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生地理教育為研究對象,以地理學科為例,簡要分析了“互聯網+”時代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然后探討了如何進行教學信息化,包括借助現代技術提升學習體驗、鼓勵自主學習和思維培養以及發展跨學科的綜合能力等,旨在探究有效的思維能力培養路徑,以期對推進今后高中地理教學信息化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思維能力;教育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教育領域也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不斷演進,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背景。高中生地理教育作為培養未來公民素養和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地理是一門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科,不僅需要讓學生具備地理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包括地理信息分析、空間思維、環境意識等。在“互聯網+”背景下,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已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更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
一、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綜合思維能力是一種關鍵性的智力技能,能夠賦予個體將不同領域、不同維度的信息、知識和概念進行有機地整合、分析、評估和運用的能力。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培養綜合思維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首先,綜合思維能力有助于解決復雜問題。現代社會的問題往往是多層次、多因素的,需要人們通過綜合思考來找到全面的解決方案。
其次,綜合思維能力促進了跨學科融合,能夠讓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補充,推動創新和創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綜合思維能力使個體能夠更靈活地適應新的情境和挑戰。
此外,綜合思維能力有助于個體進行深度理解和綜合分析,從而更好地制定有效決策和策略。最重要的是,綜合思維能力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使得個體能夠更好地識別和分析問題,思考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終身學習和職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教育體系和培訓機構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
二、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思維能力培養路徑
(一)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學習體驗
1.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探索地理現象。例如,通過使用虛擬地球儀軟件,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不同地理區域的地貌、氣候和文化特點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多樣性。
2.在線地理教材和多媒體資源也是提升學習體驗的有效手段。通過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以圖表、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獲取信息,進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3.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協作工具,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學生可以參與地理討論組、在線協作項目等,與同學分享見解、觀點和經驗,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4.個性化學習平臺和智能化輔助工具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進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材料和建議,幫助學生提升地理素養。
5.在線測驗和即時反饋系統可以幫助學生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展,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以《地球的圈層結構》一課為例,學生可以利用虛擬實境技術,通過三維地球模型和交互式地質圖來深入探索地球的不同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外核和內核。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旋轉和縮放地球模型,觀察不同圈層的特征和運動,進而加深對地球結構的理解。同時,學生還可以訪問在線地質數據和模擬實驗,通過模擬地震、火山噴發等地質現象,更加直觀、生動地學習地球科學的基本原理。這種互動性強、視覺化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復雜結構,并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二)鼓勵自主學習和思維培養
首先,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資源,鼓勵學生獨立選擇地理主題或項目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可以提供一個寬泛的地理課題范圍,讓學生根據興趣和熱情來選擇研究方向,同時引導學生使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包括書籍、互聯網、圖書館等,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地理知識。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搜索信息,并將所獲得的知識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
其次,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對地理問題提出疑問、開展分析和制定解決方案。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觀點和解釋,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組織學生參與實地考察和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現象和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1]。
最后,鼓勵學生展示研究成果。教師可以通過演講、報告、項目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見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
以《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為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個地理區域或地點,進行土壤分析和研究,通過自行制定調查計劃,收集土壤樣本,分析土壤成分、質地、pH值等參數,并將這些數據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以解釋土壤形成的原因。通過這個自主研究項目,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土壤形成的過程,培養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和實際調查的能力,并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提升思維能力。
(三)發展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1.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和方法。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的教學項目或案例研究,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2.鼓勵學生開展跨學科的研究和調查。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地理主題,如自然災害等,研究過程涉及地理、氣象、地質、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問題。
3.推動合作學習和團隊項目。學生可以分組合作,每個小組成員代表不同學科領域,共同研究一個綜合性的課題。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了解多學科的交叉點,并培養團隊合作和協作能力。
4.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全球挑戰,了解地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2]。通過討論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人口增長等,學生可以深刻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
5.鼓勵學生選擇綜合性的終審項目,例如科學博覽會或學術研究論文,以展示其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成果。
以《自然災害的原因》這一課為例,學生可以開展一項跨學科研究項目,探討自然災害的多個方面,通過分析地質和氣象數據,了解地震和颶風的形成原因;還可以研究人口增長、城市規劃和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學生將深入理解自然災害的復雜性,培養綜合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學會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相結合,進而更全面地理解問題。
(四)推動地理教育改革
1.更新地理教材和課程。地理教育應反映當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包括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教材和課程內容需要更加貼合現實,以便學生能夠理解并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2.引入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工具如虛擬地球儀、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線地圖等,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動和實踐性的地理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現象和過程。
3.注重學生參與和合作。地理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項目研究和實地考察。合作學習和團隊項目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
4.評估和反饋機制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教育評估應包括開放性問題、實際項目和表現評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地理素養[3]。
5.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需要接受終身學習的機會,了解最新的地理知識和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發展。
以《自然災害的防避》為例,地理教育改革可以包括更新教材中的案例研究和實際例子,以反映當今社會面臨的自然災害問題。教師可以引入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讓學生使用GIS分析自然災害的潛在風險和防范措施。學生則可以參與模擬自然災害情境的項目,如設計防洪堤壩、策劃緊急疏散計劃等。通過這些創新的教育方法,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災害問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地理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并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
(五)創新作業方式
1.引入項目式學習。教師可以設計項目任務,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地理主題或問題進行研究和調查,并最終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項目式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參與實地考察和調查。實地考察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現象和過程,觀察并記錄數據,再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研究結果回答問題。這種實際經驗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概念。
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作業任務。3.地理與其他學科如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有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作業任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概念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
4.引入創造性和藝術性的作業任務。學生可以通過繪圖、演示、視頻制作等方式呈現地理知識和研究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5.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學習[4]。學生可以參與地理相關的社會活動和項目,如環保行動、社區規劃等,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以《人口分布》為例,學生可以設計一個虛擬城市的人口規劃項目,考慮人口分布、城市規劃、資源利用等因素,然后使用模擬軟件或地圖工具來創建虛擬城市并分析其人口動態,并最終呈現規劃方案,解釋為什么選擇了特定的人口規劃策略。通過這個項目,學生將運用地理知識和跨學科的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六)充分探究線上教學思維模式
1.利用互動性教學工具。在線教育平臺可以提供豐富的互動性工具,如在線投票、討論板、虛擬實驗室等,用于促進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教師可以設計各種互動性任務,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共同探討和解決地理問題。
2.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線上教育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水平,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教師可以使用學習分析工具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3.鼓勵學生進行線上研究和項目工作。學生可以使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獨立研究和項目工作,例如地理數據分析、地圖制作、在線調查等。
4.推動學生參與在線協作和國際交流。在線平臺可以連接全球學生,促進國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學生可以與國際伙伴合作解決全球性地理問題,培養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注重在線教學的反饋和評估。教師可以使用在線測驗、評估工具和作業任務來評估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通過及時地反饋,促使學生不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以《農業的區位選擇》這一課為例,在線教學任務可以包括讓學生分析全球不同地區的農業分布模式,并探討其原因。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地圖工具和數據分析軟件,收集和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信息,以理解不同農業區位的選擇背后的因素。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分享自己的研究結果,與同學一起討論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策略。通過線上教學任務,學生能夠深入地理解農業區位選擇的問題,提高學習效果和參與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為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思維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通過采用現代技術、鼓勵自主學習、發展跨學科能力和推動地理教育改革等路徑,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高中生地理教育的需求,培養具有優秀地理思維能力的未來公民,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地理現象,并為未來的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李琳 山東省桓臺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侯克霞.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2(28):141-144.
[2]李天嬌,周曉馥.生物學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路徑探究[J].教師,2022(30):60-62.
[3]邱兆蓮.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1(12):59-60.
[4]王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路徑研究——以“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等級考答題策略分析”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J].地理教學,2019(20):43-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