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的語文課標明確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課堂教學中,筆者圍繞上述四個方面,生發了若干思考并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探索。
關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教師應設計實踐活動來驅動學習,引導學生在貼近實際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建構相關能力。在教學《論語》第十二章時,筆者設定情境任務:“校報決定開辟專門的副刊,作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被尊為‘至圣先師’的孔子被選為副刊第一期專題人物,請你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做好此次專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務,筆者設計了梳理素材、分欄定版、組稿撰稿、擬寫報眼等具體任務,引導學生理解章節要旨、梳理文言材料、書寫個人理解、體悟《論語》的當代價值。聚焦“情境”與“活動”的學習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實踐中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
關于思維發展與提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他們的批判性思考,使他們在思考問題時更為開放多元、注重動態變化、考慮具體條件。比如在教學《赤壁賦》時,筆者讓學生基于原文再認識蘇軾。以往人們在談論蘇軾時,常提及的詞是豁達、通透。這固然沒什么錯,《赤壁賦》中他站在天與地、物與我的角度審視古今,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教師還應啟發學生結合歷史背景和蘇軾的生平,生成有關蘇軾的個人思考,并以作文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學生基于各種素材,寫道:“蘇軾的豁達在通透之外,也折射出一種無奈,亦體現出一種勇敢。”筆者認為,這就是學生在學習知識、批判理解、表達觀點的過程中,進行的知識“深加工”。教師應秉持開放的心態,在保證方向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設置內容情境、提供補充素材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創造性表達,促使他們實現思維進階。
關于審美鑒賞與創造。語文學者溫儒敏曾倡導要讓學生進行“裸讀”,強調學生興趣所在,應為教學的重心。教師應基于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從個人經驗出發,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深化審美體驗,逐步提升文本賞析能力。曾有新聞報道大學生在觀賞經典話劇《雷雨》時出現了持續笑場的現象,他們之中不少人認為該話劇“過度夸張”或“過于矯揉造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也曾遇到類似現象,在教授《屈原列傳》時,個別學生甚至認為屈原是矯情、自戀的。實際上,我們在面對今天的學生時,必須直面這種現象,優化語文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告訴學生作品的深刻或主人公的高尚,而要引發他們的共鳴。在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準備了屈原的另一作品《漁父》,并補充了更多的背景知識。在閱讀這兩篇文章的過程中,他們開始認識到屈原一直以來對世俗的不滿和清高的自我,體會到作者濃烈的情感。
關于文化傳承與理解。教師應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發掘與語文學科相關聯的教育契機,以此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東京奧運會精彩的解說詞便是一例:在描繪崔曉桐等賽艇健兒的競技風采時,援引張治國《七律·泛舟洞庭湖》的“一棹逍遙天地中”;提及乒乓球小將孫穎莎,借李白《少年行二首》的“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加以頌揚。這些古詩詞的現代演繹傳遞了堅持、奮進等價值觀,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價值共鳴。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如何將這份對文化的深刻理解自然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他們不僅能在學習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理解古人的思想與情感,更能在實踐中活學活用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將其內化為個人修養的一部分,外顯為對社會負責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