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全文簡稱“三新”)對考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注考生的思維品質,突出對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關注青年成長,鼓勵個性表達。如何適應“三新”的要求,從現實寫作困境中走出來,是每位考生都要思考的問題。個性化寫作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突破點。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新突破,打造個性化作文。
表達真實的情感,發表獨到的見解,展現個性風采
每年的高考考場作文中,都會有不少的模式化作文甚至套作作文,究其原因,與考生沒有表達真情實感,沒有真正地參與解決問題有關。
基于此,2024年教育部命制的九省聯考作文題“文化遺產”就考查了考生“靈活運用各種文本形式準確表達個人的情感、思維和觀點”這一能力。命題者要求考生從三個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這三個任務其實已經暗示了對寫作文體的要求。
任務一: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命題者提示,要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文化遺產的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由“介紹”“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可知,本任務適合寫說明文。
任務二: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并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命題者提示,重在陳述觀點,概述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狀,分析其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本任務適合寫議論文。
任務三:通過講述你與某項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由“講述……故事”可知,本任務適合寫記敘文。在寫作的過程中,考生要注重細節的描寫,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對文本主題進行升華。
由以上任務可知,要想寫出個性化作文,考生就要依據寫作任務、情境要求與表達的情感等選擇不同的寫作文體。如作文《釅釅的年味兒》就選擇了任務三,用記敘文的方式講述了過年的故事,我們來看其中一個片段:
釅釅的年味兒,彌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進入臘月天,鄉下就開始忙“年”了,腌臘鵝、灌臘腸、曬湯圓粉……家家戶戶門前都像開博覽會似的掛出一串串臘腸、臘肉,擺出一蒲團一蒲團圓子面。鎮上、城中的超市里人頭攢動,婦女、孩子推著購物車穿梭其間,像是要把全超市的年貨都搬回家。除了這些每年都一樣的景象,如今還生成了另一道風景線,那就是外出務工人員乘著飛機、坐著火車、搭著汽車從天南海北往回趕。這時候,在鄉村的道路上,你每天都能看到穿著時尚的曾經的種田人匆匆返鄉,他們手里提著大包小包,肩上扛著家用電器,臉上飛揚著自豪與歡喜,不少人還開著私家車“衣錦還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早已在村頭翹首張望,見到從外面趕回來的人就親熱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趕緊簇擁著回屋去了……
此片段從年味兒入手,取景日常,并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突顯了春節這一文化遺產的內涵。讀來真實動人,展現了個性風采。
發展邏輯思維,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議論文寫作,不僅要彰顯理性思維的力量,講求邏輯的嚴密;還要增強形象思維的生發,因為只有聯系生活才能寫出鮮活的好作文。據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說理的意識,多運用形象思維,做生活的有心人
余黨緒老師曾說,要“以說理介入生活,以思辨省察人生”。同學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說理意識、理性態度和求真精神,從生命深處培養說理的力量。而所有的思考只有放到生活中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同學們只有將思考與生命、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地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2023年新課標I卷的“好故事”作文,在理解“好故事”的價值和意義時,考生可以從微觀(個人)、宏觀(國家)兩個層面發散思維,那么相應的“故事”就包含了觸動心靈、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個人小故事以及關涉民族形象的大故事。
在理解“好故事”價值和意義的基礎上,考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繼續思考:這樣的“好故事”有哪些?它們有哪些價值和意義?作為新時代青年,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民族的故事?如何充分發揮這些故事的作用?多做這樣的思維發散訓練,久久為功,思維品質定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如2019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他們》,就是一個取材形象生活、進行理性思考的典例:
在城市的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我該如何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冷冰冰的名字來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有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隨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
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但這一次,卻在他們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
文章角度新穎,立意深刻,字里行間透露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考生將視線投向“農民子弟”這一群體,彰顯了敏銳的觀察力。這絕非臨時應景之作,而是考生平時就對生活有所思考的體現。
(二)學會運用一些常見的思維工具進行寫作
寫作中常見的思維工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果分析法、援事析理法、比較說理法等,如果考生能運用其中的一種來寫作,往往能從浩渺的文海中脫穎而出。
如《于青年求學選擇中,見華夏未來之光》這一作文,就很好地運用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思維方法,探究了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外出求學的原因。其主要結構如下:
①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外出求學的背后,是現代語境下科技與國家發展的紅利落實到人民身上的現實表現……
②青年求學遠方的背后,是他們對“詩與遠方”的向往……
③青年求學他鄉的背后,不是對鄉土之根的漠然,而是對“華夏一家”的認可……
④青年之求學,其關鍵不在于去哪讀、怎么讀,而在于他們在求學之路上有建設國家的赤子之心!
⑤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唯有莘莘學子堪擔大任。
考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青年外出求學的背后有國家實力的支撐,看到了青年對“詩和遠方”的向往,看到了青年對“華夏一家”的認可,進而提出了“青年之求學,其關鍵不在于去哪讀、怎么讀,而在于他們在求學之路上有建設國家的赤子之心”的觀點,最后表達了對青年擔起國家大任的期待。
又如在2024年4月廣西高三模擬考試“夜校走紅”這一作文題的寫作中,一名考生選擇了任務一(寫一篇時評,參加學校校刊開設的“夜校走紅大家談”主題專欄征稿活動)進行寫作,并用緣事析理的思維方法讓自己的時評鞭辟入里。《夜校走紅暖人心》這一時評的結構如下:
① ……那么,為GfudUguIUMT4zuLbKxy/upqLKs5JdyLNGR0vNpUKVh4=何夜校會日趨紅火且深得年輕人的歡心呢?我們不妨看看夜校走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② 夜校走紅是因為夜校課程豐富多樣——從傳統文化領域到時尚生活領域,切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③夜校走紅的背后還突顯了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價值旨歸。
④夜校走紅亦彰顯了年輕人發展自我、展現自我的追求。
⑤當然,如何辦好夜校也是社會各界應該思考的問題。夜校要滿足年輕人的需求,也要提供高質量的課程;要符合潮流,也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得到傳承與傳播。
⑥廣大青年要抓住時代提供的機遇,發展自我,實現遠大理想,為國之復興助力。
緣事析理就是依據事例分析它所蘊含的道理。考生從“夜校走紅”這個現象出發,分析“夜校走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且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顯著增強了文章的思辨性。
因果分析法、比較說理法等也是寫作中常見的思維工具,在此不再展開。總之,綜合運用這幾種思維工具,考生一定能打造出作文的亮點。
根植文化沃土,錘煉語言,提升作文“語文味”
新課標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首先是“人文底蘊”。要打造亮眼的作文,必然少不了“文化”“情懷”“審美”等元素,特別是面對一些可能會“同質化”的作文題時,“語文味”的打造顯得更為重要。
如2024年九省聯考的“專業選擇”作文題就是一道人人都有話說的題目,但是這樣的作文題很難寫出彩,因為這更像是一份調查問卷,雖然大家選擇的專業不相同,但在談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很可能會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立意相似的情況下想要脫穎而出,考生就要在“語文的表達”上下功夫。考生只有將這個專業吸引“我”的魅力具體化到日常生活中,放置到審美情趣中,融入人文底蘊中,再用有韻味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真正地打動人。
這里筆者摘取學生習作《擇文學之業,成文明棟梁》中的一段來說明:
擇業之向,在于興趣,以文字為心之所向,吾之幸事。選擇為國家和民族的不朽事業而努力,是志向;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奮斗一生,是幸福。
在落寞時讀蘇軾的《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令人暢懷;在困頓時讀史鐵生的《病隙碎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令人珍惜當下。數不清楚多少次在駱賓王的詩篇里牙牙學語,在滕王閣前為王勃惜時暢懷,在黃鶴樓中體悟“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學意蘊……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有言:“只要詩在,長安就在!”這句話于我而言,就是莫讓文明的圣火暗淡。云山蒼蒼,江水泱泱,漢語之風,山高水長,這便是我的心之所向。
這段文字緊扣自己選擇的“文學之業”,對自己為什么選擇文學娓娓道來:因為在落寞、困頓時,文學給我帶來了力量;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文學陪伴了我;因為文學給我帶來了關照世間萬物的情懷……考生將文學的魅力放在自己成長的真實情境中表達出來,并借用文學家與文學作品來傳達自己的感受,文化底蘊深厚;有韻味的詞語、工整的句式,也無不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
值得注意的是,“語文味”不是掉書袋,不能因追求華麗的辭藻而以辭害意,走向極端。在這里,筆者引用《生活在樹上》這一高考作文的片段來說明: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于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鑒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這篇文章曾引起網友的熱議,因為其語言文字如“嚆矢”“振翮”等晦澀難懂。考生其實是曲解了“有文采”的寫作要求,真正的語文審美是離不開真實生動的表達的,而植根文化與生活的沃土才是解決語言貧瘠這一問題的良方。
“三新”呼喚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然而,如今寫作的束縛太多,要想改變,實屬不易。不過,“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雖然征途漫漫,但現在出發,必有到達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