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專業,真的很常見
在志愿填報的時候,為了避免退檔,絕大部分考生會選擇服從專業調劑。因此也就有相當數量的考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時,感受到的卻是悲喜交加。事實上,不管什么專業都會有人覺得后悔。上豆瓣輸入“大學后悔學”來搜索,你馬上就能看到林林總總的專業吐槽小組——
看到這些動輒數萬成員的小組,你是不是略略得到了些安慰——原來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倒霉蛋??!
事情可能并沒有那么糟糕
當然這樣的安慰還是太膚淺。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其實沒有被自己心儀的專業錄取,這個事情或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在大學里深入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各個專業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同學驚喜地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原本很抵觸的專業,完成了一次“先結婚后戀愛”的輕喜劇。
與此對應的,也有一定數量本來心滿意足的同學,發現想象中的美好和現實的差距。從上述豆瓣小組的名稱可以看到,即便是常人眼里的好專業——醫學、法學、會計學也沒逃過被吐槽的命運。讀到自己想讀的專業,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幸運,但很多人都是進入大學后,才知道曾經中意的專業到底有多不適合自己。
所以,既然已經收到通知書了,與其長時間陷入悲觀情緒中,不如在暑假期間就提前了解被錄到的專業,比如找一些專業的入門書籍來讀,去跟對應行業的成功人士交流,去做一些相應的兼職工作……通過深入了解來重新判斷自己是不是對專業有著偏見。如果發現錄取到的專業確實不是自己最終想走的路,那就利用這段時間,找準自己想選的方向,提前了解大學的轉專業政策,做好應對的準備。正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有關轉專業的相關信息吧。
轉專業,開始放松限制
轉專業的規定由來已久。2005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提出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2017年,教育部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學生在學習期間對其他專業有興趣和專長的,可以申請轉專業。2018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指出,要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
但轉專業歷來不容易。為保證冷門、熱門專業的生源均衡性,絕大多數高校對轉專業有諸多限制。如要求成績排名、進行考核、限制人數、限制可轉入的專業、限制申請次數,等等。每個學校轉專業的規定都不一樣,但基本上都跟大一的考試成績有關,很多要求大一的成績要在本專業排名前10%甚至前5%才有資格申請轉專業,達不到排名的學生連申請資格都沒有。
對于各高校轉專業普遍存在的“高門檻”,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認為這存在著一個明顯的悖論——在原專業名列前茅的學生才具有轉專業資格,而這些學生往往對所讀專業懷有興趣和特長;希望轉出的,恰恰是那些對專業沒有信心和興趣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成績大概率是不好的。他主張,讓每個學生學其所愛、學其所長,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也是大學教育以人為本的首要體現。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開始實施自由轉專業政策——取消所有轉專業的門檻(對學生的成績不設限制、對申請轉入的專業不設限制),有意向的一、二年級學生均可提交申請。中國農業大學成為最早實行零門檻轉專業的高校之一。
近些年,更多的高校加入了放寬轉專業限制的行列中。
一些學校降低了轉專業的門檻——
武漢大學:從2024級學生開始,學校院內專業自由選,轉出學院不受限制。這意味著,今年考上武漢大學的所有大一新生,無論所報專業為何,都可在學院內部自由選擇專業,轉出學院也不再受到限制。
沈陽農業大學:對本科生轉專業政策適時進行調整,轉專業可申請比例由最初成績專業排名前5%逐步調整為15%、70%,直至2020年以來的100%,并取消了有違紀處分及科目不及格的一票否決等限制條件。
大連理工大學:放寬了轉專業申請條件,不做任何成績、專業的限制,完全自由申請。
部分高校擴大了轉專業的范圍——
上海交通大學:學校本部和醫學院之間可以互轉。
同濟大學:轉專業政策堅持“轉出不設限,轉入有條件”原則,享有中外合作辦學轉出、醫科轉入、文轉理工等多重自由。
復旦大學:從2022年起,醫學類與非醫學類之間轉專業通道也已雙向打通。
也有一些學校增加了轉專業的機會——
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入校后共享有4次申請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
沈陽農業大學:學校轉專業分為集中轉專業和即時轉專業兩種方式。凡有特殊專長,或因疾病、參軍入伍復學者,可在學籍注冊四學期內申請即時轉專業,其他情況均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集中進行。
轉專業還可以突破報考時的選科限制——
對于部分選考科目和志愿方向存在矛盾的考生,放寬轉專業限制也能帶來更多選擇機會。
在2024年新高考地區,幾乎所有的理工農醫專業都要求選考物理和化學才能填報。只選擇物理不選擇化學,就不能填報計算機、醫學等熱門專業。但汕頭大學有3次轉專業機會,轉專業對選考科目沒有要求,比如建筑學專業轉到計算機類專業,有物理成績即可,不需要化學成績。
“熱門”還是“熱愛”,依舊是個問題
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扎根生長,這是轉專業政策的意義所在。而更加開放靈活的轉專業政策,不僅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從長遠看也利于學科發展,倒逼各專業完善培養方案,吸引并留住學生,形成良性循環。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為學生提供“自由戀愛”的探索,讓學生與專業之間進行更具契合度的匹配,使“轉專業”不再是尖子生的“特權”,這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轉專業仍舊存在著一窩蜂往熱門專業轉的現象。由于不同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不盡相同,如果全面放開轉專業,出現大量由錄取分低的專業轉向錄取分高的專業的現象,是否有失公平?與此同時,從客觀條件上看,院校的每個專業都有其最大容量,在求大于供的情況下,很難讓每個申請轉專業的人如愿以償。
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在降低甚至取消轉專業的申請門檻的同時,也會根據學生申請轉入專業的師資、實驗條件、辦學條件測算出當年可以接收多少個學生轉專業,并相應設置一些轉入門檻條件,如上一年或三個學期的績點、綜合表現、面試考核等。
對于準大學生而言,則更應認識到,專業的冷和熱始終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天坑”土木工程在不久之前還是非常熱門的專業,而如今被熱捧的計算機大類的招生人數年年上漲,誰能說不會有供大于求的時候?盡管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努力實現專業“自由行”,把選擇權交還到學生手中,但在技術加速迭代或經濟波動劇烈時代,專業選擇也越來越無法充當就業指引的路燈,很多同學仍然會對所選專業及未來感到焦慮和迷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靜下心來,從自身興趣和能力特點出發,認真思考自己需不需要轉專業,轉什么樣的專業才是真正適合自己,而不是盲目地追風所謂的“好”專業、“熱門”專業?,F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跨專業的人才更有競爭優勢。即便真的對某一專業情有獨鐘,也可以先把本專業學好,再考慮通過考研等方式追求心儀的專業。
轉專業成功率為100%的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實行“三段式”培養,新生入學后一年半以修讀公共課程為主,為重新選擇專業奠定了基礎。學生有兩次調整專業的機會,第一次是在第二學期“主修專業預確認”工作時,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第二次是在第三學期“主修專業確認”工作時,最終選擇自己所學專業。這兩次只要提出申請,學生就可以轉入自己想去的專業。中國科學院大學之所以可以實現專業的自由轉入轉出,是因為它是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學校。該校目前研究生人數有一萬多人,與此對應,2022屆本科生僅408人,即便轉專業人數達到了192人,學校仍有足夠的師資來滿足本科生轉專業的需求。同樣確保本科生自由轉專業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實也是因為有相似的情況。這是其他大學沒有辦法比擬的。
最好的熱門是內心的熱愛。無論是堅定地選擇奔赴熱愛,還是沿著原本的道路繼續走下去,祝愿你們都能在大學中努力地探索自我、尋找自我,哪怕這個過程中往往存在掙扎、挫折,甚至是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