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閱讀教學強調教師綜合考慮自然單元,通過單元重組的方式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進一步促進他們提升思維能力、掌握閱讀策略。其中,自然單元指的是教材中經過課程專家審定的教學單位。單元重組包括兩類:一是學科內的重組,如小學、初中知識的橫向或縱向整合,有助于學生更系統地掌握知識;二是跨學科的重組,如將兩門及以上學科知識整合起來,通過群體性任務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在英語大單元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語篇類型、主題和作者確定重組后的單元主題,而后圍繞該主題展開課堂教學。
建構從“大主題”到“小細胞”的教學路徑。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英語教材(魯教版),可以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進行內容整合。為更好地實施大單元教學,教師應做好前期準備,繪制出各環節的教學要點,包括:涵蓋三大主題的教學思路、各大主題下的子主題教學思路、子主題中具體的單元教學、單一知識點的教學。以此全面構建起初中各年級、各單元及各章節的思維框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充分利用大單元教學的三種課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導讀課激發學習興趣,以閱讀交流課促進理解與討論,以閱讀遷移課實現知識應用與拓展。從而推進學生的真閱讀、深閱讀,使大單元閱讀教學更具實效。
學科內重組:有效運用兩種課堂教學模式。一是逆向教學模式。教師基于三大主題確立單元內的教學目標,并對學習任務進行整體性設計。該模式強調圍繞“大主題”整合教材的語言點和其他知識點,實現跨單元、跨學科的資源整合,確保教學各環節目標一致、資源協同,實現情景和任務、活動和評價的統一。二是“5+1”學習模式。此模式在引導、融合、練習、討論、評價這五個環節的基礎上,增加了應用環節。教師在引導階段通過多媒體素材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融合階段利用實踐活動加深他們的學習體驗;練習階段鼓勵他們對語言知識進行實際運用;討論階段借助思維導圖明晰所學重點,為口頭作文做準備;評價階段促進他們開展自我反思;新增的應用環節則重視個性化教學,給學生布置貼合實際的應用型分層作業,強化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跨學科重組:思政與英語學科的有機融合。教師應扮演引領者的角色,構建一套既教授語言技能又傳遞正向價值觀的教學體系。教學活動中,緊密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道德教育要點自然嵌入閱讀材料和課堂討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及道德認知。如引入更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引導他們從多元的角度審視世界。這樣不僅能豐富語言學習的內涵,還有助于他們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形成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知識學習與人格培養的和諧統一。
大單元閱讀教學評價模式再探索。堅持“教學評”一致性原則,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在評價環節,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樣性,教師、學生自身以及同伴均應成為評價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多重視角與反饋有助于營造出一個積極互動、相互促進的學習環境。如細致的教師評價有助于學生獲得專業指導,深入的自我評價能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同伴評價則有利于他們在相互支持中增進理解。為此,教師應制定結構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量表,明確區分評價的指標層級,為不同維度設定具體的評價準則。這不僅能保證評價的科學性,還有助于學生定位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明確之后的學習方向和努力重點,在大單元閱讀學習旅程中堅定地前行。
【本文系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大單元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