接近七成的市民因為工作忙碌難以投入閱讀,而最為閑暇的中老年讀者卻找不到合適的文學作品,并且極少參加公共文學活動。[17]這種城市品牌形象與全民閱讀實際狀況之間的錯位,需要引起重視,以防城市閱讀工作成為一項“面子工程”。

3. 在地生活方式營造城市氛圍

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包括居民的日常習慣、工作休閑模式、價值追求等,都會塑造閱讀場景和行為;推進全民閱讀反過來也會濡染市民的生活方式。如果說上海、南京的城市形象營造凸顯了政策牽引力,政府是自上而下打造城市名片的核心行動者,那么成都“慢生活”的城市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成都“慢生活”的城市形象與其實體閱讀空間的繁榮交相輝映。2018年,成都提出在天府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書香成都”,完善城鄉閱讀設施體系、推進城市閱讀空間建設,營造閱讀氛圍、培養閱讀習慣、建設全民閱讀城市。相關數據顯示,成都的實體書店和閱讀空間超過3600家,位居全國第一。[18]“天府書架”是成都實體書店的一大特色,它們專用于陳列展示天府文化的各類書籍,以及巴金、阿來等知名本土作家的代表作,書架上方的“龍門陣”“打牙祭”“火把耳朵”“開腔”等成都方言卡片點綴在閱讀空間之中相映成趣。[19]

喝茶作為最能彰顯成都“慢生活”氛圍的日常行為,也與全民閱讀擦出了火花。王笛在《茶館》中談到,坐茶鋪是成都人早在20世紀就業已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不僅僅為了品茶,更是追求濟濟一堂、熙熙攘攘的公共生活氛圍。[20]在成都全民閱讀推進過程中,我們看到許多老茶樓改造為社區書店,形成了新的閱讀場景。散花書院就是其中小有名氣的案例,它圍繞蓓蕾中巷5號一座四合院內巨大的黃葛樹建成,主要讀者是蓓蕾社區的居民。黃葛樹下一壺茶、一本書,擺一擺龍門陣,正是成都“慢生活”的經典寫照。書店每月舉辦“樹下藝談”沙龍,邀請文化名人與社區成員進行互動,豐富社區成員的精神文化生活。[21]

三、閱讀賦能城市空間改造:界面銜接虛實之境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了城市—界面的基調,而閱讀場景的創新,通常離不開對空間的改造。瓦爾談到,城市是一個我們在不同時候出演不同角色的舞臺,我們會對特定的空間附加情感和象征意義,比如某個長椅成為老人喝茶的聚集地,某個廣場成為年輕人炫耀摩托車改裝的場所,某條街道成為時髦女郎的逛街之地。[12](21)因此,空間是場景得以形成的物質基礎,它既承載界面又可以被界面激活。全民閱讀工作的推進不可避免要涉及改造城市空間,包括轉化舊空間、開辟新空間,促進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交融混雜。

1. 工業遺跡蝶變為閱讀空間

建筑就像城市的皮膚,又被稱為“凝固的交響樂”,它們構成了歷史與現實交互的界面。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去工業化浪潮遺留了大量工業遺跡。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將其改造為閱讀空間成為處理這些工業遺跡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見證廣州輕工業發展史的廣州第二棉紡廠,曾被工業部譽為“南國一枝花”,如今已被改造為兼具咖啡簡餐、會議辦公、圖書閱讀、休閑健身等多種功能的超級城市客廳T.I.T & TIMETABLE。其空間改造保留了歷史建筑的主體結構、鋸齒形天窗、外廊式立面等文脈符號,讓市民一走進園區便能感受到工業風的遺存。一些從廠區“退役”的紡織機器還作為展品陳設在圖書館區域,激發讀者對城市歷史的想象。沈陽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的前身東貿庫則是沈陽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儲建筑群,在中國物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書房外的中央廣場保留著上世紀的鐵路線、蒸汽火車頭,成為吸引眾多老工人前來重溫舊夢、緬懷往昔歲月的記憶之場。[22]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代表,沈陽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閱讀空間的改造彰顯了歷史記憶資源與城市閱讀場景的嵌合。

工業遺跡因其悲壯、浪漫、懷舊的美學特質適合被改造為游客凝視之地,與當前實體書店的網紅化發展勢頭相適應。然而,這些工業遺跡改造而成的閱讀空間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制造話題、招徠人流,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閱讀行為,大部分人只是打卡、拍照。此外,此類閱讀空間在審美上對中產階級消費趣味的迎合,以及由此引發的跟風建設潮,很容易使其陷入“速紅—速朽”的怪圈,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23]這些因素均不利于全民閱讀的長遠發展。

2. 朗讀亭作為城市新型基礎設施

2017年中央電視臺出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大火,其中一個環節是邀請嘉賓進入朗讀亭用麥克風朗讀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朗讀亭高3米、占地2.5平方米,外觀古樸典雅,內部裝有Go Pro攝像機和完整的錄音設備,毛玻璃設計和良好的隔音性能保證朗讀行為的私密性,使朗讀者不受外界環境干擾。節目播出后,朗讀亭很快走出電視演播廳,走向城市公共空間,在北京、廣州、杭州、昆明、西安、上海等地相繼設立,成為新的城市景觀和閱讀基礎設施。以青島為例,自2020年起,地方政府將“建設全民閱讀朗讀亭項目”連續三年列入市辦實事清單,共建成70個朗讀亭,累計超12萬人次走入其中。[24]

長期以來,除學校、單位等在特殊場合的安排,當代城市生活中人們公共朗讀的經驗可謂日益匱乏。[25]朗讀亭作為全民閱讀的新型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復興這種傳統。朗讀不僅意味著運用發聲系統主動輸出語音材料,還要求讀者調動記憶、情感資源,聲情并茂地演繹文本,實現意義的生產。如果說視覺觀看是撲面而來的強勢接收,眼睛的視域僅限于目光所及之處,收于眼底的視像會有聚焦點,那么朗讀隸屬于聽覺聆察的范疇,具有非排他性,能夠匯聚四面八方的聲音,形成更為沉浸的情感體驗。[26]

朗讀亭作為城市空間中的界面,激發了來往行人抒發情感的欲望,使他們反身性地思考個體與所處城市的關系,朗讀者在與數字媒介的互動下拓展了閱讀文本以及閱讀產品公共傳播的形式。孫瑋、褚傳弘指出,如今公共朗讀的文本不再局限于紙質書籍,電子閱讀的滲透使當前公共閱讀展現出新的特質:數字媒介通過整合多重實體和虛擬的關系網絡,能極大地拓展公共閱讀所涉及的交往范圍以及社會關系。[25]

3. 二維碼、元宇宙促進閱讀場景的數字化轉型

工業遺跡的改造和朗讀亭的鋪設,闡釋的是閱讀場景創新背后的實體空間基礎,二維碼作為城市微觀界面則真正連接了線下行為與線上空間。在上文談到的“建筑可閱讀”企劃中,上海市為超過2957處歷史建筑制作了二維碼銘牌,基本覆蓋全市。[27]這種掃碼閱讀的設計在流動的城市旅行空間中開辟了讓人短暫駐足的閱讀場景:人們可以掃描二維碼進入上海市文旅局打造的“建筑可閱讀”小程序,在這里每個建筑都會標記建成時間、保護級別、地址、簡介和延伸的閱讀鏈接。雖然二維碼只能承載輕盈短小的文本,使人們的閱讀行為趨于碎片化,但它仍然具有激發長程閱讀興趣的潛能。實際上,掃碼閱讀的傳播機制帶火了《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閱讀南京路》《梧桐深處》《住在武康大樓》等一大批描述本地文化的口袋書。

二維碼的特點還在于連接數據化的人與物,實現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的穿梭與融合。不同于傳統對媒介塑造感官的討論,二維碼的核心邏輯在于從技術出發思考身體。掃描二維碼不是憑人的感官識別信息,而是便于機器讀取數據,以實現技術系統和人類系統即時即地的耦合。[28]因此,二維碼銘牌的設計促進了市民閱讀數據的匯流和可視化。“建筑可閱讀”小程序收集的數據由政府管轄并服務于公共利益,由此建立的建筑吸引力指標體系有80%源自“無意識沉淀”的市民行為,另外20%由專家打分,最終形成了5項一級指標和38個二級指標。[29]在未來的實踐中,二維碼界面搜集的行為數據可供研究機構進一步挖掘市民的閱讀偏好,為全民閱讀的持續推進提供建議。

二維碼是當下的應用創新,元宇宙技術則指向了閱讀場景創新的未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大規模可互操作、能夠實時3D渲染的虛擬網絡,可憑借多種連續性數據支持海量用戶的持續在場體驗”,[30]在短時間內尚無法實現。城市閱讀場景中的“元宇宙”是依靠AR、VR等次級技術對上述愿景的一種迫近。在上海,號稱全球首家具有元宇宙特性的圖書館——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已經開館營業,它全面推行無紙化,用大小不一的屏幕取代了存放實體書的書架。讀者戴上VR頭盔,就能進入與周遭暫時隔絕的閱讀環境中,360度的全景視野拋棄了物理交互界面,使閱讀界面呈現出無邊界的特點。身體的官能體驗被進一步放大,使人們更專注于所見所感。如今的VR裝置已不僅僅是視聽媒介,而是變成了一個視聽—交互媒介,即便不使用VR手柄,具有6-DoF功能的頭顯自身也可以追蹤用戶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間位移。[31]愛德華·索亞的“第三空間”論說或許能幫助我們想象這種面向未來的閱讀場景。他以博爾赫斯小說《阿萊夫》中包羅世間萬象的彩虹色小球為原型,設想了打破現實空間(第一空間)與想象空間(第二空間)之間藩籬的第三空間:既是徹底開放、一切地方盡在其中,能被所有人看清的空間;又是充滿秘密、猜想與幻象,沒人能徹底理解的宇宙。第三空間既區別于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又是超越所有空間的混合物。[32]這種既清晰又朦朧、如夢似幻的具身體驗,或許會極大地顛覆未來的城市閱讀場景。

四、閱讀賦能城市包容程度:界面編織有溫度的社群關系

羅伯特·帕克談到,城市不只是物理裝置或人工構造,而是內在于風俗之中并不斷傳播的態度與情感構成的整體。[33](5)這說明城市—界面也是富有溫度和人情味的。2015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城市項目小組、德意志銀行阿爾弗雷德·海爾豪森協會與《衛報》合作,組織了五場全球辯論會,其中一項辯題關乎城市的包容性。對此,與會學者指出,應遵循三個原則,即不從法律上排斥任何人、不從對話中排斥任何人、不從慶祝中排斥任何人。[34]全民閱讀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賦能,除了前述的城市品牌形象、城市空間改造兩個維度外,最終還需真正惠及普通民眾,大致表現為對社區的振興、對邊緣群體的吸納,以及對嶄新社會關系的締造。

1.“15分鐘閱讀圈”促進社區溝通

在早期城市生態中,鄰里構成了最基本的交往單位,它指涉一個具有感情、傳統與自身歷史的區域,社區成員會在日常交往中形成共同利益,進而培育出共同的情感。[33](12)然而,隨著城市化、商品化加速,起居封閉、人情寡淡的原子化生活成為常態,現代城市中的社區與滕尼斯筆下有機團結的愿景相去甚遠。在這種語境下,社區被重新闡釋為體現較高溝通性和包容性的地方。[35]近年來,各城市興建的“15分鐘閱讀圈”便有通過閱讀促進社區成員交往的積極意義。

“15分鐘閱讀圈”的概念源自“15分鐘社區生活圈”,后者是時下頗為流行的城市規劃理念,指居民在騎行或步行15分鐘可及的范圍內所能享受的衣食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服務,比傳統基于行政規劃的社區理念更加動態和以人為中心,以此重新配置各類資源。相對應的,“15分鐘閱讀圈”指城市閱讀空間能夠讓市民在騎車或步行15分鐘的條件下到達。近年來全國各地城市書房、社區書屋的興起正是對這種理念的貫徹。[36]

杭州在這方面的舉措較為突出,政府將鄰里圖書館升級為鄰里閱讀空間,不僅為市民提供家門口的便捷閱讀服務,而且打造了集閱讀、培訓、交流、活動、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鄰里共享平臺。人們不只在鄰里閱讀空間從事讀書、自習等個體化活動,還參與科普講座、非遺藝術普及、陶藝插畫、經典文化誦讀等集體性活動,從而與社區其他成員產生更多“打交道”的機會。這種本地層面的公共接觸,雖然大多數時候是瑣碎和微不足道的,但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足以形成一個公共信任網絡,給予個體社會支持。[12](22)此外,鄰里閱讀空間還具有增益城市品牌的作用。杭州計劃建設的850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許多都融入了市場資本、公益服務等政府之外的力量,將本地文化基因打造為文旅IP,并與區域內的旅游線路、文創產品結合。[37]

2. 公益閱讀關照城市邊緣群體

閱讀常被建構為一種具有知識門檻的文化活動,這會在無形中排擠部分受教育水平不高、經濟余裕不足的外來務工人員、殘障人士等城市邊緣群體,違背了全民閱讀的初衷。公益閱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知識鴻溝、促進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公益閱讀最初指無償為公眾提供閱讀材料、閱讀機會的各項活動,主要依托公共圖書館或民間公益圖書館,多在少兒領域推廣。當下,公益閱讀以更微妙的形式融入城市—界面,從而實現閱讀場景的創新。

廣州作為全國外來務工人口第一的城市,在推進全民閱讀時頗為重視城中村社區、小學、幼兒園的童書供應和常態化伴讀。以廣州微笑公益服務中心為例,它們不僅負責托管外來務工人群的子女,還會定期舉行童書、繪本帶讀活動,創造利于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給予經濟弱勢、時間有限的務工群體重要的社會支持。廣州微笑公益服務中心的圖書多來自社會募捐,部分運營經費由“月捐人”資助,其日常活動也調動了志愿者廣泛的參與熱情。[38]與之類似的還有成都高新區2023年設立在菜市場內的菜市書屋,這一新興閱讀空間解決了攤販孩子放學后的托管問題。它還配備了免費的飲用水、醫療箱、充電寶、微波爐,可以充當城市居民買菜時歇腳的便民服務站,擴充閱讀之外的多元場景。[39]菜市書屋還是打破陌生與隔閡、促進日常交往的界面,菜販的孩子和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均以童書讀者的身份相遇,詮釋了平等的城市生活理念。

城市閱讀的界面不應僅僅是視覺友好的,還應該考慮視障人群的閱讀需求和文化權益。這就需要出版內容平臺分析視障群體的閱讀偏好,推出無障礙的聽書設備和應用,嵌入全民閱讀活動中。南京建立的殘障讀者有聲閱讀基地是一個展現城市包容性的例子:基地的有聲讀物資源來自讀書會志愿者,盲人劇場由朗讀者藝術團與南京市殘聯共同組織,閱讀療法分享會促進了殘障群體的社會交往以及負面情緒的疏導。[40]這將全民閱讀延伸到了殘障群體所在的“最后一公里”。

3. 趣緣群體締造城市文化的關聯空間

城市發展驅使人們從舊有的社會關系中脫嵌出來,成為自由、原子化的個體,城市—界面也在促進新型關系的形成,使居民再嵌入新的身份和組織之中。瓦爾談到,當我們將新媒介技術視為處理城市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常常會忽視城市作為一個“社會”的屬性,而移動媒介的增長,正在使我們可以訪問的地點、我們賦予媒介實踐的意義、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聯系發生劇變。[12](VI)在推進全民閱讀的過程中,閱讀場景的創新也在培育各類趣緣群體,繼而反哺城市文化。

一類正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趣緣群體名為“城市考古”。2018年,徐明、陳寒松發起成立“海派城市考古”組織,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海報、招募參與者,帶隊在走街串巷中講述上海河流、街巷、建筑的冷門歷史和趣聞。百余場Citywalk活動的舉行、3000多人次的參與,[41]逐漸使“城市考古”成為小有名氣的文旅IP,引得不少旅行社參與線路開發。城市考古創新閱讀場景的價值在于復興“講故事”這一古老的社會化閱讀形式。在以印刷術為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興起之前,作為口頭文化象征的故事講述是經驗溝通的主要方式,它強調共同的集體經驗,依托于故事講述者和聽眾之間“經驗的同化”。[42]換言之,此類趣緣群體具身閱讀城市的社會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

另一類更為大眾化的趣緣群體沙龍讀書會在全國已呈星羅棋布之勢。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中有19.9%會參與本地讀書會活動。[1]早在2018年,上海就有3萬多個讀書組織,每周末舉辦10~20場閱讀沙龍,其參與者既包括知識精英,也包括普通民眾。讀書會的宣傳、組織、志愿者招募,以及相關內容的再生產,都離不開媒介界面對信息流動的串聯。新媒體支持的公共閱讀以嵌入城市日常的方式創造了跨越社會階層、物理距離的陌生人相遇,被編入閱讀網絡的市民也獲得了難得的、與異質性群體“打交道”的機會。[25]

斯科特·麥奎爾提出關聯空間概念用以形容當前城市生活中空前的異質性連接帶來的主體性體驗變化。關聯空間是一種社會空間,造就它的是遍存于各異質維度“運行中的”社會關系的當代迫切需要,在這些異質維度中,全球關系與面對面關系如影隨形地疊加在一起。[43]無論是城市考古、讀書會沙龍,還是其他形形色色的趣緣社群,都預示著閱讀賦能城市包容性的各種可能。線上線下各類閱讀場景促成的新型社會關系,也賦予城市居民新的生活意義。

結語

本文把交互界面的隱喻投射到城市生活中,將城市視為創造各類閱讀場景的界面,它影響著主體間、主客體之間的信息流動,塑造著市民讀者的感官體驗與社會身份。基于全國多座城市推進全民閱讀的經驗,本文總結了閱讀賦能城市發展的三個維度。第一,全民閱讀構成了城市打造新型品牌形象的契機,自上而下的建設塑造了各界面獨特的城市文化印記。第二,全民閱讀推動了城市微觀空間的改造與轉型,界面連接了物理場所與線上行為。第三,全民閱讀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包容性,界面能夠編織異質性連接、培育新型社群關系。

有學者總結我國全民閱讀的推進模式具有五大特征:高度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職責、加強優質內容供給和閱讀空間建設、豐富綜合性文化服務、關照重點人群和特殊群體。[6]作為補充,本文基于閱讀場景創新研究發現:城市的溝通性對于全民閱讀的落實至關重要,它系于新舊媒介網絡的運作,是對物質與精神、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社群之間關系的調適。[35]閱讀不僅僅是封閉空間中個體化的知識汲取,更是開放空間中人們與他者交往、聯結、共享意義的契機。由此可見,全民閱讀亦可以賦能可溝通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EB/OL].[2024-04-23]. 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404/t20240424_844803.html.

[2] Couldry N, Hepp A. The continuing lure of the mediated centre in times of deep mediatization: Media Events and its enduring legacy[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8, 40(1): 114-117.

[3]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嶺,李翔寧,周鳴浩,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9.

[4] 戴聯斌. 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閱讀史研究理論與方法[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12.

[5] 王建華,蘇日古嘎. 場景式閱讀與表達:媒體融合視域下的出版路徑探索[J]. 現代出版,2021(3):82-86.

[6] 聶震寧. 新時代全民閱讀的中國模式——從世界各國應對社會閱讀危機主要舉措談起 [J]. 編輯之友,2024(4):11-18.

[7] 謝靜. 場景化:數字時代的元社區生成[J]. 南京社會科學,2023(5):112-122.

[8] 凱文·凱利. 必然[M]. 周峰,董理,金陽,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131.

[9] Johnson S. Interface Culture: How New Technology Transforms the Way We Create & Communicat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14.

[10] 列夫·馬諾維奇. 新媒體的語言[M]. 車琳,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73.

[11] 尼古拉斯·蓋恩,戴維·比爾.新媒介:關鍵概念[M].劉君,周競男,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51-53.

[12] 馬汀·德·瓦爾. 作為界面的城市——數字媒介如何改變城市[M]. 毛磊,彭喆,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13] 張欽楠. 閱讀城市[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13.

[14] 黃駿. 以城為媒:社交媒體時代的城市形象[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6-7.

[15] 德塞都. 走在城市里[M]//羅鋼,劉象愚. 文化研究讀本.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18.

[16] 張光芒. 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關于南京與《南京百年文學史》[N]. 光明日報,2022-04-14(11).

[17] 鄧,姜淼. “文學之都”背后——南京市民文學生活與南京文學大眾接受度的一種考察[J]. 文學研究,2020(2):183-196.

[18] 書店的萬有引力:成都,3000+書店和無限廣闊的可能[EB/OL].

[2021-04-06].https://mp.weixin.qq.com/s/COtRLQjppe3JS

MMYTjPNVw.

[19] 李雪艷.“天府書架”在成都的書店興起,閱讀“川味” [EB/OL].

[2020-09-09].https://mp.weixin.qq.com/s/cmp-AJs94VoGvHk5g0N-ww.

[20] 王笛.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12-19.

[21] 董小. 蓓蕾社區:以書香留住老成都的文化根脈[EB/OL].[2022-04-21].https://mp.weixin.qq.com/s/QFPIYz51PbbWqSUYh7wA0Q.

[22] 劉藝淳,武江民. 從舊倉庫到新書房——沈陽“城市書房”提升文化溫度[N]. 光明日報,2023-12-19(9).

[23] 張萱. 城市傳播視域下工業遺產改造為實體書店的價值研究 [J]. 編輯之友,2022(7):13-20.

[24] 宮昌樂. 青島開展2022年建設全民閱讀設施觀摩活動[EB/OL].[2022-10-26].https://www.nationalreading.gov.cn/ydzg/202210/t20221026_615691.html.

[25] 孫瑋,褚傳弘. 移動閱讀:新媒體時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實踐[J]. 探索與爭鳴,2019(3):118-126.

[26] 米斯茹. 朗讀:文化研究視域下的現代聲音書寫[J]. 編輯之友,2018(9):5-10.

[27] 李寶花. 五年來,上海“建筑可閱讀”覆蓋全市[N]. 上觀新聞,2022-06-14(2).

[28] 孫瑋,李夢穎.“碼之城”:人與技術機器系統的共創生[J]. 探索與爭鳴,2021(8):121-129.

[29] 哪幢建筑最受關注?上海市“建筑可閱讀”吸引力指數首次發布[EB/OL].[2022-12-08].https://mp.weixin.qq.com/s/HyHTxYFGvfToerJc6ZzURg.

[30] 馬修·鮑爾. 元宇宙改變一切[M]. 岑格藍,趙奧博,王小桐,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93-96.

[31] 車致新. 電影、游戲、元宇宙:交互界面的媒介譜系[J]. 當代電影,2021(12):27-32.

[32] 索杰. 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 陸揚,等,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2-79.

[33] 羅伯特·E.帕克. 城市:有關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建議[M]. 杭蘇紅,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4] The Guardian. Beyond the maximum: cities may be booming, but who's invited to the party? [EB/OL].[2015-11-23].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5/nov/30/beyond-maximum-cities-booming-party-ny-rio-mumbai.

[35] 謝靜. 城市社區的溝通性[J]. 學術研究,2019(3):38-42.

[36] 萬佳嫣. 賦能區域文化發展,“15分鐘閱讀圈”建設的思考

[EB/OL].[2022-08-12].https://mp.weixin.qq.com/s/f-rGqMi6WbGB3DKQg9bgJA.

[37] 今年杭州要建850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EB/OL].[2022-04-19].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2/4/19/art_812269_59054055.html.

[38] 廣州微笑:打造有溫度的城市閱讀生態[EB/OL].[2023-01-15].https://mp.weixin.qq.com/s/7t48ndDnaApu84sNgQ6t3A.

[39] 昌娟. 兩個月30家菜市書屋開放 成都這頓“精神食糧”該怎么做?[EB/OL].[2024-01-25].https://mp.weixin.qq.com/s/5IhwDYhR8CvHol8DUT8H2w.

[40] 許宸. 文化助殘:南京“殘障讀者有聲閱讀基地”落成[EB/OL].[2020-07-27].http://news.jstv.com/a/20200727/d0fe3be8f20d49c98376116c9e248185.shtml.

[41] 顏維琦. 穿街走巷,換種方式“打開”城市[N]. 光明日報,2022-12-04(9).

[42] 康在鎬. 本雅明論媒介[M]. 孫一洲,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29.

[43] 斯科特·麥奎爾. 媒體城市:媒體、建筑與都市空間[M]. 邵文實,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34.

The Promotion Logic of Nationwide Reading: The Innovations of Reading Sce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InterfaceCAO Yue1,2(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Guangzhou Research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Image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city serves as the perform unit of nationwide reading strategy, the reading text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backdrop for read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cases of prompting nationwide reading from several Chinese cities, this article regards the city as an interactive interface,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innovations of reading scenes, and concludes how readings empowers urban development. It finds that Nationwide Reading constitutes an opportunity for different cities to create new brand images, it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existing urban landscapes into reading space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it improves the urban inclusion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15-minute reading circle", community reading programs, and interest groups of reading. Th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communicability in prompting nationwide reading, when it can balance material and spirit, encompass history and present, as well as harmoniz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Key words: nationwide reading; scene; interface; urban communication; urban spa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第一页| 9啪在线视频|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一级爆乳无码av|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亚洲免费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亚洲无码91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护士|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va|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7久久免费视频| 九九热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亚洲激情区| 伊人91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久久黄色影院|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99福利视频导航|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欧美午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