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泗水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按照“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的原則,制定畜牧業發展方向,進一步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生豬為主導產業支撐的畜牧養殖業格局,連續十余年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豬傳染病是影響養豬業發展和養豬戶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常見的商品豬疫病防控成為養殖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病、非洲豬瘟以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疾病給商品豬養殖造成較大困擾,必須加強飼養管理,重視這些常見疫病防治,最大程度地防止疫病發生,及早發現與防控,促進商品豬養殖行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商品豬;常見疫病;診斷;防控
1 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疫病是商品豬養殖過程中的一種常見腸道感染疾病。生豬生長各年齡段均可發病,2周齡以內仔豬及6周齡斷奶仔豬的發病率較高,以重度上吐下瀉和失水為臨床癥狀表現。死亡率可達100%。規模化生豬養殖的發展使該病發生疫區更為擴大。豬傳染性胃腸炎疫病的發生發展給養豬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1]。
1.1 臨床癥狀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潛伏期為1~7 d,商品仔豬染病后早期出現嘔吐癥狀,病情不斷發展,出現綠色水樣腹瀉,病情嚴重的豬糞便伴有血液或乳凝塊。5日齡以前的仔豬患病及死亡率可高達100%。成年豬患病后死亡率極低且患病癥狀不明顯。
1.2 病理變化
病豬胃底黏膜有出血點,胃內容物出現大量乳凝塊,腸壁變薄為半透明狀,黏膜絨毛萎縮,伴有淋巴結腫脹等病變。
1.3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方法主要采取臨床癥狀及病理分析等診斷方式。由于商品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會對生豬脾胃、腸道、肝臟等器官造成傷害,該病發病前期排水樣糞便,出現腹瀉癥狀,糞便顏色發黃或發黑,病豬有嘔吐現象,帶有未消化嘔吐物呈凝乳塊,排出惡臭糞便,免疫力下降,脫水,病程持續大約1周,病豬死亡率較高。
1.4 預防
商品豬養殖場要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嚴格禁止引進疫區商品豬,對妊娠母豬接種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滅活二聯疫苗,7 d內可產生免疫力,使商品仔豬處于被動免疫狀態,免疫期可長達斷奶后1周左右。在妊娠母豬產前肌注弱毒疫苗,產生抗體后仔豬吸吮乳汁后獲得免疫。弱毒疫苗可選匈牙利的CKP疫苗及德國的BI-300疫苗。商品豬養殖場制定嚴格的衛生清潔制度,早晚各1次對豬舍糞便及污物進行清理。保持豬舍內清潔干燥衛生。做好確保舍內空氣新鮮流通,豬舍通風保溫。重點是加強哺乳豬舍的溫度調節管理,防止因溫度過低誘發本病,冬春季節由于溫差較大,致病因素增多,病毒蔓延,應對能繁母豬及剛出生商品仔豬做好藥物保健(如添加微生態制劑、電解多維、葡萄糖氨基酸)等增加疫病抵抗力,防止因季節致病因素增多,病毒蔓延。夏季天氣炎熱時在日糧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能有效緩解熱應激的VC粉,提高商品豬群夏季抗熱應激生產性能,能有效緩解商品生豬腸道感染概率癥狀,減少生豬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率。
1.5 治療
生豬發生傳染性胃腸炎后可使用廣譜抗生素藥物,如四環素類、磺胺類、四環素類、喹諾酮類藥物等,快速止痢以避免出現交叉繼發感染,病豬在短期內痊愈后快速隔離,減少對健康生豬傳染的風險,對豬舍徹底消毒,在飼料或飲水中投喂口服補鹽液或多維電解質,防止病豬因脫水死亡。
2 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病毒屬于非洲豬瘟病毒屬的一種,病毒特性類似于痘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可在單核巨噬細胞和網狀內皮細胞成功復制并不斷增殖,是主要的傳播媒介。非洲豬瘟毒能從被感染豬的排泄物中、血液內臟、組織液中傳播出來,室溫中可存活數周,低溫環境下可存活5—6年。該病毒在高熱環境下不易存活,在60℃10 min,病毒就會被殺死。對消毒劑和脂溶劑極其敏感,短時間內也可以將其破壞。非洲病毒可經過口鼻等器官侵入豬體內,在鼻咽部產生感染后蔓延到下頜淋巴結,然后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散布全身。強毒感染時細胞觀察不到明顯的反應呈現,但細胞早已死亡,但發病突然,死亡率較高。被弱毒感染后,可觀察到發病反應,顯微鏡觀察細胞核有變大現象,細胞核發生絲分裂。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不同。高致病性毒株致死率可高7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傳染疫成年動物的致死率在30%~40%,幼年動物的傳染疫病死率在50%~70%;低致病性毒株傳染疫病死率在20%~30%[2]。
2.1 臨床癥狀
病豬自感染非洲豬瘟病毒起潛伏期則為2~5 d,發病時病豬體溫可升高至41℃,約持續3 d,直到病重時體溫下降是該病其特征,發病初期幾天,病豬表現體溫升高,食欲下降,走路步態不穩,體質虛弱。精神委靡,不愿走動,尤其后肢更為嚴重。臨床表現為咳嗽、呼吸急促。病情嚴重時有貧血表現。發熱后第4天開始有死亡現象,個別嚴重癥狀出現僅2 d就有死亡的情況。非洲豬瘟根據感染程度可以表現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4種癥狀表現。最急性型非洲豬瘟病豬在無任何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死亡原因只有解剖及實驗室化驗后得出結論;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至42℃,病程為1周左右,病豬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嘔吐不適,眼鼻處有黏液膿性分泌物;亞急性型病豬的體溫升高到41℃,慢性型病豬食欲不振、發育不良,關節腫脹,有嘔吐現象。
2.2 診斷
非洲豬瘟與豬瘟疾病的癥狀和病變相似,非洲豬瘟與豬瘟的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臨床癥狀直觀感覺極難分辨,大多需要用實驗室病毒分離方法鑒別。商品病死豬解剖后出現脾臟和淋巴結有充血現象,形如血腫,則可疑似為豬瘟。真皮內的細小血管肉眼可觀察到的紫色斑呈嚴重的充血現象和顯微鏡觀察血管周圍有分布許多嗜酸球內部形成纖維性血栓。切開病死豬觀察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澄清或血色液體。商品病死豬豬耳、鼻、腋下、會陰部有分界線較為明顯的紫色斑點。病豬耳朵邊緣褪色,腹部皮膚可見到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點。耳朵皮膚上皮可察到血管內有血栓壞死現象。
2.3 實驗室診斷
紅細胞吸附試驗:取健康豬的白細胞加上非洲豬瘟病豬的血液或組織提取物37℃環境下培養,如發現白細胞上吸附許多紅細胞呈現桑椹體狀或玫瑰花狀,則診斷為陽性。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法,如見培養液細胞質內有明亮熒光團,則診斷為陽性。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將病豬非洲豬瘟病毒接種在長滿Vero細胞的玻璃片上,與未接種病毒的Vero細胞進行對照。試驗后,該檢樣品在細胞質內出現明亮的熒光團核和許多熒光細點則可被判定為陽性。
2.3.1 流行病學
非洲豬瘟的傳染來源主要是感染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野豬、商品豬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病毒通過商品豬直接接觸傳播或通過蟲媒間接傳播,當商品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病變,病豬呼吸困難,嚴重腹瀉,大面積死亡。規模化商品豬養殖場的非洲豬瘟發病率普遍較高,一旦暴發非洲豬瘟,高死亡率給養豬場帶來嚴重經濟損失。
2.3.2 確診方法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實驗室病理變化綜合分析做出初步診斷,在專業的實驗室內結合抗體檢測、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進行抗體檢測進一步確診。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聚合酶鏈式反應或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方法進行病原學檢測實驗后確診病例。還可以采用鑒定細胞培養法分離病毒測定進行確診。
2.4 預防方法
非洲豬瘟病毒在自然條件下的糞便、血液等載體中存活并有強大的傳染力,商品豬養殖要嚴格清潔消毒措施,嚴進嚴出。針對非洲豬瘟病毒不耐熱的特性,可通過焚燒、蒸煮的方式有效殺滅病毒。疫情發生期間,杜絕從疫區引種購豬,杜絕染疫豬肉及其肉制品進入場區,進場人員要做好清洗消毒。發現疑似病例立即上報當地動物防疫機構,對病豬做好隔離、送檢。
2.5 治療措施
目前非洲豬瘟還沒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療藥物,仍以預防為主,通過規范管理防范非洲豬瘟傳染病的發生。加強引種控制,不得從疫區區域引入商品豬。在養豬場周圍架設隔離設施,避免外部交叉感染;定期對豬舍消毒,驅除舍內蚊蟲等害蟲傳播非洲豬瘟病毒;提高豬群免疫力,在豬飼料中添加抗病毒藥物以增強豬群體質,提高豬群抗病能力;定期打掃豬舍衛生,清理豬的排泄物,保持圈舍內通風換氣,做好環境消毒。
3 豬流行性腹瀉病
3.1 臨床癥狀
豬流行性腹瀉病發生時主要表現癥狀分為仔豬白痢癥狀、仔豬紅痢癥狀、仔豬黃痢癥狀、豬痢疾癥狀等疫病。
豬流行性腹瀉的仔豬白痢癥狀主要感染10~30日齡的仔豬,患病仔豬全程無嘔吐癥狀,排出白色糞便,有腥臭味,少數病豬體溫發熱。由于仔豬日齡較小,腹瀉癥狀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已經病情嚴重。患病仔豬1周內死亡率高達90%以上。豬群患病后交叉感染時間較長并且反復發作,損失較大。抗生素類藥物對仔豬白痢較為敏感,口服藥物效果最佳。
1周齡左右的仔豬感染仔豬黃痢癥狀和仔豬紅痢癥狀的概率較大,該病發生早期病豬有嘔吐癥狀,排黃色或紅褐色稀便,患病仔豬患病過程較短且死亡率高。解剖病死豬可見腸內有暗紅色殘渣內容物,小腸壁有出血點,局部小腸壁內有壞死灶。此病疑似豬傳染性胃腸炎病與豬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預防該病可在能繁母豬妊娠后期注射豬紅黃痢疫苗,預防效果較佳。
豬痢疾癥狀和仔豬副傷寒癥狀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主要感染2月齡以上的育肥豬,患病育肥豬排黏液狀稀便,顏色呈鮮紅色,病豬皮膚出現暗紅色出血斑點,有敗血癥癥狀,該病一旦發生,治療痊愈難度大,常出現大群死亡現象。
3.2 診斷
流行病學。此病冬季較為多發,病原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傳入豬體內引起感染,誘發為豬流行性腹瀉病,該具有發病急、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豬流行性腹瀉疾病對仔豬危害較為嚴重,患病死亡率較高。
3.3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產房和保育舍的溫度保持在22~25℃,經常通風換氣,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對種公豬、母豬每年春季、秋季二次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疫苗。使出生仔豬可以通過母乳哺乳實現間接免疫。仔豬斷奶后15 d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疫苗1次。養豬場盡量實施封閉管理,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對豬舍采用氯制劑、酚類制劑或碘制劑定期噴霧消毒,改善養豬場環境。
3.4 治療
發生生豬疫情后,對病豬可肌內注射豬白細胞介素、阿托品注射液干擾素等,止吐止瀉。如果病豬腹瀉較為嚴重,可以口服硫酸黏桿霉素、痢菌凈粉配合治療,連續口服3 d,以降低仔豬死亡率。當月齡較大的成年豬發病時,可采取限制進食療法,減少進食2 d,1 000 mL飲水中添加3.5 g氯化鈉、1.5 g氯化鉀、2.5 g碳酸氫鈉和20 g葡萄糖,均勻兌成淡鹽水或電解質水,讓病豬自由飲水防止脫水。提高治愈率。
4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4.1 流行病學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俗稱豬藍耳病,主要通過病豬相互傳播和患病商品豬的排泄物、精液、呼吸道傳播,染疫時間短。發病范圍廣且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妊娠中后期的母豬和初生仔豬的發病概率較高。具有傳染病暴發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點。
4.2 臨床癥狀
根據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臨床病癥發生程度分為隱性、慢性、急性3種病癥。其中,隱性型病豬有咳嗽病癥,誘發肺部疾病,呼吸困難,迅速消瘦。慢性型母豬患病后有腹瀉癥狀、身體發熱,站立不穩,食欲不振,生長緩慢。公豬染疫病后精液質量降低,性欲下降,受孕率低。急性型病豬表現為精神不振,長時間臥地處于睡眠狀態,呼吸困難,肌肉顫動,有腹瀉癥狀,病豬耳朵呈藍紫色。并伴有咳嗽、發熱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全身皮膚呈紫青色。
4.3 病理變化
對病死豬解剖可見,胸腔存有積液,肺部水腫,肺葉表面有大理石紋病變、出血點,膀胱黏膜有出血點,胃底黏膜出血,心肌嚴重出血。
4.4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養豬場盡量采用全進全出飼養模式,避免從疫區引進仔豬。定期清潔圈舍嚴格消毒措施,保持圈舍良好的飼養環境,做好夏季防暑降溫及冬季保溫通風工作,保持圈舍內舒適度。合理日糧配方搭配,日糧中適量添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提高商品豬群體免疫力。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定期對豬群進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滅活疫苗注射。
4.5 治療
對病癥初期的病豬按體重注射不同劑量的200萬IU鏈霉素、400萬IU青霉素或1 g頭孢噻呋鈉,每天注射
1次,嚴重的病豬可每天注射2次,連續注射3~4 d。飼料中拌入替米考星或氟苯尼考輔助藥物治療。
5 結語
綜上所述,商品養豬場要重視豬常見傳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對豬舍清理消毒,減少傳染病傳播途徑。發生傳染病時,及時對癥下藥,盡早控制病情,減少養殖場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梁萬春.豬場主要疫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38(4):138+140.
[2] 姜紅軍.中小型豬場疫病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0(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