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不同手術入路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徐州市礦務集團總醫院收治的9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入路方式不同分為后外側入路組和直接前方入路組,各48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髖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后外側入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后外側入路組,切口長度短于后外側入路組(均
P<0.05)。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2 444.125,P時間<0.001;F組間=136.653,P組間<0.001;F交互=78.135,P交互<0.001)。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3個月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高于術前,且后外側入路組術后1、3、6個月均高于直接前方入路組(均P<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直接前方入路組低于后外側入路組(P<0.05)。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后外側入路組(P<0.05)。結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應用直接前方入路方式效果較好,可改善髖關節功能,降低術中出血量,減輕患者疼痛,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直接前方入路;后外側入路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2.004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12.016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見的骨折類型,可導致患者活動受限、下肢畸形、喪失自理能力等,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病率逐年提高 [1]。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患者的活動能力。后外側入路是髖關節置換術常用入路方式,具有創傷小、活動限制少、手術視野清晰等優點,但對局部組織造成損傷較重,且術后易發生假體脫位,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2]。直接前方入路屬于微創手術入路方式,可通過分離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避免損傷外展肌群,保護臀部后方的軟組織[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9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不同手術入路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徐州市礦務集團總醫院收治的9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
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入路方式不同分為后外側入路組和直接前方入路組,各48例。后外側入路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齡61~74歲,平均年齡(66.25±3.26)歲。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齡59~75歲,平均年齡(65.12±4.0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徐州市礦務集團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4];⑵年齡≥65歲;⑶首次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排除標準:⑴存在手術禁忌證;⑵存在認知障礙者;⑶既往存在髖關節手術史或髖臼重度發育不良者;⑷存在關節嚴重疾病或骨質疏松癥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且手術由同一組醫生實施。術前,使用X線平片、 CT和三維重建技術對假體(天津正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83130522,型號:SQK38)進行預選,且進行標準化準備。
后外側入路組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進行椎管內麻醉。以股骨大粗隆為中心,作弧形切口,切口長度12~18 cm。依次切除皮下組織、筋膜等,沿臀中肌方向縱行切開闊筋膜張肌,鈍性分離患側的深筋膜和臀大肌,維持髖關節屈曲內旋的狀態。而后以大、小轉子間連線為參照線,橫行切斷外旋肌及后關節囊。暴露股骨頸、股骨頭及髖臼緣后進行截骨,取出股骨頭,清除切口邊緣軟組織及骨質。測量并安裝合適的髖臼假體,股骨腔擴髓后放置股骨柄和股骨頭假體。活動髖關節,確保其活動度及穩定性良好,保證股骨假體在C形臂X線機下顯示對位對線良好。最后,進行生理鹽水沖洗,修復外旋肌群和關節囊,逐層縫合,放置引流管。
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取仰臥位,進行椎管內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以髂前上棘外側2 cm處與腓骨小頭點的縱向方向為手術切口方向,切口長度8~5 cm。使用軟組織牽開器鈍性分離闊筋膜張肌和縫匠肌,向內拉動股直肌,將臀小肌、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移至外側。在切口下段找到主要血液供應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升支)并進行結扎。切開關節囊,沿股骨頸平行線鋸斷股骨頭,露出髖臼上穹隆后進行磨平,置入髖臼假體,使其外展35 °~55 °,前傾
5 °~25 °。使用擴髓器擴張股骨髓腔,測量并安放合適的股骨柄假體,后將股骨頭假體置于其中。移動髖關節以保證其活動和穩定,使用C形臂X線機檢查是否對位對線良好。最后,進行生理鹽水沖洗,修復關節囊,逐層縫合,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⑵髖關節功能。于術前及術后1、 3、 6個月,通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5]評估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包括疼痛、畸形、功能、活動等4個方面,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⑶疼痛程度。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6]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關。⑷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脊髓與神經損傷、切口疼痛、腰背肌疼痛。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手術、住院時間均短于后外側入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后外側入路組,切口長度短于后外側入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2 444.125, P時間<0.001;F組間=136.653, P組間<0.001;
F交互=78.135, P交互<0.001)。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3個月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均高于術前,且后外側入路組術后1、 3、 6個月均高于直接前方入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直接前方入路組低于外側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后外側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高齡人群,多由于摔倒或大腿外側受到撞擊導致[7]。目前,髖關節置換術使臨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法,可緩解髖關節疼痛,促進患者恢復正常步態[8]。髖關節置換術入路方式種類較多,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側入路在手術技術、骨折部位的暴露、術后康復等方面存在差異[9]。
本研究結果顯示,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手術、住院時間均短于后外側入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后外側入路組,切口長度短于后外側入路組,提示直接前方入路方式能減少術后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分析原因為,后外側入路方式需切開外旋肌群,易對臀大肌和關節囊造成損傷,導致手術和住院時間延長,而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從縫匠肌—闊筋膜張肌間隙進入,手術切口較小,因而術中出血量更少[10-11]。且直接前方入路方式不僅不會影響髖骨的穩定性,還可防止肌肉群損傷,有效保護髖關節軟組織的完整性。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3個月均高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均高于術前,且后外側入路組術后1、3、6個月均高于直接前方入路組,提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置換術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可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疼痛。分析原因為,直接前方入路方式無需切斷周圍的肌肉組織,可保持軟組織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有助于確保髖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的快速恢復 [12]。此外,術后患者沒有特殊的活動限制,可更快地下床活動,這也有助于髖關節的早期康復,而后外側入路方式需切除臀中肌,破壞髖關節的穩定性,可能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直接前方入路組低于外側入路組;直接前方入路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后外側入路組。分析原因為,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屬于完全肌肉間隙入路,減少對外展肌群及肌肉血管造成的損傷,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從而降低疼痛程度。同時,直接前方入路方式無需切斷髖關節后方穩定結構,創傷較小,可更好地保護周圍軟組織,減少神經和血管損傷的風險,進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3]。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應用直接前方入路方式效果較好,可改善髖關節功能,降低術中出血量,減輕疼痛程度,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受到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后續將擴大樣本量的研究繼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畢鄭剛,徐浩宇,邵明,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基本方式[J].中華外科雜志, 2020, 58(3): 238-240.
陳海,呂超,陳際洋,等.不同入路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對比[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21, 32(9): 1063-1064.
伍堃.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圍術期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 2021, 29(5): 82-83.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創傷專家工作委員會.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8, 20(11): 921-928.
徐峰,袁凱旋,陳圣寶,等.髖關節功能評分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8, 39(3): 141-144.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HUA H, XU Y, JIANG M, et al. Evaluation of 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 block for analgesic effec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undergoing hip arthroplasty[J]. J Healthc Eng, 2022: 7452716.
GAUSDEN E B, CROSS W W 3RD, MABRY T M, et 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What are the contemporary reasons for failure[J]. J Arthroplasty, 2021, 36(7S): S272-S276.
LIU P, ZHANG Y, SUN B, et al. Risk factors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elderly population[J].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21, 46(3): 272-277.
任秋曉,周甲彬,譚淏文,等.直接前方與后外側入路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早期療效對比分析[J].天津醫藥, 2021, 49(9): 977-981.
任鵬鵬,朱寅,王秋園,等.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75歲以上股骨頸骨折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 2023, 52(10): 1539-1544.
林志炯,高大偉,張會良,等.前方入路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伴認知功能障礙[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1, 15(3): 277-282.
REDDY G B, HAZIZA S, CONSTANTINESCU D S, et al. Survivorship and outcomes of femoral neck preserving stems in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J Arthroplasty, 2022, 37(8): 1606-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