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性體驗與個體的存在選擇

2024-08-08 00:00:00王海萍
求是學刊 2024年3期

摘 要:現代性的機制使現代個體的生存呈現出悖論的狀態:一方面,現代個體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創造和個性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確定性的喪失而使他們面臨著個體自由失去根基的異化境遇。對此,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格妮絲·赫勒一方面對現代個體的悖論式的、偶然性的現代性體驗和生存困境作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明確偶然性是悖論性的根源,在此基礎上將偶然性作為其現代性理論的哲學預設;另一方面,又借助存在選擇理論為現代人擺脫這種生存困境、異化狀態提出做“好人”和“好公民”的建設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現代性批判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關鍵詞:現代性體驗;悖論性;偶然性;存在選擇;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簡介:王海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哈爾濱 15002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的阿格妮絲·赫勒現代性思想研究”(19BZX014);2022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教學改革研究專項“‘新發展理念’融入‘原理’課教學研究”(項目號:SJGSX2022015)

DOI編碼: 10.19667/j.cnki.cn23-1070/c.2024.03.003

現代性的生成對人類社會的運行機制和個體的生存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以不斷超越、不斷變革為特征的現代性既給人類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引發了亙古未有的社會矛盾和危機,關于現代社會轉型的深刻變化和現代性的危機特征,很多思想家和理論家作了多維度的探討,其中一些人致力于批判現代性背景下的技術理性、大眾文化、官僚機制等對人的壓抑,也有人把批判的焦點從對外在異化力量的批判轉向對人的生存本身的分析,在深層次上揭示現代性危機中的個體生存困境。如,哈貝馬斯曾指出:“‘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挑戰。從實證的觀點看,這一時代深深地打上了個人自由的烙印,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①在這一方面,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格妮絲·赫勒以其獨特的存在選擇理論做了深刻的探討。她集中揭示現代個體悖論式的、偶然性的現代性體驗和生存困境,并通過個體的道德選擇為現代人擺脫這種生存困境和異化狀態提供了一種建設性的方案。同時,赫勒深入現代人的生存境遇所進行的現代性批判又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具體化,它不僅豐富了現代性批判理論,而且對于新時代進一步深化、發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性的生存體驗與困境

20世紀以來,現代性問題一直是眾多思想家、理論家討論的重要問題,對于現代性體驗,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格妮絲·赫勒在其獨特經歷基礎上作出的理論反思和探討堪稱典范。赫勒關于現代人的現代性體驗有很多論述,我們可以把這些論述概括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悖論性的現代性體驗,二是偶然性的現代性體驗。前者是針對現代人現代性的生存狀況的直接體驗作出的總體性描繪,后者則是對前者這一總體性描繪深層次的覺察和反思。我們用自由的增強與自由的脆弱描述現代人悖論性的生存體驗,以自由的有根基與自由的無根基概述現代人偶然性的生存體驗,其目的在于揭示并分析現代性給現代人的生存帶來的困惑和問題,探究解決現代性問題的合理性方案。總之,這兩種現代性體驗彼此呼應,共同構成現代人最主要的生存狀況。

(一)自由的增強與式微:悖論性的現代性體驗

誠然,現代人生活于矛盾和悖論之中。現代性條件下,人的自由一方面空前增長,人的創造性、能力和力量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顯露出脆弱甚至無力,人創造出的東西成為操控人的存在,變成抑制人的自由的東西。具體而言,首先,現代生活的悖論性主要體現為:現代人生存于由革命與保守構成的張力中。二者既相互抵牾,又維系一種脆弱平衡。以超越和變革為表征的現代生活的革命性主要體現為現代人敢于直面生活中壓倒性力量、危機和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抑或撫平新經驗、歷險甚至恐嚇帶來的惴惴不安,有決心通過斗爭來改變他們所在的世界,使之變成現代人自己的世界,體現了人的自由的增長;保守則以維持和沿襲為體現,往往以自我保全為目的,表現出人的自由脆弱和無力的一面。其次,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性還體現在:現代人一方面非常渴望創造新的、屬于自己的世界和生活以及可以抓住某些真實的東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去面對周遭的一切正在融化的現實,因為他們已深刻地體驗到“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的世界顫動與現實。現代人即便能夠坦然面對并抵御現代生活中隱藏的種種危機和兇險,也難免糾纏于現代生活帶來無力的、脆弱的生命體驗和藩籬。最后,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性又體現為現代人生活于須臾的快樂與長久的壓抑、獲得滿足與受到控制之間。現代的生產技術所引發的革命性效應在給現代人帶來超乎任何時代的消費快感和滿足的同時,又使得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面對價值觀念、選擇、行動以及個人體驗被壓倒、被控制甚至被摧毀的遭遇。質言之,現代生活的林林總總正在加強人們關于現代性的悖論性的體驗。正如馬歇爾·伯曼所言,現代人正在經歷著“全都被一種變化的意愿——改變他們自身和他們所處世界的意愿——和一種對迷失方向與分崩離析的恐懼、對生活崩潰的恐懼所驅動”①。伯曼將現代人共享的“關于時間和空間、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種可能和危險的經驗”指稱為“現代性”。正如他所說,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利、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甚至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②。總之,現代性的經驗跨越了地理的和民族的界限將人們統一到一起,然而這種統一又是悖論性的。它是現代人在革命與保守、更新與融化、快樂與壓抑、滿足與控制、自由的增強與自由的脆弱同在的生存中感知到的統一。他們所體驗到的或許是清晰可見的痛苦,或許是模棱兩可的歡愉。

當這種悖論性的生存體驗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我們不禁會問究竟是什么帶給我們如此特別的體驗?面對這樣的體驗,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反思現實?赫勒為何會對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性體驗情有獨鐘?其現代性的理論反思為什么具有獨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赫勒將其對這個世界深切的道德關懷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融匯于對“現代人該如何作出存在選擇”這一問題的自覺反思和理論探索中,一方面,這又與其親身經歷和體驗直接相關。親歷大屠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在這一事件中赫勒親眼目睹父親在面對“誠實與說謊”“死亡與生存”“行善與做惡”的存在選擇時毫不猶豫、堅毅勇敢地選擇了前者這一事實,這些經歷一方面強化了赫勒對自由與生命的感知和體驗,一方面又促使她對現代性等問題作出深入、獨特的思考。赫勒曾在一次訪談中描述了她對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的體驗和思考:我的工作(對現代性的反思——筆者注)就是我的全部生活,而且我的工作就是從我的大屠殺經歷開始的。赫勒說大屠殺中她的父親被殺了,慘遭不幸的還有其許多童年的朋友,這段經歷影響了她的一生,尤其是對其工作所產生的影響。赫勒談到,這些(經歷和體驗)使我一直對如下問題感興趣:它(大屠殺)如何可能發生?大屠殺帶給我的體驗使我反思:怎么會這樣,人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由此,我必須要弄清楚道德是什么?善惡的本質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對于犯罪,我可以從道德和邪惡的來源中找出什么?什么樣的世界才能產生這樣的問題?這個世界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現代性是怎么回事?我們能指望得到救贖嗎?我對這些問題和想法從一開始就非常感興趣,同時,我又考慮自己作為一個幸存者要向那些不幸的人還債。①

在此,我們看到赫勒雖然在這一災難中得以幸存,然而目睹失去親人的創傷和痛苦常常令她感到無力與脆弱。對于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正是這種深刻的生命體驗才使得赫勒格外關注現代人的生存,對現代人時刻面臨著由現代性帶來的奮斗與無力、激進與脆弱、震撼與摧毀以及幸運與不幸等悖論性的生存體驗表示出一種擔憂,同時,這些體驗又促使赫勒對歷史和道德問題作出深入覺察和反思。簡言之,赫勒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反思悖論性的現代性生存體驗,找出現代性條件下使現代人的生存呈現出悖論性狀態的理論根據和支撐者。如此,現代人生存的偶然性呼之欲出。

(二)自由的根基性與無根基性:偶然性的現代性體驗

毋庸置疑,現代性的生成對人類社會的運行機制和個體的生存方式產生了空前未有的深刻影響。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所起的非常革命的作用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現代性的這種影響曾作出過經典的描述:“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②這一描繪深刻揭示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所發生的劇烈的和深層次的變化:人類社會從一種靜態社會轉變為一種動態社會。以不斷超越、不斷變革為特征的現代性既給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矛盾和危機;同時,現代性的機制也使現代個體的生存呈現出悖論性的狀態:現代個體一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創造和個性發展的機遇,一方面又因為確定性的喪失而面臨著個體自由失去根基的異化境遇。

當現代人將自由視為最高價值,當自由被看作現代人一切活動的終極基礎時,自由成了現代性的“始因”,這意味著現代生活的每一次論證都要求助于它。當現代人企圖通過自由解釋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性、尋求現代性的根基時,一切都將失去根基,因為“奠基工作每一次都重新開始。每一項政治行為都以自己為根據,每一種生活都以自己為基礎,每一種哲學都是自我奠基的”①。如此,現代人身處悖論之上。即便是這樣,具有后現代反思意識的現代人還是能夠借助自由的悖論來思考現代性當中的所有悖論和問題,如現代性中普遍性與差異性所呈現出的悖論性。因此,相比于前現代社會人的不自由卻有著確定性的生存而言,現代人是自由的,然而他們的生活卻失去了確定性的拐杖。因為在多元、異質的現代社會中,沒有哪一種價值或規范聲稱可以確立現代社會的秩序以及給現代人的確定性作出擔保。現代人“未曾作一種自覺的道德選擇就能成功再現于其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一個心理學、檢查和治療已經取代了倫理道德、道德思考和判斷的文化”②。正是由于現代生活中價值、文化的多元化造成現代人在很多時候所要面對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倫理規范,尤其是現代生活的悖論性體驗使他們常常陷入諸如“我該如何生活”“怎么做才是對的”“我該如何作出選擇”這些問題的困惑當中。問題是現代人直面悖論性的生存境遇,他們如何做才能不虛無,享有確定性的生活呢?

赫勒認為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性根源于偶然性,偶然性是現代人的一個本質特征。問題是赫勒何以得出此結論?在梳理現代性的奠基者——馬克思的現代性理論貢獻時,赫勒發現馬克思早已認識到“現代世界的不可測性和人類存在的偶然性……現代人暴露在偶然性的面前”③。馬克思意識到,正是因為“商品拜物教(人類關系表現得像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揭示出現代人迷失方向的經驗,以及現代人對于個人行為和世界運動的后果的無知”,因此“理性的(除魅的)世界同時也是魅化了的”④。在吸收馬克思的這一理解基礎上,沿著馬克思思考現代性的邏輯理路前行,赫勒首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就是:偶然性是什么?偶然性和現代性的關系又是什么?現代人能否消除或克服偶然性?

帶著前面這些問題,我們重新回到赫勒的現代性理論,不難發現她對偶然性的分析和闡釋主要是在著作《碎片化的歷史哲學》和《一般倫理學》中完成的。在《碎片化的歷史哲學》中,赫勒關于偶然性的探討側重于說明偶然性意識的歷史性,凸出人的歷史生成性。在歷史哲學視域下,赫勒著重強調偶然性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存在的重要性,它體現了現代人對自我的一種清醒認知、對命運的一種覺察和對宿命的一種覺醒。由此,擁有偶然性意識的現代人在本質上區別于前現代人;在《一般倫理學》中,赫勒主要是將偶然性置放于人的境況中對其加以分析和論述的。由于赫勒是在存在論意義上將人的境況預設為其道德哲學的本體論背景,所以偶然性構成現代性的人類條件,進而她提出存在選擇的必要性和好人何以可能的問題。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在《現代性理論》中,赫勒不再從“是”的層面分析和解讀偶然性,而是基于其歷史哲學的和道德哲學的理解直接將偶然性的人作為后現代視角中的現代性的基本哲學預設。綜上,我們認為現代人偶然性的生存體驗不僅是現代人本真地理解其歷史生成性,打破歷史宿命的限定,實現自我,擺脫“虛無的無意義的空洞的自由”⑤的關鍵,同時,它也是我們打通赫勒的歷史哲學、道德哲學和現代性理論,全面把握其現代性的哲學思想的重要環節。

首先,偶然性意味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預見,現代人將偶然性作為一種體驗和一種存在加以描述,他們稱歷史-社會的偶然性為“現代性的人的境況”。前現代社會里,最初的偶然性意識,即出生的偶然性是伴隨著對命運的意識的。由于出生的偶然性決定了人在社會分工中的位置,人們能控制生活方式的結構僅僅是被賦予的,也是注定的。因此,前現代社會的社會安排使偶然轉化為必然成為理所應當、自然而然的事情,命運與偶然性不可避免地融為一體。到了現代,曾經是命運的東西轉變為一種境遇,個人成了尚未確定和尚未決定的偶然性,一切都變得可能。現代人生而進入一種“境遇”狀態的轉換,他們成為他們生活的創作者和主宰者,人可以在諸多的可能性之中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他們通過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其不再是被賦予的,不再被看作是由宿命所裁定的,而是偶然性的集合。尤其是當“歷史并非是線性發展的,它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成為現代人的普遍共識后,現代人的生活猶如一艘船,“在這艘船上,一群人可以改變桅桿,另一些人可以改變航程,而第三群人可以忙于清潔甲板”①,沒有什么再是既定不變的,不確定、偶然性因素充滿了現代性的全部進程。在這樣的“人的境況”下,如何將偶然性轉化成命運就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個首要問題。

其次,偶然性是現代人特有的生存體驗,是現代人的生存境遇。當現代人意識到“被拋”就是他們的命運時,相比于一生被束縛在一塊狹小地域上的前現代人,他們仿佛重獲自由而很快又陷入虛無之中。正如塞涅卡所言:“順從命運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順從命運的人,命運拖著走。”②現代人不僅相信命運是一種主宰的力量,而且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主行動意識選擇自己的命運,進而獲得現代意義的自由——主體自決。如此,現代人被看作是“自由”的人,然而這一“自由”是與目的論相對立的、它本身沒有預定目的,是由偶然性決定的自由。因此,現代人在追逐自由的過程中往往又會落入無依無靠“虛無”的生命體驗之中。質言之,人們可以像塑造他們自己一樣塑造世界。問題是,對于現代人而言,我們如何才能將偶然性轉化成命運?“我們怎樣才能不放棄自由,不守著必然性或宿命的扶手把我們的偶然性轉化成命運呢?”“我們怎樣才能不陷入已經證實是無用的或致命的實驗,不陷入社會工程或救贖政治的實驗,而把社會境遇轉化成我們自己的境遇呢?”③

最后,偶然性還是現代人不得不直面的生存狀況。因為偶然性已經在現代人的意識中占據中心的位置,已成為內在于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性的東西。具體而言,偶然性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必須面對雙重偶然性的規約。同時人們普遍持有自己不是被任何外來之物的目的決定的自我意識,他們開始選擇走自己的道路,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正如赫勒所言,“如果一個人未能選擇自己,而是讓他人為自己選擇,那么生命就成為一種走向死亡的拖延。這個人活著只是為了死亡,為了成為無”④。當現代人意識到歷史不再由那些必然因果事件組成,而是由偶然事件所組成的鏈條時,偶然性被看作是人類存在的條件,現代人已經開始借助偶然性來解釋社會歷史的變化。在眾多關于偶然性與人的命運相關聯的哲學論述中,赫勒“信”的隱喻最為著名:前現代人仿佛是“被扔進同一個郵筒的信,都寫著相似的地址——他們被假定到達命運的相同位置。因此,被扔進這個信箱而不是扔進另外的信箱中的意外性能夠很輕易地被遮蔽掉”,而對于現代人而言,沒有地址被寫到他們身上:他們沒有目的地。可以這么講,這些信需要它們自己去確認它們自己的目的地。它們成為它們自己的派送員,或者其他的派送員將會拿著它們從一個地址到另一個地址,而它們中沒有一個將派往合適的目的地。這個信封是空白的。這意味著會被扔進自由或虛無之中。⑤正是因為偶然性消解了前現代社會對命運的預設,現代人才獲得了成為他們想是的那樣的人的生存境遇,才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因此,現代人將自由看作“我‘轉身’的行動”,是“我以‘在推動某種可能性而不是其他可能性實現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我的偶然性、我的生活’”①的一種行動。

概言之,現代人不僅接受了偶然性生存就是他們的生活,將偶然性視為其生存境遇,而且現代人始終相信他們可以通過自由自覺的行動面對并迎接偶然性帶來的種種挑戰,可以將自己從“自由無根基狀態”轉換為“自由有根基狀態”。在此,自由仍然具有最高的價值,只不過是現代人賦予它新的規定性——實踐性。換言之,在現代人那里,自由是實踐的。

二、現代性體驗下的存在選擇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現代性既可能帶來福祉也可能是禍端。面對如此的生存境遇,現代人究竟該如何選擇?對他們而言,怎么做是對的?如何選擇會更好?一系列問題躍然紙上。因為對于現代人而言,“如果你不選擇你自己的生活”就意味著沒有“任何終極目標出現在你生活的地平線上”,或許“你畢生都將是完全偶然的”②。因此,只有當現代人“對自我的選擇成功時,作為虛無的自由才成為作為福祉的自由”③。概言之,只有現代人通過自我的存在選擇成功地將偶然性轉化成命運,他們才得以擺脫虛無狀態,從而享獲真正意義的自由。

(一)兩種存在選擇

關于存在選擇問題,赫勒的理論思考為現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種選擇方案。如上所述,基于現代人的生存境況,赫勒作出現代人是偶然的人和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困境是悖論性的、偶然性的基本論斷。她把現代人的這一生存狀態概括為現代性條件下“人的境況”。與阿倫特對“人的境況”政治層面的思考不同的是,赫勒側重于從個體的生存考察“人的境況”,赫勒將其指稱為“人類條件”。在這里,“人的境況”特指個體在現代生活中所呈現的悖論性、偶然性、異化的生存狀態。赫勒指出,現代人是雙重偶然性的,它們分別指“出生的偶然性”和“成長的偶然性”。對于現代人而言,要想克服這種偶然性,擺脫空洞的、沒有根基的虛無只有通過存在選擇才行。

不同于生活中的日常選擇,現代人對自我的選擇是“一種存在的選擇”,而且是“對存在的選擇”④。那么,現代該如何理解存在選擇呢?赫勒認為,存在選擇具備以下幾個鮮明特征:第一,存在選擇必須是現代人自己作出的。一旦選擇是他人替你作出的,你便不能克服偶然性仍然是不自由的。因為只有主體主動作出存在選擇,現代人才能克服由于偶然性的生存帶來的各種危機和困境,實現主體自由。如此,現代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個體。第二,存在選擇是一種貫穿于你整個生命的、朝向某物的活動。這意味著選擇一旦作出,你就選擇了是你所是,選擇了你的命運。第三,赫勒認為,存在選擇自身就是目的。因為“沒有任何可以應用的工具來實現一種存在的選擇目標”,而且“存在的選擇是我們對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對一種具體目標的選擇,甚至不是對特定生活之目標的選擇”⑤。第四,存在選擇是不可逆轉、不可更改、不可撤銷的。因為“一旦你取消了它,那么你就會失去你自己,失去你自己的個性、你自己的命運,你將再次墮落到偶然性中”⑥。此外,赫勒還從結果出發重申了存在選擇的重要性,借維拉之口說出以下三種情況:其一,存在選擇失敗。“如果你的存在選擇沒有成功,你將失去你自己,你將沒有‘成為’的可能性”,這意味著你是一個失敗的存在者。其二,存在選擇成功。存在選擇成功意味著你選擇了你自己,選擇了你的命運。其三,沒有作出存在選擇。這意味著“他或她被他人決定”,意味著“他人告訴你你是什么,他人使你成為你所是,你成為一個客體,一個被他人制造的人工制品”①。

赫勒指出,現代人主要面對兩種存在的選擇,分別是依據差異性作出的存在選擇和依據普遍性作出的存在選擇。前者主要指選擇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這一存在選擇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將你與其他個體區分開。因為當你所選擇的事業和你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這一選擇對你來說是清楚明確的,而對他人來說很可能是模糊的。與此同時,赫勒指出,依據差異范疇作出的選擇并不是現代人生存的優先選擇,盡管在差異范疇下的選擇自己的過程中你完成了將自己的偶然性轉化成你的命運。在她看來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依據差異性作出的存在選擇隨時面臨著受到外在力量玷污的風險,它本身是不自由的;其二,從現代人所面臨的同時代、共命運的生存境況來看,依據差異性作出的存在選擇只能實現具體個人的某種確定性和只對你自己負責,而沒能為他同時代的人、他的“共在”擔負起責任;后者(依據普遍性作出的存在選擇)指倫理地選擇成為一個好人。相比于前者,赫勒更看重這種存在選擇。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其一,赫勒始終堅信好人(正直、行善的人)是存在的。其二,好人能在現實世界中發揮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赫勒認為,依據普遍性范疇作出的存在選擇(選擇做一個好人)不但能使現代人獲得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實現意義上的自由;選擇做一個好人的絕對優先性在于它不但能夠增強現代人的責任意識,而且還能引導他們更好地履行照管他的同時代人、他們的“共在”的承諾。其三,依據普遍范疇作出的存在選擇其實質就是倫理地選擇我們自己,是對好人的徹底選擇。在此,赫勒真正目的并不是對兩種存在選擇作一種一般性的介紹或說明,而是使現代人明確兩種存在選擇之間的差異,從而作出更為合理性的存在選擇。總體而言,兩種存在選擇的主要區別在于:依據差異性進行的存在選擇往往看重選擇的結果,為了達到目的,可能會不擇手段,目的與手段相分離;依據普遍性進行的存在選擇其實質是一種道德選擇。它更為重視行善的行為和過程,它不計后果是否對自己有利,目的與手段是一致的。對于兩種存在選擇,赫勒認為,現代人選擇后一種方式更合理,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貼合赫勒所主張的構建后現代的個性倫理學的初衷。在赫勒看來,“個性倫理學不是告訴我們應該遵守什么,什么才是道德的,不是給我們的行為制定規范”,而是主張“我們應該有道德上的飛躍,應該對自己和我們的同胞負有道德上的責任”②。面對悖論性和偶然性的現代性生存,赫勒倡導現代人要依據普遍性范疇作存在選擇,即倫理地選擇做一個好人。

(二)好人:面對悖論性與偶然性現代人如此選擇

選擇做好人就是選擇倫理地生存。倫理不僅是人的生存不可或缺的,而且現代的歷史意識已經覺察“倫理是世界的條件”。現代人持有的這一觀念承接了康德關于倫理的表述:一方面,倫理是這個世界中始終普遍存在著的,是人們必然如此行動的道德法則;一方面,這個世界的意義恰恰是由規范和規則提供的;同時,世界中的信仰體系和宇宙知識又都根植于這些規范和規則并受到它們的調節。赫勒也有過類似的表述,“我們‘擁有’一個世界,乃因為我們是受規范和規則調節的”,遵守規則意味著“好”,而破壞規則意味著“壞”,而“規范和規則的存在就相當于好(遵守)與壞(違背)之間的區分,而善與惡(倫理)之間的區分就是世界的條件”③。

既然倫理是現代世界的一個條件,那么,在現代性“人的境況”下,個體如何實現道德的存在選擇而成為好人呢?

對此,赫勒指出,判斷好人是否生成有兩個前提:一方面看他是否依據普遍性道德范疇進行存在選擇,一方面要看他的實際行動,即通過道德自律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因為在她看來,存在選擇本身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如果“一個人以一種正當的方式行為、給予道德考慮而不是其他類型的考慮以優先權、寧愿蒙受不公正對待也不做不公正之事、做正確的事情而不考慮社會制裁”①,那么,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對善作出的選擇,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按照赫勒的理解,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好人依據以下幾點:第一,“一個好人是選擇做正確的事情(遵守道德規范)而不考慮隨之而來的結果的人”②。第二,判斷好人生成的核心要點依賴于個性的生成。在赫勒看來,由于特性沒有與人的類本質建立起自覺關系,特性的人天然地傾向于自我保存、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致使他的一切都屈從于自我保存,因而那些只擁有特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個體,更不能成為好人。相反,那些擁有個性的個體由于與其類本質建立起自覺關系,他們并不屈從于自我保存,同時能夠依據普遍性范疇作出存在的選擇,并自覺遵守各種道德規范和規則,從而成為好人。第三,好人一定是道德自律的人。雖然好人并不一定是擁有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所有美好的品質,但好人一定是在行動中選擇善并且依照善行事的人。第四,好人是具體化的過程形成的。也就是說,盡管每個好人都選擇了善,然而成為好人并不是抽象的。它是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的一種選擇,這個人“不只是一般詞義上的一個好人,而且是正在具體化的這樣或那樣的好人”③。在這一意義上,選擇做好人就是選擇做正義之事,就是選擇不斷具體化的“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因此,在諸多價值和美德相互沖突的現代世界里,好人只能是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實現的。在現代社會,恰恰由于一個個具體的好人的存在,良善生活才得以可能。

對于好人的分析和闡釋,赫勒的獨特之處在于指出了好人的本質特征,即“公正”和“負責”。在她看來,個體的公正主要體現在:正當的人不但做正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即實現他的渴望、他的抱負,發展他的潛能。即使他的抱負因對正當性的選擇而受阻時,他也不會感到不快樂;正當的人承認并正視道德困境,即便是他在這樣做的時候會感到痛苦。同時,現代人要成為好人必須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他的“共在”負責。首先,現代人要對自己負責,即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其次,現代人要對他人負責,即對他人的需要要給予回應和尊重。正如鮑曼在總結大屠殺的教訓時所言,道德的衰落是將自我保全凌駕于道德責任之上的必然結果,“大多數人在陷入一個沒有好的選擇,或者好的選擇代價過于高昂的處境中時,很容易說服他們自己置道德責任問題于不顧(或者,無法說服他們自己面對道德責任),而另行選取了合理利益和自我保全的準則”④。因此,好人體現在對他人召喚或訴求的應答。最后,現代性條件下的好人一定是為他的共在(共同體)命運擔憂的人,赫勒稱他們為自由-民主國家的好公民。她說:“一個好公民擔憂國家(他或者她的‘城市’)中公正的和不公正的事情,并且參與到目的在于補救不公正的行動中。

那么,赫勒是如何判斷現代人能夠成為好人呢?為此,她對現代人具備道德選擇能力作出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具體而言,首先,現代人要具有自決的能力(本真性的態度),即能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擾的情況下自由地選擇和獲得道德自律的決心。它不同于對具體物的渴望和欲求,是個體對“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的一種覺識和把握。后來,赫勒將現代人的這種自我決定、自我選擇的“自決”發展為對現代人格結構(一種自由人格的模式)的分析和闡釋:倘若現代人越是受到內在的“牽引”目的論地建構自我,他就越是變得完美和自由。其次,基于對好人具有自決能力的信念和判斷,赫勒從現代人所具有的反思能力入手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選擇做好人的能力。“經驗的自我反思是經驗性的人類普遍性。沒有這種自我反思,我不可能從非自愿的行動(action)中區分出自愿的行動。我將我自己作為一個行為者的體驗同其他遵守具體規范的行為者的體驗進行比較。這樣我就能夠辨別出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還是錯誤的事情。由于具有雙重性質的反思(經驗的和超驗的反思的統一),我不僅從作為親身體驗的給定的具體規范的角度,而且從抽象規范、抽象的德行準則和抽象價值的角度,即從理念的角度反思自己。理念本身并不能夠被體驗:我們不能夠體驗‘勇氣’或者‘尊嚴’本身。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是踐行和不踐行這些規范的人們。”①這樣,基于對現代人所具有的雙重性質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分析,赫勒推斷出好人之所以存在的內在根源。

雖然赫勒有著“奧斯維辛“的親身經歷,更對極權主義等暴行有著深刻的思考,她對現代性的態度仍然是包容的、開放的。基于對現代人生存體驗的深刻、透徹的分析和理解,赫勒為未來設計一個由“好人”構成的好的道德世界。她希望現代人都能正當地“朝著最好的道德世界行動”,因為“它包含著對這種世界的承諾,因為它是一種潛能,一種可能性”。雖然最好的道德世界并不是每個人都好的世界,但它一定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在其中善、真正的正當性可以成為其一直所是的:目的本身和善報”②。即使完滿的世界和未來只是人們的一種設想和期望,然而現代社會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引導現代人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沖突中理性選擇和生存的目標或指導原則。而在赫勒道德哲學的建構中,這一烏托邦理想恰恰被她具體化為好人的生成。從引領現代人走出道德困境和塑造自己的命運這一生存的意義上,赫勒為現代人提供的解救方案——選擇做“好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與此同時,“好人”理論本身帶有的主觀主義和烏托邦色彩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現代人存在選擇的后現代視角及其意義

隨著前現代社會格局的解體,個人舊有的生存選擇模式逐漸被新的選擇模式取代。以多元、異質為標志的現代生活使現代人置身于動態社會之中:矛盾與機遇、危機與挑戰、自由與“虛無”并存的悖論性生存狀態,使現代人不得不首先思考如何擺脫由于個體自由沒有根基而帶來的異化境遇,以便更好地把握爭取實現個體自由和個性發展的歷史機遇。而在這一方面,赫勒憑借其對現代性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態所作出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種富有特色的存在選擇理論,為現代人通過個體的道德選擇擺脫現實生存困境開出了一劑良方。同時,赫勒深入到現代人的“人的境況”對現代性所展開的批判和理論探索,對于豐富、發展現代性批判理論以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深入運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總之,我們認為,赫勒關于現代人生存選擇的理論之所以在現代性批判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關鍵在于其對后現代的視角、立場和方法的體認和有效運用。

第一,赫勒為現代人設計的生存選擇方案源于其后現代視角的立場。確切地說,該理論對現代性體驗的分析以及對現代人克服精神危機和異化生存的設想都是在后現代視域下完成的。與那種極端的、否定一切的后現代主義不同,赫勒所倡導的是一種富有建設性的后現代視角,它體現為現代性自覺生成的一種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建設的姿態。“大屠殺”的經歷和生命體驗帶給赫勒心靈上的震撼復雜且獨特:盡管同大多數現代人一樣,面對現實的生存境況,她時常感到無力、脆弱,然而正是這一生命體驗強化了赫勒的歷史責任意識。她借助自身的生命體驗努力重新審視現代性的遺產,謹慎地反思現代性帶來的主要問題。區別于利奧塔、鮑德里亞等后現代主義者對宏大敘事所持的強硬態度,赫勒對待現代性的態度始終是溫和的、包容的,立場是反思的。她認為,現代性道德危機的核心問題體現為理性化道德規范對主體道德選擇的替代,因此她把解決問題的最終落腳點放在喚醒個體的道德良知上。她相信現代人能夠確立起一種包容性和反思性的后現代視角,立足“現在”對自己、他人和他的“共在”負起責任,他們完全能夠憑借雙重反思能力“自我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以便應對一切現代性挑戰。因此,赫勒的存在選擇理論為現代人的生存選擇開辟了新的路徑。

赫勒指出,絕對地否定現在要么以徹底喪失自由為代價,要么以徹底毀滅而告終。為了個體更好地生存,為了個性發展以及自由人聯合體的協同發展,現代人必須從現代性的成就和困境中汲取更多養分,即使期望與經驗間巨大甚至難以跨越的差距令他們對現實常常不滿和失望,然而面對現代性的悖論和脆弱,作為帶有后現代意識的現代人還是要“帶著現代人應有的寬容與理解、信心與希望,既不隨意哀怨痛苦也并不企圖疏遠、逃離,就這樣,心懷對現代社會以及每一個人愛的責任,行走于現代和后現代之間”①。因此,與其說赫勒為現代人走出生存困境鑄造了一把鑰匙,不如說她傳遞給現代人一種積極的生存態度,而這樣一種積極反思現代性的態度恰恰來源于其建設性的后現代視角。

第二,赫勒基于其建設性后現代視角關于存在選擇理論的深入探討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發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尤其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個性以及異化批判思想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性條件下,該理論的深入闡發的確是以其對個體的現代性體驗深刻而細致的分析為前提和基礎的,但我們也注意到,赫勒的這一后現代反思視角并非僅僅源自其理性參與觀察者的身份,而是與其女性以及存在者立場密切相關。正是這樣,她才能以女性思想家所特有的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對現代性作出獨到的分析和判斷,并針對現代主體“應當”層面的問題,即現代人應當如何生存給予一定的回應。毋庸置疑,這是馬克思異化批判理論在當代條件下的一種具體化體現。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深刻揭示當時工人的異化狀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②。雖然以不斷超越和不斷變革為總特征的現代性給現代社會注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現代人的物質生存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現代人卻不得不面對現代性所引發的危機和問題,他們并沒有因為現代性的發達而擺脫異化的存在狀態,相反,他們陷入一種新的悖論性的、異化的生存當中。日常生活中,現代人在物質選擇上所獲得的自由無法掩飾他們在精神體驗上的匱乏與無力。實際上,這恰恰是現代人異化生存狀態最顯著的體現。正是從現代人這種獨有的生命體驗出發,赫勒揭示出現代人異化境遇的深刻根源:由于確定性的喪失而使他們面臨著個體自由沒有根基的危險。對此,她指出,現代人要想克服其異化的生存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在現代的“人的境況”中作出存在選擇,尤其是選擇做具有道德良知和道德責任的好人。在赫勒看來,唯有如此,個體的生存才富有價值和意義。很顯然,從她對現代性持有的一貫立場來看,與其對現代性條件下人的異化境遇作尖銳的批判,不如反思現代性。事實上,她的確是這樣做的。赫勒從后現代反思視角出發洞察并分析個體的現代性體驗,目的是構建一種可以拯救現代性,使個體克服異化生存狀態的個性化的道德哲學。事實確是如此,之后赫勒在其道德哲學的第三部著作《個性倫理學》中明確提出自己的道德哲學是一種能夠讓他人講話并體現他人立場的個性化的倫理學。她指出,為了承擔他人的立場,我必須學會讓他人講話。倘若不能讓他人說自己的語言,建立他們自己的立場,這意味著不能讓他人通過自己行動和互動(道德選擇)成為自己,那么,我將辜負整個個性倫理學的要求,因為“個人的責任是倫理學唯一的核心范疇”③。可見,赫勒是從“一個負責任的存在者”的后現代反思立場出發思考現代性問題的。

對于個人而言,赫勒的存在選擇理論發展成為一種以“讓他人講話”為核心的主張和總體要求,以個性自由與個性解放為最終目標和愿望的道德理想。尤其是當現代人面對機遇與挑戰、危機與變革并存的“人類條件”時,赫勒為他們探尋到一條既可以擺脫困境又能張揚個性的生存路徑,即現代個體在諸如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層面上成為真正自由的主體。總而言之,我們認為,赫勒的這一理論構想使現代人成為不但敢于直面偶然與悖論而且可以坦然擁抱它們的完整個體。至此,現代人不僅完成了從“選擇好人、“踐行好人”到“成為好人”的從應然到實然的生存轉換,而且也體現了他們對以個性自由與個性解放為核心的生命價值的不懈尋求。在這一意義上,該理論根據新的社會變化豐富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個性的理解,在某種意義上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在現代性條件下的一種具體運用。

第三,赫勒以后現代為視角的存在選擇理論對于豐富馬克思關于個性發展和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體現在其自由自覺的活動,而現實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卻使得“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①。如同資本主義大生產中工人與他的勞動間的異化關系,現代人的生存境況亦是悖論性的,而現代個體如何在這樣的生存境況中抵御各種消極力量的束縛使個性得到發展無疑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赫勒在其存在選擇理論中提出,現代人只有通過自覺的道德選擇,即在復雜的現實生存條件下選擇成為好人和好公民,并通過其具體的行動履行好人和好公民所肩負的責任,個性的發展以及自由人聯合體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雖然成為好人和成為好公民都離不開個體的選擇,赫勒卻指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選擇:對于個人來說,前者是生存選擇,它給予個體確定性,決定個體的命運,即是一種道德選擇;而后者雖然也是由個體的自決作出的,但由于它與個體的確定性和命運無關,因而它不是生存選擇,而且也不具有道德選擇的內涵。用赫勒自己的話來表述,“是一個好公民或者成為一個好公民不是一種命運”②。

那么,對于現代人而言,在本文論述的問題上,成為好人與成為好的公民有什么獨到的價值和意義讓赫勒對二者情有獨鐘呢?其實,這源于她對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論述的認同和繼承。馬克思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③,赫勒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她的道德哲學中體現為她一直所強調的“行動者總是要負責任的(responsible)”④。由于現實中的個人總歸是在共同體中生存的個人,所以個人無論是成為好人還是成為好公民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當然二者各有側重:前者注重于個人先要對自己負責,在這里赫勒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即凸顯這一選擇不是由于被推動而是受到內在“牽引”才作出的;而后者看重的是個人參與公共事務、對國家(共同體)負責的方面,在此,她側重于表達個人的自我實現總是在共同體中進行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赫勒提出除了要對自己負責之外,個人還要擔負起“世界-歷史的責任”。

事實上,赫勒關于好人與好公民的理解和解讀,恰好體現了她對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關于“個人與公民關系”論述的某種繼承。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①。正如赫勒強調的那樣,個人只有建立起自身與類的自覺同一關系才可能成為好人,同時,個體只有通過自由自覺的行動參與公共事務,履行對他人、對他的共在的“世界-歷史責任”,個體固有的力量才能現實地成為社會力量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時,個體的人才現實地成為好公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唯有如此,個性的發展以及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即自由人聯合體的協同發展才得以可能。

總之,基于對現代人生存境況的深入分析,赫勒所提出的存在選擇理論為現代人擺脫異化的生存困境提供了一種積極的思路,對于現代人如何應對現代性的生存境遇,尋求個體生存和生命的意義以及重新安排現代性作出了一種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的嘗試:帶有強烈的后現代反思意義的赫勒存在選擇理論不僅凸顯了現代人對“自由”和“生命”兩種人性價值的不懈追求,而且也為現代人在現時代“人的境況”下跳出虛無、享獲自由和在源源不斷的新張力所編織的“人類條件”中展現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供了一條可選擇的路徑。赫勒針對現代人的困境提出的解救方案還僅僅局限于一種過于理想化的理論設計,是一種難以實踐的烏托邦。即便如此,我們不應懷疑其對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意義。

[責任編輯 付洪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色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毛片基地视频|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99免费视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午夜丁香婷婷|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9福利激情视频 |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亚洲VA中文字幕|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伊人久综合|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内视频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精品在线看|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色婷婷啪啪|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av在线无码浏览| 成人精品亚洲|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