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高中語文的重要教學主題,強調個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認同和情感聯系。個體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是構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高中語文課標指出,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其文學性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教材單元人文主題,挖掘作品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愛國擔當的優秀情懷,從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家國情懷,達到啟智潤心的雙重效果。
青春激揚,心懷愛國之志。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是《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中,青年毛澤東回憶了青春時代指點江山的崢嶸歲月,抒發了昂揚向上的青春激情,寄托了雄視天下的凌云壯志。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關注作品的文學性,更要重視其中蘊含的青春、愛國等關鍵要素,可設計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讓他們通過反復朗讀,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調,感悟、體會作者年輕時的豪情壯志和愛國情懷。二是文本分析。引導學生分析詞中的意象和表達方式,讓他們感受青年毛澤東眼中祖國的壯麗山河。同時,讓學生關注作品中的用詞和修辭手法,體會青年毛澤東心中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思考。三是知人論世。讓學生搜集、整理毛澤東的生平和本文的創作背景,同時為其補充相應的材料,如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毛澤東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決定;抗戰勝利后,他不顧個人安危參加重慶談判的無私無畏精神等。由此,幫助學生將這首詞與現代中國的發展聯系起來,讓他們思考如何傳承和發揚愛國精神。在上述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將自己的體驗、認識融入學習,思考新時代的新青年要樹立什么樣的人生理想,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時,引導他們思考在選科選考中,如何將自己的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處理好大我與小我、物質與精神、長遠與眼前的關系。
革命精神,理解使命擔當?!爸袊锩鼈鹘y作品研習”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是閱讀時代精神突出的革命傳統作品,讓學生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筆者設計了革命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的群文閱讀專題。在初識革命女性環節,引導學生認識了水生嫂、黃新、江姐、劉和珍等女性形象,進而總結、概括出她們作為中國傳統女性和女性革命者的雙重特點。接著,引導他們梳理女性革命者的成長經過:這些革命女性曾是最普通的勞動婦女,普通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但當國家需要時,她們毫無保留地站了出來,原本柔弱的她們表現得異常堅強,她們堅定地送丈夫上前線、從容地面對死亡。學生們得以思考先烈們的偉大付出,理解革命女性崇高的信念,在對照現實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
勞動光榮,牢記愛崗奉獻。高中語文統編教材中設有“勞動光榮”的專題單元。袁隆平、張秉貴、鐘揚等優秀勞動者的事跡,從不同角度彰顯出勞動的意義,更體現著愛崗奉獻的優秀精神品質。在該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圍繞“勞動”這一概念,引領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追問。如從“勞”的字形上溯源,它的本義是費力、勞苦,勞動伴隨的似乎是辛苦,可為什么《芣苢》《插秧歌》兩首詩中的勞動者如此歡快?又如,認真勞動的人就是勞模嗎?只有體力勞動者才能是勞模嗎?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物質條件相對豐厚,在如今,勞動的意義是什么?工匠精神與勞動精神有何關系?……在一系列的追問中,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逐步提高他們對勞動的認識,進而促使他們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發現身邊新時代勞動者的特征,理解當代勞動者身上精益求精、吃苦耐勞、愛崗奉獻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