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的通知》,提出“進一步依法依規加強中小學幼兒園辦學行為管理,提升基礎教育治理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隨著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內外部治理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中小學有望進入一個良好和諧的教育新生態。如果說之前在全國開展的“雙減”行動是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生態的綜合治理,那么這一通知所傳達的信息則是督促學校以現代化治理來進一步優化中小學的教育生態。
國家政策文件對學校辦學行為起到了自上而下的規范作用,但這只是依靠外力進行的“他律”,要想規范化辦學成為常態、自覺,要讓每一所學校的辦學行為達到自律,則須引入一種通過協商實現的自下而上的規則生成方式,并喚起一種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
治理是一種多主體參與下,經由協商對話達成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行事規則,從而保證組織或機構的有序運行。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治理,大體可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例如,一些學校在研制3~5年學校發展規劃的過程中,有行政領導、中層管理部門、學科專業團隊和年級組以及教師個體參與其中,經由協商對話擬定愿景目標、重點任務及項目、相關制度規則,或圍繞績效考核與分配方案展開協商,這是典型的學校內部治理。如果學校發展規劃邀請了上級督導部門跟進,或動員了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還與家庭、社區、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則涉及學校外部治理。無論是多方參與下的學校發展規劃研制、績效方案研討,還是家校社協同機制探尋,都標志著學校治理從校內外各部門的“分治”走向多部門、多學科、多年級之間的“協商共治”。如果說,多主體參與學校發展規劃研制或學校重大事務策劃是一種參與式決策審議,那么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的對話與互動則是一種參與式課程審議。這兩種審議昭示了一種可行的協商行動方式,為學校運行質量提升和學校生態優化提供了解決方案。
委托管理、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都是典型的從分治走向共治的管理方式。這些共治方式的出現,固然加大了學校治理的難度,但也極大地豐富了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治理的內涵和特質。當越來越多的主體介入到學校治理中來,如何以協商的方式達于共識、展開共治并最終達于共生,便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治理必須回答的問題。
從分治走向共治,并不是要削弱分治,而是要基于分治達于共治。分治的重點在于自主,共治則更需要真誠的合作,以及對話的技巧和協商的藝術。從分治走向共治,協商是一個重要環節,合理而有效的協商過程,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質量與效益,還能夠孕育出良好生態所必需的對話文化。
從共治走向共生,需要共治達于“良法善治”的境界。“善治”指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和治理活動,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想狀態。而學校層面的善治,是學校治理現代化的一種理想狀態,只有讓各方之間的互利共贏在善治中得以實現,學校內外部生態才有望達成良性循環的共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