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濕熱痰凝型女性遲發性痤瘡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將選例時間設置為選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選例地點為莊浪縣中醫醫院,將時間段內治療的67例濕熱痰凝型女性遲發性痤瘡患者信息導入Excel表格進行隨機排序,根據亂數表法將以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納入的33例患者采用多西環素治療,研究組納入的34例患者患者采用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痤瘡癥狀評分、臨床療效、皮膚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癥狀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皮膚油脂、經皮水分丟失量均減少,且研究組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結論 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濕熱痰凝型女性遲發性痤瘡效果較好,可改善免疫功能,調節皮膚生理,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清熱化濁消痤湯;濕熱痰凝型;女性遲發性痤瘡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2.007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2.026
痤瘡為累及毛囊皮脂腺的炎癥疾病,以炎癥丘疹、粉瘤、膿皰等為主要表現,嚴重時可伴有疼痛與瘙癢,形成色素沉著、毛孔粗大,甚至疤痕,影響患者面貌美觀與心理健康[1]。臨床將患者年齡≥25歲、病變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痤瘡,稱為遲發性痤瘡[2]。該病多見于女性群體,臨床多采取西藥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存在不良反應,預后效果欠佳[3]。中醫學將女性遲發性痤瘡歸屬“肺風粉刺”范疇,以濕熱痰凝型較為多見,多由濕熱內蘊、痰濁凝結所致,故臨床治療以清熱化濕、祛痰散結為主[4]。清熱化濁消痤湯可調節濕熱痰濁病理狀態,改善皮膚油脂分泌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的作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時間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地點莊浪縣中醫醫院的67例濕熱痰凝型女性以亂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年齡(37.64±6.35)歲;病程(2.19±0.16)年。研究組年齡(37.72±6.47)歲;病程(2.24±0.10)年。組間基線數據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報倫理委員會備案,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遲發性痤瘡的診斷標準[6],且經臨床檢查確診;⑵中醫符合濕熱痰凝型的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⑵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鹽酸多西環素膠囊(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75,規格:0.1 g)治療, 100 mg/次、 2次/d。研究組口服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茯苓30 g,黃芩、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 g,丹參、浙貝母、炒梔子、連翹、生薏苡仁、牡丹皮、瓜蔞、清半夏各12 g,枳實9 g。上述藥材加水800 mL浸泡3 h,第一煎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30 min,熬至200 mL,倒出藥汁;第二煎加熱水500 mL,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20 min,熬至200 mL。將藥液混勻平均分為2份,早、晚飯后30 min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⑴痤瘡癥狀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后,評估患者痤瘡癥狀評分,包含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4方面,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痤瘡癥狀越嚴重[8]。⑵臨床療效。于治療前及治療后,依據皮損指數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與治療后皮損指數之差/治療前皮損指數×100%[9]。臨床療效的評估以療效指數為依據,當其>90%時為痊愈;當其60%~90%時判斷為顯效;當其20%~<60%時則為有效;當其<20%時則被認為該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⑶皮膚生理功能。于治療前及治療后,使用皮脂檢測儀(德國CK公司,型號: SM810)測定皮膚油脂量;使用皮膚水分流失測定儀(德國CK公司,型號: TM300)測定經皮水分丟失量。⑷免疫功能指標。用3 000 r/min轉速(12 cm半徑)離心15 min,使用流式細胞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型號: CytoFLEX]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IgG、 IgM。
1.4 統計學分析 將兩組患者的信息導入Excel表格進行分析,統計學部分采用SPSS 2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治療總有效率以[例(%)]形式體現,行χ2檢驗,臨床療效為等級資料,需進行秩和檢驗;癥狀評分、皮膚生理功能及免疫指標等數據以(x)形式體現,行t檢驗。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痤瘡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癥狀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皮膚生理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皮膚油脂、經皮水分丟失量均減少,且研究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IgA、 IgG、 IgM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遲發性痤瘡常見于面部、背部等皮脂腺分布豐富區域,其病理機制與內分泌失調、皮脂腺功能亢進、毛囊角化異常、微生物感染等密切相關,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飲食不節或生活習慣不良,均會進一步加劇病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0]。既往臨床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多采用局部用藥(維A酸類藥物)、系統性療法(口服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物理療法(激光治療、光動力療法)等手段,但存在易復發、療程長等問題,導致整體臨床療效不佳[11]。
中醫將濕熱痰凝型遲發性痤瘡歸于“肺風粉刺”范疇,其發病機制包括濕熱內蘊、痰濁凝結、氣血不和等多個方面。《黃帝內經》指出:“濕熱之邪,內蘊于肺,外發肌膚”,這揭示濕熱邪氣侵襲,導致肺氣失宣,進而濕熱蘊結于皮膚。《丹溪心法》有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證實痰濁內生,阻滯氣血運行,進而形成痤瘡。《醫宗金鑒》中記載:“肺經風熱,或粉刺疙瘩,色赤腫痛”,這表示肺經受風熱之邪侵襲,導致皮膚發赤腫痛,進而
形成粉刺。《外科正宗》曰:“粉刺屬肺,酒刺屬血”,這表明粉刺與肺熱、血熱有關,進而加重痤瘡病情。因此,中醫治療旨在清熱利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兼以疏肝郁結、滋養肝腎;其中《溫病條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強調治療濕熱之邪應輕清宣透,以黃芩、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清熱燥濕,配以茯苓、澤瀉等淡滲利濕,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解;《丹溪心法》有“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說,治療當以半夏、陳皮、浙貝母等化痰散結,消除痰濁之根,使肌膚得以通暢;《血證論》云:“瘀血不行,則新血不生”丹參、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旨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消退,防止痤瘡后色素沉著及瘢痕形成;《醫宗金鑒》強調“氣血和則百病不生”,通過當歸、白芍、川芎等補血活血,黃芪、黨參等補氣升陽,達到氣血雙調,肌膚自潤的目的;《黃帝內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對于肝腎陰虛者,宜用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養肝腎,以固本培元,防止痤瘡反復發作[12]。
在清熱化濁消痤湯中,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浙貝母、連翹、具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作用;枳實、茯苓能理氣健脾、滲濕利水;生薏苡仁可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丹參、牡丹皮可活血化瘀、涼血消斑;炒梔子、瓜蔞和清半夏可清熱化痰、寬胸散結;諸藥共奏清熱瀉火、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等功效[13]。
現代藥理學證實,清熱化濁消痤湯不僅能有效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生長,改善皮膚炎癥,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減少痤瘡復發與瘢痕形成,還能通過調節內分泌系統,減少皮脂分泌,改善皮膚油脂平衡,進一步達到標本兼治效果[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評分、皮膚油脂量、經皮水分丟失量均降低,免疫功能、臨床療效均更高,提示清熱化濁消痤湯通過調節皮脂分泌、促進毛囊通暢等多方面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痤瘡癥狀,改善其免疫功能,調節其皮膚生理水平,并提高其治療效果,與王欣等[17]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⑴清熱化濁消痤湯具有排膿作用,能消除痤瘡病灶中膿液,減少膿皰形成,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18]。⑵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通過調節內分泌系統,可減少皮脂分泌,改善皮脂腺功能亢進狀態,從而維持皮膚正常生理功能;該方劑能改善毛囊角化異常,促進毛囊通暢,減少毛孔堵塞,有助于改善皮膚代謝與排泄功能。⑶清熱化濁消痤湯中有效成分能抗炎、抗菌、調節免疫等,從而實現多靶點治療,提高臨床療效;還可通過調理全身氣血、臟腑功能等,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⑷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力,且該方劑還能調節免疫系統平衡,避免免疫過度反應或免疫抑制,有助于降低痤瘡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濕熱痰凝型女性遲發性痤瘡效果較好,可改善免疫功能,調節皮膚生理水平,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李婧,張艷珍,曹洋.中藥聯合心理干預治療肝郁化火型女性遲發性痤瘡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4, 33(4): 504-507.
杜偉娟,廖藍飛,張瑩,等.中西醫結合與單純西藥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臨床療效對照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 2023, 38(3): 13-17.
萬怡,李琰.中醫外治綜合療法對痤瘡皮損修復作用的臨床研究初探[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2023, 19(3): 281-284.
羅莎,陳嘉琪,莊明月,等.基于數據挖掘分析中醫治療痤瘡的用藥規律[J].現代中醫臨床, 2022, 29(6): 59-63.
崔婧,魏明剛.火針聯合“清熱消痤方”治療濕熱蘊結型痤瘡3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 2022, 54(10): 49-52.
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美容專業委員會. 中西醫結合痤瘡診治專家共識[J].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21, 14(5): 257-260.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2部分:證候: GB/T16751.2-202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21: 108.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專家組.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修訂版)[J].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9, 48(9): 583-588.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M].2版.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 2017: 1288-1293.
鄭曉蝶,趙倩子,湯慧,等.中醫序貫療法聯合異維A酸治療中重度痤瘡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 2024, 33(3): 92-95.
GUO R, XUAN W, HE X,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O2 dot matrix laser combin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on depressed scar after acne vulgar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repair effect: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J Cosmet Dermatol, 2023, 22(3): 850-861.
張璃,林孝華,張帆,等.逍遙散加減聯合脈沖染料激光治療中重度痤瘡效果及對血清Th1/Th2型細胞因子的作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2, 40(8): 166-169.
邢繼霞,李莉.清熱化濁消痤湯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9): 59-62.
袁慧杰,賴志輝,管艷艷,等.野菊花主要活性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8, (3): 651-653.
付撫東,饒科峰,喻國華.黃芩膠囊治療痤瘡的作用機理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7, (2): 112-114.
龍聲志,胡森,林麗丹,等.探討藥對金銀花-連翹干預痤瘡的網絡藥理學機制[J].中醫臨床研究, 2023, 15(7): 22-28.
王欣,景慧玲,李靜怡,等.止痛消炎膏治療聚合性痤瘡的臨床觀察及對皮膚屏障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3(10): 1864-1867.
冉金鳳,潘鴻,何澤舉,等.自擬清熱消痤方聯合光動力療法治療中重度痤瘡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 2022, 31(3):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