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這門源于生活、反哺社會的科學,不僅蘊藏著體系化的物理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物理學發展長河中,無數科學家以愛國熱忱與創新勇氣,書寫了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精彩篇章。在教育改革向縱深邁進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和技能,還應挖掘物理學科中蘊含的人文元素,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其創新意識,并為其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學理明史:融入物理學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涵養民族精神
高中物理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理論性,有時不免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生動的故事講述我國歷史上對某一物理現象的探索、物理學家的創新思維及其卓越成就,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他們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感受科學的魅力。如中國古代人民對天空的渴望及探索,體現了人類對未知領域的無限向往。屈原的長詩《天問》,以哲思之眼審視日月星辰、神話傳說、歷史興衰,被譽為千古奇作;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創制了“渾天儀”這一觀測天象的利器,更傾盡心血完成了天文學巨著《靈憲》;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地球自轉、磁偏角等科學發現,展現了古代科學家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明朝的萬戶以勇于追夢、敢于實踐的精神,激勵后世無數探索者追求航空夢。了解這些古代先賢對科學的無畏探索和卓越功績,能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情,培養他們刻苦鉆研的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學理增信:融入生活實例,提升學生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物理學科中公式與定理較多,不少學生對物理有很強的畏難情緒。若教師僅依賴教材照本宣科,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容易令課堂變得沉悶乏味。教師應尋找生動有趣的學習素材,激發他們對物理的好奇心,從而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講到“質點”這一概念時,不少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難。質點是一個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模型——只有當物體的大小、形狀對研究問題的影響微乎其微時,我們才會將它看作質點。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比較蘇炳添和劉翔這兩個飛人的運動項目。當分析百米賽跑中的蘇炳添時,我們關注的焦點在于他完成100米賽程所需的時間,而非他具體的姿態和動作,此時,蘇炳添便可以被視為一個質點。而在研究劉翔跨越110米欄時的精確動作時,就絕不能簡單地將他抽象為質點,因為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能影響比賽結果。通過這種具象化的教學方式,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不僅使物理課堂更具趣味性,拉近了理論與生活的距離,而且還能自然地對學生開展愛國教育。
學理崇德:融入科技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
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原理的同時,教師也要使其注重道德修養,體現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教育觀。在教學中,巧妙融合詩詞,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掌握學科要義,更能使其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非常形象地體現了分子的熱運動,“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也非常便于學生理解參考系和地球運動。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科技自信方面,教師可以將一系列中國科技成就融入課堂教學。例如,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云計算的普及以及航空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等,都是值得學生深入了解并引以為豪的科技成就。此外,中國的天宮課堂將物理課堂從地面搬到太空,讓學生感到通過所學物理知識,能夠與遙遠的宇宙建立起某種聯系,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同時,他們因我國航天事業、航空技術的快速發展而感到自豪,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
立足民族復興大局,高中教師應深耕基礎教育,堅守立德樹人之本,巧妙地融家國情懷于物理教學,激勵青少年擔當、傳承文化精華,引導未來公民共筑文化繁榮、科技強盛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