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針刺療法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陽縣中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60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術中接受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刺療法。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血流動力學指標[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
(F時間=92.307,P時間<0.05;F組間=126.351,P組間<0.05;F交互=113.565,P交互<0.05);兩組患者術后48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 24 h, 術后24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 h,術后12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12、 24、 48 h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MMSE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38.236,P時間<0.05;F組間=29.658,P組間<0.05;F交互=31.635,
P交互<0.05);兩組患者術后12、24、48 h MMSE評分均低于術前,但術后同一時間點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MAP、HR無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結論 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鎮痛效果明顯,可減少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縮短住院時間,對患者血流動力學、認知功能影響均較小,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針刺;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老年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2.006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12.022
髖關節置換術作為髖部骨折患者首選術式,治療效果較好,但術后患肢易出現血液回流異常等情況,導致肢體疼痛、腫脹,不利于后期恢復[1]。目前,臨床髖關節置換術中主要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進行鎮痛,其具有起效快等優點,但髖部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一年齡段的人群身體機能普遍減退,難以承受術中麻醉藥物的刺激及術后劇烈的疼痛,且通常會伴有脊柱韌帶鈣化,不僅會加大術中麻醉難度,還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2]。有研究顯示,針刺療法作為中醫康復特色療法,具有疏通經絡等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效果及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陽縣中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60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70.78±7.05)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9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4]:Ⅰ級16例,Ⅱ級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0.65±8.21)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7例; ASA分級:Ⅰ級
17例,Ⅱ級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泗陽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髖關節骨折的診斷
標準[5],且經CT檢查確診;⑵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指征[5],且均行髖關節置換術;⑶ASA分級Ⅰ~Ⅱ級;⑷年齡>60歲。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所用麻醉藥物不耐受者;⑵存在凝血、免疫功能障礙者;⑶存在心、肝、腦、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⑷存在認知功能嚴重障礙者;⑸存在其他部位骨折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1晚均禁食、禁飲,進入手術室后均連接氧氣面罩,氧流量4 L/min,建立靜脈輸液通道,輸注乳酸鈉林格液(山東威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239,規格:500 mL)補液,
5 mL/kg,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術中監測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等生命體征。
對照組患者術中接受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鎮痛:患者取患側臥位,選擇L3/L4間隙穿刺,使用26 G腰穿針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見清亮腦脊液回流后注入0.75%鹽酸布比卡因(山東輝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568,規格:5 mL∶37.5 mg)15 mg/次和10%葡萄糖注射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826,規格:20 mL∶10 g)1 mL/次,配比為重比重液,注入后調整麻醉平面至T8。手術完畢后,連接并開啟靜脈自控鎮痛泵,將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100 μg∶2 mL)1 μg/kg、格拉司瓊(河北一品制藥,國藥準字H20093416,規格:3 mg∶3 mL)3 mg與0.9%NaCl注射液(福建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0612,規格:0.9 g∶100 mL)100 mL混合稀釋,注入輸液泵(北京冠邦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232140366,型號:GB-100)自控給藥,輸注速率2 mL/h,
單次自控量為2 mL,鎖定時間15 min。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刺療法:于術后6 h(患者髖部感覺恢復)進行針刺,參考《中國針灸學》[6]取穴:腎俞、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承山、委中、昆侖、阿是穴。使用一次性無菌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直徑:0.12 mm×0.80 mm;長度:5 mm×150 mm)直刺進針上述穴位,以患者感肌肉微顫為度,得氣后,留針20 min,隨后拔針,止血消毒。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相關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及住院時間。⑵疼痛程度。于術前及術后12、24、48 h,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7]評估患者疼痛情況,總分1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劇烈。⑶認知功能。于術前及術后12、 24、 48 h,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8]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總分30分,≥27~30分為認知功能正常,<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⑷血流動力學指標。于術前、術畢即刻、術后12 h,使用動態心電監護儀(石家莊翰緯醫療,冀械注準20212070665,型號:HWM-112W)監測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水平。⑸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皮膚瘙癢、頭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92.307,
P時間<0.05; F組間=126.351, P組間<0.05; F交互=113.565,
P交互<0.05)。兩組患者術后48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 24 h, 術后24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 h,術后12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12、 24、 48 h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MMSE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38.236,
P時間<0.05; F組間=29.658, P組間<0.05; F交互=31.635,
P交互<0.05)。兩組患者術后12、 24、 48 h MMSE評分均低于術前,但術后同一時間點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MAP無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1.608, P時間>0.05;
F組間=0.689, P組間>0.05; F交互=1.125, P交互>0.05);兩組患者HR無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F時間=0.900,P時間>0.05; F組間=0.656, P組間>0.05; F交互=1.021,P交互>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麻醉作為手術中減輕患者痛苦的必要干預方案,不僅能緩解患者疼痛應激,還能穩定其血流動力學,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目前,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作為常用麻醉鎮痛方式,麻醉效果及鎮痛作用較好,但術后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等不良反應,影響預后[9]。中醫學認為,髖關節骨折后人體筋骨損傷,氣血受阻,加之手術可使氣血損傷加重,致經絡阻滯,故應以祛瘀消腫、通經活絡為治療原則[10]。針刺療法作為傳統中醫療法,主要通過針刺來刺激人體的穴位,起到通經活絡、化瘀功效[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可緩解患者術后痛苦,縮短住院時間。分析原因為,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可阻斷疼痛神經信號傳遞,使患者在術中及術后康復期間疼痛感受較輕;同時,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與全身麻醉或其他麻醉方式相比,僅在局部麻醉區域使用藥物,從而降低麻醉藥物使用量,減少麻醉藥物對患者的不良影響。針刺特定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消腫止痛等功效,可促使患者氣血經脈流通、扶正固本[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48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24 h, 術后24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及術后12 h,術后12 h 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12、24、48 h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癥狀,且對其認知功能影響較小。分析原因為,本研究選取腎俞、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承山、委中、昆侖、阿是穴作為主要針刺穴位,其中,腎俞穴、承山穴、委中穴、昆侖穴均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理氣止痛、散瘀活血、舒筋活絡、利水消腫等作用;環跳穴、陽陵泉穴均屬足少陽膽經,具有祛風化濕、通經活絡等作用;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和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等作用;阿是穴是腰部最痛點,基于理論“以痛為腧”,針刺上述各穴位,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可起到溫經通絡、祛瘀消腫、行氣之功效[13]。徐澤等[14]研究表示,針刺療法通過針刺信號刺激患者神經纖維,使得患者由手術引發的疼痛感得以逐步轉化,進而緩解其術后疼痛癥狀,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MMSE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12、24、48 h MMSE評分均低于術前,但術后同一時間點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較小。分析原因為,患者術前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可能增加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概率[15]。而針刺足三里穴可激活患者大部分腦區域,調節學習記憶、軀體運動、語言等能力,進而減輕麻醉藥物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16]。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患者MAP、HR不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主要是通過局部麻醉作用實現鎮痛效果,相較于全身麻醉,其作用范圍有限,故而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鎮痛效果明顯,可減少自控鎮痛泵按壓次數,縮短住院時間,并對患者血流動力學、認知功能影響均較小,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受到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等,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需要擴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的研究深入探討針刺療法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
參考文獻
劉一儒,李楷,趙軍,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慢性疼痛的護理研究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2, 19(6): 203-206.
耿連華,莊甜甜,徐丹丹,等.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阻滯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在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21, 14(31): 176-177.
楊曉鵬,李金鳳,張永俊,等. 針刺足三里、內關穴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24,42(1):226-229.
李響.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在老年肝癌患者外科治療風險評估中的作用[J].實用老年醫學, 2015, 29(9): 755-758.
中華護理學會骨科護理專業委員會.老年髖部骨折綜合管理與二次骨折預防的專家共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20, 22(6): 461-469.
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9: 279.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34.
高明月,楊珉,況偉宏,等.簡易精神狀態量表得分的影響因素和正常值的篩查效度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47(3): 443-449.
宋歌,王兵,李龍,等.右美托咪定對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激反應、腎臟功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3, 23(19): 3772-3776.
陳曉萍,許秋群,張燕平.中醫辨證康復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圍手術期中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2, 37(6): 3624-3626.
張旭東,王喜臣,王明悅,等.針刺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術后疼痛的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39(12): 1390-1393.
嚴文,崔淑儀,慕容嘉穎,等.康復機器人康復訓練同步針刺運動療法干預髖部骨折術后康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 2021, 41(4): 387-390.
陳蓮,陳麗華,張晴,等.循坐骨神經穴位針刺聯合分階段康復訓練法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療效[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23, 29(5): 611-615.
徐澤,盧衛忠,姜仁建,等.股骨大粗隆圍刺配合針刺血海穴緩解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疼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 2020, 29(2): 241-244.
牛莉,張愛云,閆芳,等.輕比重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激指標和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21, 24(3): 250-254.
涂祈國,闕彬,萬政佐,等.針刺聯合右美托咪定對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3, 33(6): 5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