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在非洲豬瘟尚未有特效疫苗可用的背景下,通過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現代化模塊型豬場,構筑六大功能區,嚴格落實生物安全管理,多點采樣檢測,從物理層面阻斷非洲豬瘟傳播途徑,控制非洲豬瘟疫情流行,保障生豬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非洲豬瘟;無疫小區;現代化養殖場
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暴發,生豬養殖企業受到沉重打擊,生豬產量急劇下降,導致豬肉價格高企,社會消費品價格上升,CPI指數增速過快。在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的情況下,開展以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落實為核心的無疫小區建設,成為防控非洲豬瘟的一條重要途徑。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非洲豬瘟無疫區和無疫小區建設及評估工作的通知》(農辦牧
〔2020〕33號)文件精神,國家鼓勵生豬養殖企業建設現代化非洲豬瘟無疫小區養殖場,進而阻斷非洲豬瘟傳播途徑,控制非洲豬瘟疫情流行,保障生豬產業健康發展[1]。
1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技術
包括選址規劃、場內功能區規劃、可追溯體系建設、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非洲豬瘟監測等系列建設非洲豬瘟無疫小區要求條件及技術手段。
1.1 養殖場規劃選址
1.1.1 生物安全圈
生豬養殖場應選定在3 000 m以內無其他生豬養殖場、生豬散養戶、生豬屠宰場、農貿批發市場的場地,養殖場周圍要遠離生活集中區域,距離村莊5 000 m以上,10 000 m內無動物無害化處理場。選址歷史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存在較大的規定動物疫病傳播風險時,應沿養殖場物理屏障向外設立3 000 m的環形緩沖區。
1.1.2 地理環境因素
生豬養殖場選址優先級依次是山地地帶,丘陵地帶,平原地帶,附近最好有山川、河流、樹林等天然物理屏障。養殖場應建在地勢較高,平坦地區,場地坡度30°左右,減少坑洼積水,防止蚊蟲、微生物滋生誘發各種寄生蟲。
1.1.3 交通條件因素
生豬養殖場選址地塊應遠離國道、省道、縣道等人流密集、車流頻繁的交通干道,避免生豬運輸車輛或其他車輛通過氣流造成養殖場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傳播,進入選址地塊的道路最好不是唯一道路,盡可能有進出多條路線,或是修建專用道路,保證進豬與出豬分流。
1.1.4 基礎設施因素
生豬養殖場選址需滿足用水保障,需要勘測地塊所在區域的地下水層分布情況,要保證在任何季節有充足的地層水。生豬養殖場選址需滿足用電保障,需在場址周圍有380 V動力電基礎,配設足夠容量的變壓器和電纜。
1.2 養殖場功能區規劃
養殖場功能區主要包括核心養殖區、飼料生產區、洗消功能區、環保處理區、疫病檢測區和圍墻屏障區六大功能區。
1.2.1 核心養殖區
核心養殖區作為養殖場主要生產功能區,應集中設置于場址中部地勢較高區域,由GP祖代種豬生產線、PS父母代種豬生產線、育肥單元組成一個生產單元,多個生產單元共同組成核心養殖區。其中,種豬生產線應集中設置生產單元一端,組成妊娠舍和產仔舍;育肥單元對應設置與生產單元另一端,實現產育分離,并在末端設置銷售中轉舍;公豬站應設置于遠離種豬生產線區域,避免影響種豬飼養。
1.2.2 飼料生產區
飼料生產區:飼料生產區作為養殖場重要配套設施,應設置于各生產單元中間位置,主要由有主車間、原料車間、成品車間、筒倉群,運輸管鏈等功能區域組成。飼料生產工藝應采用生物安全控制技術和智能自動化生產設備,減少人員接觸,成品飼料通過運輸管鏈發送到生產單元,全程應確保無人為接觸。
1.2.3 洗消功能區
洗消功能區主要分為內部洗消區和外部洗消中心。
(1)外部洗消中心應設立三級洗消設計,一級洗消點應設立在養殖場外3~5 km處,對車輛進行一般清洗;二級洗消點為洗消中心,應設立在養殖場外1~3 km處,設置有清掃區、洗消區、烘干區、停放區、人員洗消區和檢測室等功能區,對車輛進行洗消烘干,對運輸物料進行消毒,對人員進行洗消,并對樣品進行非洲豬瘟病毒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通行;三級洗消點則設立在養殖場大門處,為車輛消毒通道及車輛消毒池,對車輛進行第三次洗消。
(2)內部洗消區主要是場內人員洗消區,主要為生產生活區進出人員洗消室,由換鞋區、更衣室、淋浴室、烘干間、浸泡間、換鞋區、換衣區等功能區間組成,每個功能區間單向流動,按照“紅橙黃綠”四色體系進行安全等級劃分。
(3)環保處理區:環保處理區作為生態環境保護重要設施,主要由糞污處理設施、空氣除臭設施、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功能區組成。其中糞污處置設施應設置于豬舍的南側和北側地勢較低處,便于收集污水;空氣除臭設施應設置于欄舍內保持舍內新風除臭;無害化處理設施應設置于場址側風向位置且遠離辦公生活區。
(4)疫病檢測區:疫病檢測區作為養殖場防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的重要設施,主要由區域實驗室和衛星實驗室組成。區域實驗室可由專業第三方檢測機構承擔,也可由養殖場自行籌建,實驗室選址、布局、內部設施和內部環境等應當符合BSL-2實驗室的要求;衛星實驗室應設立于生產單元附近,負責樣品前期處理工作及臨床診斷功能。
(5)圍墻屏障區:圍墻屏障區為養殖場提供重要物理屏障保護,應設置三道實體圍墻:外圍墻、生活區內圍墻和生產區圍墻。外圍墻與生活區內圍墻之間是豬場的外部生活區和辦公區,生活區內圍墻和生產區圍墻之間是豬場的內部生活區,生產區圍墻以內是豬場生產區。圍墻要有一定的高度,至少2 m高,外圍墻建設要求地基應埋入地下至少0.5 m,周邊鋪設石子防鼠帶,圍墻周圍土地應進行硬化處理,定期消毒,沿養殖場外圍墻安裝高清監控,定期查看,定期清除雜物。
1.3 養殖場可追溯體系建設
1.3.1 標識可追溯體系制度建立
養殖場應制定種豬、產品、飼料、耗材等追溯管理制度和流程,各生產單元標識追溯信息完整,能對所有生產環節中的畜禽及其產品、生產資料實施可追溯管理。
1.3.2 標識可追溯體系具體實施
(1)種豬檔案管理:使用信息管理平臺對種豬各項生產記錄和指標記錄,建立完整種豬電子檔案,實現種豬生產全流程管理。
(2)商品豬耳標使用與追溯:對每頭豬只打上專一編號耳標,并與信息管理平臺聯通,淘汰與死亡種豬對應耳標即刻銷毀、不再使用。商品豬離場銷售前,均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所申報檢疫,通過微信小程序動物檢疫申報,實現溯源可查。
(3)飼料產品追溯:對自建有配套飼料廠的養殖場,應詳細登記飼料廠原料采購入庫、成品料生產、場區打料數量、成品料質檢報告、日常生產管理報表信息;單獨采購成品飼料使用的養殖場應詳細登記飼料出入庫信息、飼料生產信息、飼料使用登記,保存采購發票,實現飼料全程質量追溯管理。
(4)獸藥、疫苗、耗材追溯:使用信息管理平臺,對所有獸藥、疫苗、耗材等入出庫流程登記,落實獸藥二維碼掃碼登記制度,實現獸藥入出庫全流程追溯。
1.4 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1.4.1 生物安全管理組織架構
養殖場應設置以法人代表(總經理)為組長,各生產崗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生物安全管理小組,其中法人代表(總經理)為生物安全管理第一負責人,分管副總為其分管部門的第一負責人,各生產崗位負責人為其負責崗位的第一負責人。生物安全管理小組主要負責制定生物安全計劃;編制生物安全制度;監督生物安全制度落地執行;及時上報重大疫情及生物安全事故,制定解決措施;制定、落實生物安全培訓計劃。
1.4.2 生物安全年度計劃
生物安全管理小組每年至少一次組織開展非洲豬瘟風險評估,評估包括組織實施、基本要求、主要程序和內容、評估報告。通過查閱文件檔案、實地查看、交談等方式對非洲豬瘟傳入、擴散風險進行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根據評估報告提出的存在問題及整改意見,制定整改意見并認真執行。同時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生物安全計劃》。根據《生物安全計劃》嚴格完善生物安全措施,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1.5 應急反應措施
1.5.1 應急反應實施方案
養殖場應制定有《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和《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反應預案》。內容包括應急反應目的、依據、工作原則、應急反應處置小組及職責等,加強對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反應處置的能力。結合日常臨床監測,生產線負責人要高度敏感日常采食量減少、異常死亡的豬只,及時對異常的豬只采樣檢測。
1.5.2 應急處理、物資儲備
養殖場應按照《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反應預案》要求進行應急物資儲備,包括消毒藥、防護用品,車輛、封鎖疫點、疫區的物資、用具等,并安排專人負責應急物資日常管理事項。
1.5.3 應急演練
養殖場應按照《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反應預案》的規定,成立應急反應演練小組,反復演練,包括演練范圍、演練內容和演練要求,熟悉角色責任,熟練操作程序,提升組員配合度,提高快速反應效率,確保突發情況下應急處置效果。
1.5.4 疫情報告
養殖場應按照農業農村部《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第五版)》要求,第一時間向當地縣級動物疫病防控主管部門報告,疫情報告必須及時、客觀、準確、全面,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疫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染疫、疑似染病豬的數量、同群豬數量、死亡數量、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情況、流行病學和追蹤情況、已采取措施、疫情報告的單位、負責人、報告人及聯系方式等;縣級動物疫病防控主管部門在接到報告后立即按規定采取必要措施并上報信息,按照“可疑疫情—疑似疫情—確診疫情”的程序認定和報告疫情,并進行響應和應急處置。
1.6 非洲豬瘟監測
養殖場生物安全小組應根據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特點,結合本場人員、車輛、物資、豬只、環境等環節著手,制定全面的非洲豬瘟監測方案,同時加強獸醫實驗室檢測設備升級和檢測人才隊伍建設,要求各生產單位加大采樣送檢力度,實現對各個生產環節的全面監測。
1.6.1 環境采樣檢測
養殖場復產前環境采樣需做到全覆蓋,對場內區域進行區塊劃分生產區、內部生活區、外部生活區,以區塊為單位對其內部所有墻體、地面、設備表面、下水道、污水池等采樣,同時,采樣也需突出重點位點采樣,對死角、料槽底部等難采集區域進行針對性采樣,補充全覆蓋采樣的漏洞。采樣時間點應在清潔前采樣、清潔后采樣、消毒后采樣、豬群進場前采樣、復檢采樣5點進行,檢測非洲豬瘟病毒及其他病原菌,可綜合評估清潔效果、消毒效果,保障豬群健康安全。
1.6.2 豬群常態化采樣監測
養殖場內豬群應進行常態化采樣檢測,進場豬群2周內每3 d采樣檢測,采樣范圍包括豬鼻拭子、豬血清、環境拭子;進場2~6周每5 d采樣檢測,采樣范圍包括豬鼻拭子、環境拭子;后面每10 d采樣檢測,采樣范圍包括豬鼻拭子、環境拭子。檢測方法采用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熒光定量PCR法。
2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官方要求
畜牧獸醫機構指導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過程,官方機構需要完善體系制度、防疫制度、監管制度、檢測制度等相關制度建設及工作要求。
2.1 畜牧獸醫體系制度建設
2.1.1 機構設置
申報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所在縣級畜牧獸醫機構設置符合國家規定,職能明確,能滿足工作需要,“三定”文件齊全,具有專門負責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的業務科室。
2.1.2 人員配備
官方畜牧獸醫機構應具有一定比例的專業技術人員,并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提供定期專業技術培訓。
2.1.3 動物防疫制度建設
縣級畜牧獸醫機構需制定有非洲豬瘟監測計劃、非洲豬瘟流行病學調查制度、非洲豬瘟疫情報告制度、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及撲殺處置預案等相關制度。并根據日常動物防疫工作及無疫小區監管需要,制定了動物免疫、動物衛生監管、動物疫病監測、獸醫實驗室檢測、動物疫情報告、應急處置等制度或工作流程,并嚴格執行管理制度。
2.1.4 獸醫實驗室建設
縣級畜牧獸醫機構需建設具備非洲豬瘟檢測資質的獸醫實驗室,制定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文件,并配備相應的檢測儀器及檢測技術人員,能夠出具規范標準的檢測報告。
2.2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監管制度建設
2.2.1 制度建設
縣級畜牧獸醫機構需制定非洲豬瘟無疫小區的動物防疫監管制度,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從業人員、養殖環節、飼料、運輸環節、屠宰、無害化處理等七項內容。
2.2.2 日常監管
縣級畜牧獸醫機構需對非洲豬瘟無疫小區開展日常監管工作,重點針對無疫小區防疫條件,生物安全管理、生豬養殖可追溯體系(養殖檔案、生豬引進、隔離、出欄檢疫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飼料和獸藥使用記錄,動物疫病防控(免疫、監測、診療),疫情報告,生豬運輸車輛備案,消毒記錄,非洲豬瘟自檢,檢疫申報,屠宰環節檢疫等非洲豬瘟防控措施落實的監管情況。
2.3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檢測制度建設
2.3.1 非洲豬瘟自檢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內的養殖、屠宰場所需具備與其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獸醫實驗室,并具備非洲豬瘟檢測能力、儀器設備及技術人員,能夠完成日常非洲豬瘟自檢工作,并出具檢測報告。
2.3.2 非洲豬瘟官方監測
由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所在地縣級畜牧獸醫機構獸醫實驗室或縣級畜牧獸醫機構指定的第三方實驗室承擔監測任務,承擔官方監測工作的實驗室應具備相應資質,具有非洲豬瘟檢測和診斷能力。
3 結語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作為當前防控非洲豬瘟疫情最有效手段,也是根源性阻斷非洲豬瘟疫情傳播的方法,能夠有效保障養殖場豬只健康生長,促進生豬養殖產業健康發展[2]。
參考文獻
[1] 李洋靜.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的探討和思考[J].中國畜禽種業,2023,19(10):165-169.
[2] 趙衛華,張永濮.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思路與策略[J].河南畜牧獸醫,2022,43(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