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后,各地各校陸續開始了課程變革,在實踐層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框架與要點中,多次提及責任擔當與國家認同,強調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歷史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更應通過歷史教育培育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刻情感,培養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本文中,筆者以《戰爭與文化交鋒》這一單元為例,探討如何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增強家國情懷。
圍繞家國情懷,確定單元學習主題。人類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戰爭是其中最激烈、最直接的一種。教材中呈現了古代、近代、現代三個不同時空條件下的重大戰爭,不難發現,戰爭雖然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經濟崩潰甚至文化斷裂,但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加速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觀照中國歷史,雖然我國也歷經了無數次戰爭,但中華文明的火種卻始終生生不息。因此,筆者將本單元主題確定為“碰撞與重構”,期望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與重構,并從中認識到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鼓勵學生采用歷史發展的視角,認識到戰爭與人類文化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培養他們尊重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胸懷,樹立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形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正確文明觀,進而在國際視野中樹立熱愛祖國、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
圍繞單元主題,設計深度學習活動。為有效落實單元主題,授課中筆者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各環節均設置了相應的問題串,由此推動學生開展深度學習。課前,筆者精選能體現家國情懷的各類史料,制作成學案供學生使用。授課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運用史學方法探究答案,最終引導他們將個人思考整理成單元學習主題下的“小論文”。
講授第12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了三個環節,環節一是探析美洲文化在獨立戰爭前后的演變。具體問題包括:基于“美國踢踏舞”的發展歷程與自由女神像等素材,分析獨立戰爭后北美文化發生了什么轉變;對照“西班牙殖民時期拉美社會階層圖”與桑巴足球等資料,探討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文化經歷了哪些變遷;美國與拉丁美洲在文化多樣性上有哪些異同?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借助豐富的圖片與歷史文獻,深入了解美洲獨立戰爭的歷程及其對文化格局的影響。學生在自主研讀史料的過程中,時空觀念與史料分析能力得以增強;通過對比美國與拉丁美洲文化多樣性的異同,對文化多元性的理解進一步深化。
環節二是探究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具體問題包括:拿破侖戰爭前,歐洲的政治文化有哪些特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中出現了哪些新的因素?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材料分析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呈現的新面貌,培養他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讓他們理解戰爭雖然對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但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培養他們的唯物史觀。
環節三是探究戰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具體問題包括:歐洲文化侵略的核心內容和動機是什么?被侵略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戰爭與文化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復雜關系?如何理解戰爭與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戰爭與文化重構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交織中,如何實現文化的交融與發展,進而使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形成理性辨識的文明觀。
經歷上述環節后,學生更熟悉史料分析、史學研究方法,對歷史事件有更深的認知,更容易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歷史教學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增強他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也彰顯了歷史教學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