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市中日益凸顯的“隱形留守兒童”現象,我們需要反思并采取行動。針對現象背后所反映的難點、堵點、痛點,家長應作出什么樣的轉變?全社會又應從何處著手,助力破解這一困境?本刊編輯部邀請相關專家,從家庭教育及教育社會學等角度,分享他們的深刻思考和具體建議。
轉變觀念,重塑家庭養育
《教育家》:部分家長因工作忙碌和經濟壓力,被迫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家長應如何在有限的養育時間內,盡可能保證良好的養育質量?
岳曉東:我認為在有限時間內保證養育質量,家長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適時地變管教為陪伴。兒童的成長分階段,對他們的教育也要有所區分。在小學階段,由于孩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家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目標明確地培養孩子堅韌、樂觀的品質,使他們自我接納、自尊、自信。這要求家長傾聽孩子的聲音,不隨意打斷他們的言論,尊重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而不能一味地提出否定性意見;同時,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允許他們在非關鍵事件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當孩子進入初中后,家長的角色應進一步向陪伴者轉變,著重營造愛與支持的氛圍。此時,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過度管教,都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內在動力。因此,家長應做到放手、放權、放心,促進孩子成為自主、自律、自信的人。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擁有主見,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二是區分優質陪伴和劣質陪伴。我所提及的優質陪伴,體現在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尊重孩子,在與孩子交流時采取適宜的策略;批評孩子時,注重把握時機;敦促孩子時,側重于強調努力的重要性;鼓勵孩子時,強調自我反省的價值。反之,劣質陪伴的典型特征涵蓋對孩子的管理不足、在管教過程中缺乏有效溝通、批評孩子時未能明確指出問題、責罵孩子時缺乏耐心,以及在表揚孩子時言辭吝嗇。部分家長誤以為物理上的陪伴即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殊不知,長時間低質量的陪伴反而可能讓孩子感到窒息和壓抑,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甚至沖突頻發。
三是避免以純粹功利的態度評價孩子。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部分家長過于偏重學業成績,將其視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尺,忽略了成長與努力的價值。這種“只看成績不看成長,只看出色不看出力”的觀念顯然失之偏頗。正確做法是,家長需細心觀察孩子在各個方面的努力與付出,重視他們是否已盡其所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考慮到目前學校教育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部分孩子承受的心理負擔甚至超過了成人。倘若他們在持續的努力付出之后,依然無法看到顯著的進步,還遭遇家長頻繁的負面評價,則很可能因不堪重負而選擇逃避,從而出現所謂的“躺平”或“擺爛”現象。
呂利丹:當前,礙于工作壓力等原因,部分年輕人工作之外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確實有限,在這種背景下,與孩子進行盡可能多的互動對于提升養育質量尤為重要。當然,這種互動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親子互動,需要家長全身心投入,與孩子一同游戲、閱讀等,并有意識地營造快樂的氛圍,而非僅僅是家長坐在孩子身邊看手機,讓孩子在一旁獨自玩耍。
在互動主體上,傳統觀念傾向于認為媽媽需要承擔較多的養育責任,事實上,父職參與對提升養育質量至關重要。由于父母存在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他們與孩子之間互動的內容和風格也各不相同。例如,父母一方可能傾向于與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等靜態的活動,而另一方則可能更喜歡與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等動態的活動;一方可能更多地扮演著陪伴孩子學習的角色,另一方則可能更多地陪伴孩子進行游戲和娛樂活動,這種互補的陪伴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孩子的體驗。在孩子低齡時期,多元化的刺激和豐富的信息對其大腦發育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在互動頻次上,家長應爭取每天都與孩子進行互動。如果工作確實比較忙,也要有意識地保證互動的頻次,隔幾天就要早回家一次和孩子互動。同時,父母雙方應協調時間,盡量避免同時出差,讓孩子每天都能見到父母中的至少一方。
《教育家》: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或是將孩子送往教育資源較好的學校開啟寄宿制學習生活,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忙于將他們送往各大補習班,導致親子間的交流較少。對此,您有何建議?
呂利丹:父母盡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十分常見的現象。政府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以進一步保障學校教育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
在為孩子規劃接受學校教育的發展路徑時,每個家庭都應權衡利弊,謹慎決策。過度追求“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并不可取,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其自然發展規律,超前學習可能并不利于他們的發展。比如,有家長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奧數,學了6年,但孩子的認知能力卻沒有發展到對應的水平,最終學習效果可能還不如從初一開始學習一年。如果家長追求寄宿制學校或其他名校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在學業競爭中增加“內卷”的籌碼,那么我對此持保留意見。如果家長希望利用上述教育渠道的教育資源來從多方面開發孩子的各項能力,那么他們可以在孩子周末或其他休息時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中國家庭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對教育尤為重視,這是支撐孩子走得更遠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巨大影響。
岳曉東:給予孩子充足且高質量的陪伴,或許是家長更為理性、負責的抉擇。首要任務是轉變觀念,接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重視他們的內心感受。家長不應苛求所有孩子在學業上都能擁有出色的表現,而需順應孩子的個性與強項,為他們定制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面對孩子難以企及的學習目標,應減輕其壓力,增加理解和鼓勵,讓他們明白,努力過程本身同樣值得肯定。
同時,家長要考慮孩子的性別與年齡差異。比如,小學時期女孩普遍比男孩顯示出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三年級前,約六成男孩面臨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家長需深刻理解這些普遍挑戰,細膩捕捉孩子的情緒波動,用真心的理解與關愛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當孩子感覺到被深切理解與關懷時,他們會更愿意響應家長的引導,也更有可能勇敢面對學習中的各項挑戰。
《教育家》:一些家長能夠關注到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可能忽略他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性。如何依托各方力量,構建一套綜合的早期預警和干預體系,使家長能及時發現并避免孩子產生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岳曉東:在探討構建綜合性的體系之前,家長應首先回溯并審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盡可能從源頭上預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特別強調的是,家長應格外關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多數情境下,若父母能秉持平和、理性的態度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亦會傾向于以同樣的方式作出回應,形成良性互動。這種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在出現親子矛盾時,他們也不會通過大吼大叫或自傷自殘的方式表達意見。
親子間劇烈的沖突往往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年之久。在兒童成長的早期,尤其是三歲以前,父母與孩子之間通常保持著極為緊密且深情的關系,彼此高度依賴。然而,隨著孩子步入校園,由于學校對孩子有特定的要求和期望,當孩子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時,父母可能就會施加壓力,若采用持續的負面溝通策略,則容易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親子關系出現裂痕。在年幼時,一些孩子或許因父母的一個巴掌一聲吼、一個叉腰一瞪眼而選擇順從,但隨著年齡增長,一旦感到自我力量足以對抗父母,他們會更加直接地展現反抗情緒,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升級。
基于這一認識,我認為并非所有孩子都會經歷典型的青春期反叛階段。如果家長采取高壓或權威式的教育,那么孩子步入青春期后,更易于顯現反抗行為,乃至發展成自我傷害。相反,一個長久保持和諧與積極溝通的家庭環境,倡導開放和平等對話,使“有話好好說”成為一種常態,孩子們遭遇心理健康困擾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呂利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是現實中復雜社會問題的反映,社會環境的多方面因素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孩子產生影響。例如,當父母的收入不穩定時,這種經濟壓力的信號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被孩子敏銳地捕捉到,從而影響他們的思考和決策,還可能由此引發他們的自卑心理。又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孩子們往往處于較高強度的學習狀態,當他們遭遇某些心理沖擊后,缺乏必要的自我修復時間,很可能誘發各種心理問題。
身處社會洪流之中,我們很難將孩子與社會完全隔絕開來,但可以做到的是,在發現問題后進行及時干預。一般而言,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有著比較敏銳的直覺,但可能因為好面子或其他顧慮而不愿意正視這一問題。因此,家長首先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不要因擔心心理治療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而猶豫不決,更不要抱有“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就是父母的失敗”這樣偏執的觀念,而是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并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外部支持。如果孩子是因為缺乏親子陪伴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那么不論問題發展到哪個階段,父母都要努力嘗試與孩子重新建立信任感和默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接納、支持和愛,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多維互助,構建支持體系
《教育家》:如今不少家庭主要由祖輩負責孩子的日常撫養。在這一過程中,作為養育主體的父母應把握哪些“度”,避免過分依賴隔代教養而使孩子成為城市“隱形留守兒童”?
呂利丹:作為父母,必須要在自己能夠獨立的基礎上,樹立主動養育孩子的意識,明確認識到撫養孩子是自身的責任,而不是祖父母的責任。我們曾對鄉村兒童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那些主要由父母承擔主要照料人角色照料的孩子在幸福感測試中得分更高,相比之下,當與父母、祖父母同住,但由祖父母承擔主要照料人角色的孩子則得分較低。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主要照料人的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可以請祖父母或其他人幫忙分擔一些育兒壓力,但需要自己承擔撫養孩子的主要責任。
在中國,祖輩普遍認為自己對撫養孫輩負有“無限責任”,為了盡可能幫忙撫養孫輩,一些老人放棄了退休之后回家養老的機會,還有些老人甘愿提前退休,等等。在幫忙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提供很多幫助,比如幫忙收拾屋子、為孩子做飯,等等。這種無償的照料能夠給年輕人提供很大的支持,解放他們的勞動力,尤其是能夠使年輕的母親在生育之后回歸職場。可以說,祖輩的這些付出也是對提高中國GDP的一種間接支持。父母在接受祖輩幫助的同時,也可以在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前提下,除了補償祖輩因養育孩子所支出的各類經濟成本,再為他們的付出給予額外的養老費用。
當然,在祖輩參與撫養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祖輩與父輩意見不合的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一定的混亂感。對此,全家人應該積極溝通,努力達成基本一致的養育共識,即堅持父母養育孩子的主導地位。在日常生活照料、學習輔導和興趣培養等方面,也應該進一步明確劃分祖輩與父輩的權責,以及他們分別在哪些方面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如果雙方長期在某些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父母則應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審慎考慮是否選擇獨立帶娃或請其他人幫忙帶娃。
岳曉東:在家庭教育領域,隔代撫養是備受爭議的話題。短期內,這種安排或許為年輕父母提供了便利,但長遠視角下,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研究證據顯示,祖父母在撫養孫輩時往往更加寬容,相比之下,父母直接參與育兒時,則更傾向于設定清晰且嚴格的規則。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隔代撫養會使孩子在培養良好習慣和規則意識方面面臨更多難題。加之與父母長期分離,也不利于構建親密的親子關系,當孩子回歸核心家庭時,發生親子沖突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誠然,不少家長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與經濟壓力。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長借時間不足為由,合理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起初,讓祖輩負責孩子的日常撫養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一旦在實踐中并未發現明顯的弊端,反而獲得了“省事兒”的體驗后,這部分家長便可能傾向于保持這種狀態,將之視為一種既高效又實用的家庭教育模式。久而久之,對隔代撫養的依賴逐漸加深,成為一種常態。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心思放在哪里,時間就會花在哪里。如果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必要的關注,行動上自然難以周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至少要做到與祖輩共同撫養,不論孩子處于嬰兒期還是學齡期,都應避免完全依賴長輩,防止造成孩子“事實上的留守”。因為只有在與父母日常的親密接觸中,孩子才更有可能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系,形成堅定的規則意識。在工作時間之外,家長應保證每日與孩子見面、互動,維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其中一致性原則尤為重要,無論是在祖輩照顧期間還是父母的直接監護下,都應確保孩子的行為得到恰當的引導和約束,不應因監護人的變化而放任孩子任意行事,也不應在特定場合下過度限制其自由。這對于塑造孩子穩定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至關重要。
《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標志著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但目前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等配套服務尚不完善。政府及社會各級組織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為家長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使其在為工作忙碌的同時,盡可能兼顧好子女的養育?
岳曉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被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并將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積極尋求幫助,鼓勵他們學習相關的家庭教育知識是必要的。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必須保持高度的辨別能力,因為自媒體時代,似乎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觀點。家長能夠在網絡上輕松獲取各種家庭教育講座資源,但正如行醫需持醫師資格證,家庭指導同樣并非人人能夠勝任。網絡空間中,不少“大咖”實為營銷產物,其背后往往隱現著商業操作的手跡。部分家庭教育課程充斥著未經驗證的理念,其科學性存疑,某些所謂的“專家”缺乏深入研究與實踐經驗,僅憑大膽言辭與成功學說在網絡上傳播。對此,家長們應當保持警惕,仔細甄別真偽專家,切勿“病急亂投醫”。
對企業來說,如果能夠引入彈性工作制度以適應有特殊教養需求的家長,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兒童成為“隱形留守兒童”的現象。只是當前的工作環境距理想的自主辦公模式仍有差距,職場競爭激烈,個人即便奮力拼搏,亦難以確保穩定的就業狀態。因此,在當前這個社會發展階段,全面實施此類靈活工作安排仍然屬于一種較為理想化的愿景。
呂利丹: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擁有不一樣的成長需求,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有所差異。特別是相對低齡的孩子,他們更需要長時間的父母陪伴,來保障情感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盡管一些單位設有托兒所,為母親們解決了托育問題,但這樣的服務仍然不足。例如,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地區嘗試推行“媽媽崗”,允許媽媽們靈活上班、彈性工作,并配備母嬰室或“婦女之家”,為嬰幼兒提供看護服務,這一創新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這些崗位的行業范圍相對有限,普及性有待提高。
如果要家長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依然能夠妥善照顧和陪伴子女,政府應呼吁企業積極創建更多適宜親子陪伴的場所,以滿足母親和孩子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學校等女性職工數量比較多的單位,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親子陪伴的時間,也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女性就業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