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古以來,素有絲綢之國的盛名。作為傳統的養蠶和絲織品生產大國,蠶桑養殖技術既能切實幫助農戶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還能推動其他產業的高速發展。但是,在蠶桑的生長周期內,蠶絲與桑葉的品質極易受到各類病蟲害等問題的影響。本文重點分析新形勢下,桑蠶養殖和病蟲害防治的技術要點,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桑蠶;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
我國不僅擁有千年的養蠶史,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各類優質的絲織品遠銷海外,深受消費者歡迎。伴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桑蠶養殖業也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養殖桑蠶的過程中,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桑園和蠶室中時常發生病蟲害等。為此,科研人員積極投身于養殖技術和防治技術的研發,確保桑蠶養殖業持續發展。
1 桑樹種植
1.1 建設桑園
為做好蠶桑養殖,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農戶在建設蠶桑園的過程中,為確保蠶絲質量,首先應確保園區土壤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光照強度、水分含量、土壤pH都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同時,在選址時,應優先選用人跡罕至的地區,避免因工業生產、居民日常生活等外界因素影響,致使蠶桑的質量下降。與此同時,在養殖階段,還應為其提供大量水分。在前期的準備階段,養殖戶應全面了解在桑樹和蠶的成長周期內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1]。一般情況下,應結合獲取到的各項信息,在鄰近水源的區域建園,確保養殖過程中,水體質量始終處于正常狀態,降低病蟲害等風險出現的概率。
1.2 挑選桑種
桑樹養殖區建設完畢后,如果園區內的桑樹種類相對匱乏,極易引發嚴重的病蟲害。在蠶桑的養殖階段,應保證園區內物種的多樣化,不同類型的桑樹樹種合理配置。同時,農戶還應結合實際,落實桑樹種植區的實時優化,啟用輪作制度,避免園區內出現蟲害病害并大面積擴散。同時,結合不同桑樹品種的主體特征,完成對應的種植期管理,充分考量氣候變化、自然環境等外界因素對桑樹產生的影響,保證桑樹始終處于穩定的生長狀態。
1.3 采葉技術
在園區內種植桑樹的主要目的是在桑蠶的生長過程中,為其提供足量的營養。正常情況下,桑蠶的覓食活動通常在室內完成,為此,種植戶需要獲取足量的桑葉。為避免桑葉的質量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應借助合理的方式,實現采葉技術的有效應用。在實際的操作階段,應選在合適的時間進行。進入夏季后,可以將2齡段樹葉取下,當桑樹進入3齡段后,農戶還需要對其進行疏葉處理,并獲取余下的各類桑樹葉片,幫助桑樹更高效地完成光合作用,提高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當秋季來臨時,桑樹便邁入了4齡段。采葉時,應圍繞自上至下的次序,完成桑葉的采收作業。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桑葉數量應占總量的1/2,以此為第二年的桑葉產能打下堅實基礎。當前,在我國桑樹種植的主要地區,由于大部分種植戶在采收的同時,還要前往農田務工,完成農作物的收割。因此,其往往無法確定桑葉的最佳采收期[2]。為降低風險,專業科研人員應前往實地,對其桑葉采集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其認識適時收葉的意義。同時,在農忙時應合理利用碎片化的閑暇時間,完成采葉工作。
1.4 養殖管理
在完成桑樹的選種、配比和栽種作業后,在桑樹的生長周期內,由于桑葉質量會受到土壤環境、養分含量等外界因素的干擾。農戶應結合實際定期施加足量的肥料,確保園區土壤含有足量的K、P、N和各類營養物質,保證植株始終處于穩定的生長狀態。同時,為提升桑樹長勢,還可以吸取經驗,向土壤中攝入適量的礦物質,為桑樹構建優質的生長環境。進入夏季后,隨著溫度和水分含量的升高,種植區內出現病蟲害可能性會大幅提升。為規避不必要的風險隱患,種植戶應在第一時間,采取必要的措施,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一般條件下,可以將藥劑配比成對應的水溶液,并以噴霧的形式,均勻施加至桑樹表面,以此起到對應的預防作用。此外,在桑樹的種植過程中,如若在園區內發現植株患病,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將其與園區內其他桑樹分別放置,以此減弱病蟲害在種植區內迅速外擴的概率,從根本上提升桑葉產能。另外,還應采取人工的方式,及時將園區內各類雜草拔除,避免其與桑樹搶奪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種植戶還應選用對應的澆灌手段,為植株提供豐富的水分子,助力桑樹的穩定生長。
2 養蠶技術
2.1 前期準備
在養蠶的前期準備階段,養殖戶應圍繞既定的步驟,確保飼養區和各類用具始終處于清潔狀態。同時,還要對飼養區進行深度殺菌,移除該區域內全部的有害物質。此外,要使用始終處于流動狀態的活水,對桑蠶的養殖房全面清洗,避免各類設備表面存在容易導致桑蠶染病的污垢。完成上述操作后,農戶還應將經過初步洗滌后的各類設備放置在強光下,對其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并同步使用足量的化學制劑。需要注意的是,殺菌作業應覆蓋整個養殖區,保證蠶室一塵不染,不存在任何染病桑蠶。在對于器具開展消殺作業時,還可以借助適量的毒消散,對其進行熏蒸處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為保障養殖戶的生命健康,需要將其放置在密閉的環境中,降低蠶室內的水分含量。
2.2 蠶室殺菌
在養殖桑蠶時,需要確保蠶室內的環境始終處于穩定狀態。在養殖區的承建過程中,應保證所在地不存在容易對蠶蟲成長產生影響的污染源。同時,還要確保蠶室內的整體架構合理。此外,農戶還應落實養殖區的全面消殺,精準把控室內的溫度和含水量,為蠶蟲營造穩定的生長空間。除此之外,在桑蠶的整個生長周期內,應根據各階段的實際情況,控制蠶室的各類參數。其中,當桑蠶處于幼年期時,需要對其進行保溫保濕處理,將幼蠶放置在相對密閉的區域內[3]。進入成蟲期后,應保障蠶室內的氣體始終處于流通狀態,并為蠶蟲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為降低病蟲害對桑蠶的影響,應同步在蠶室的門窗等區域,加裝能夠起到防護作用的隔離網。另外,在桑蠶的生長過程中,應將其置于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并及時完成消殺作業。
2.3 合理選種
農戶在飼養桑蠶的過程中,不僅要確保桑樹的種植質量滿足要求,還應保證蠶種的品質穩定。為此,在引進蠶種的過程中,應優先與資質齊全的廠商合作,選用具備較強抗病抗害能力的高產蠶種,例如,余杭白皮、塘棲三眠、歪溝子、二毛等。此外,在種桑和養蠶時,還要遵循對癥取材的理念,根據所在地區的發展現狀,實現先進桑蠶養殖技術的有效應用。
2.4 眠期管理
當桑蠶正式進入休眠期后,由于此時蠶蟲的能量損耗量相對較大,對各類病蟲害的防御能力也較差。因此,為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不僅要保證桑蠶睡眠充足,還要及時為其提供足量的飼料。此外,在桑蠶的養殖階段,如此同批蠶蟲的活性存在較大差異,應根據現狀,找出問題的主要成因。同時,根據獲取到的各類數據和信息,對其開展分區管控,采用人工的方式,移除病蟲弱蟲,以此避免病蟲害問題對其他桑蠶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2.5 上蔟采繭
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可知,上蔟指的是,當桑蠶進入成蟲期后,蠶蟲便會自主轉移至專用的簇具中,將吐絲結繭等固定流程落實到位。正常情況下,常見的簇具有以下幾類,分別為竹花簇、塑料簇、方格簇等。在蠶蟲上蔟結繭的過程中,應確保蠶室內的空氣始終處于流通狀態,并將溫度控制在穩定的區間內,以此降低風險問題出現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應在第一時間完成染病桑蠶的有效處理,減弱病毒迅速滿足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種植戶需要在蠶蟲上蔟
6 d后,進行蠶繭作業。需要注意的是,應在桑蠶結蛹后,并且外形轉化為棕黃色后操作。采繭作業結束后,應將其均勻碼放至對應的器皿中,以此保證蠶繭的溫度適中。
2.6 機械化養殖
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各類先進的機械設備也得到了全面利用。為此,在桑蠶的養殖階段,還可以將自動化生產應用到實處,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1)在目標區域內,建成體量較大的機械化養殖區,將高水平的技術手段運用到位。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利用土地流轉手段,拓寬蠶桑園區的占地面積,提高桑蠶飼養量。(2)圍繞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實現農機與農藝的有機融合。同時,還要結合園區的實際情況,預先保留設備的運行區域,構建高品質的機械化養殖環境。(3)構建穩定的桑蠶機械化養殖系統,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制訂對應的養殖方案。此外,還要在特定的時間段,組織各類桑蠶養殖人員定期參加各類培訓活動,以此實現機械化技術的全面應用,構建完善的桑蠶機械化養殖機制,幫助養殖戶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
3 蠶桑的病蟲害防治要點
3.1 病害防治
3.1.1 白粉病
結合以往的經驗分析可知,白粉病隸屬于真菌性病害,當植株不慎感染此類病癥后,病菌便會借助桑樹葉片的氣孔,內滲至葉肉內部。隨著時間的推移,此類物質會將桑葉中的各類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最終導致葉片失活,進而引發嚴重的白粉病。正常狀態下,白粉病的病斑大多存在于植株中低段的葉片上。發病初期,種植戶可在桑葉表面發現明顯的白點。病中期,斑點會轉變成黑色,同時,葉片也會逐漸腐敗枯萎。進入秋季后,由于自然環境中的水分含量較大。因此,如若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白粉病病菌會進入繁衍的高峰期[4]。當種植區內的植株大面積感染后,整片桑樹種植園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無法為桑蠶提供成長所需的各類營養物質。
為實現白粉病的有效防治,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所示。首先,在蠶桑的種植過程中,應將桑園建設在地理環境優越的區域,以便為桑樹提供生長所需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此外,還應將園區內的濕度控制在穩定的區間內,避免出現過干或過濕等情況。同時,還要定期向園區內的土壤中施加定量的K元素,以此提升桑樹的抗病能力。與此同時,需要以噴霧的形式,將各類化學藥劑均勻施加在植株表面,以此起到殺菌防蟲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選購桑面的過程中,應與資質齊全的廠商達成合作意向,采買優質的桑樹樹種,以此規避不必要的隱患風險。
3.1.2 萎縮病
研究表明,萎縮病源自體量比病菌更小病毒。當桑樹不慎感染此類病害,常見的表現形式如下。其一,染病的桑葉外緣會出現明顯的彎曲現象。其二,不僅會發生黃化反應,但葉片的卷曲方向是由外向內。其三,葉片并無嚴重的彎曲反應,但是會在桑葉的葉肉處發現明顯的褪色現象。同時,桑葉葉脈附近還可能存在呈外凸狀的物質。
防治萎縮病的方法如下所示:首先,采用人工的方式,查看桑樹種植區內是否有染病的桑樹。一旦發現,則應立即將病體移除,并在第一時間燒毀全部染病葉片,以此降低病毒外擴的概率。其次,定期修剪植株的枝葉。正常情況下,此類環節通常在春季進行。在為桑樹施加肥料時,為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問題,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踐行。此外,還應重點圍繞行業內部的各項規定落實施肥作業,以此全面提升植株的抗病抗害能力。再次,在對桑樹種植區進行殺蟲作業時,需要重點關注園區內是否存在容易攜帶病原體的昆蟲蟲卵。如若發現,應立即對病菌的傳染源進行全面消殺。最后,為減弱植株感染病蟲害的概率,在選種階段,應優先選用具備較強抗病抗害能力的優質桑種。
3.2 蟲害防治
作為一類常見的桑蠶蟲害,當桑蠶養殖區正式進入冬季后,金龜子便會進入到園區內的土壤中越冬。夏季來臨后,此類蟲害會大批量地進入到桑樹的種植園中。在白天,金龜子會潛藏在土壤中。反之,當夜晚來臨后,此類蟲害便會進入覓食狀態。正因如此,在防治此類蟲害時,無法實現人工防治的有效應用。成年金龜子通常會不斷啃食桑樹的枝葉,特別是較為細嫩的桑葉。同時,金龜子的進食速度較快,如若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只需一天,其便會將整株桑樹的枝葉啃食殆盡。幼年期的金龜子覓食的過程中,會對桑樹的根系造成嚴重影響。
此類蟲害的防治方法如下所示:其一,在夜晚正式來臨前,在桑園內敷設足量的塑料膜布。同時,在其表面涂抹定量的化學藥劑,并在次日清晨將膜布取下。如此,既能阻礙金龜子不能及時回返,還能實現殺蟲滅菌的作用。其二,當成年金龜子的繁殖量到達高峰期時,可以將敵敵畏、辛硫磷等低毒性的藥劑配比成對應的水溶液,將其與土壤充分混合后,均勻施加至園區內,將土壤內大量的金龜子殺除[5]。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應避免敵敵畏與桑樹枝葉直接接觸。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在桑蠶的養殖過程中,為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應將桑樹的種植園建設在優質的環境中。同時,還要選用高品質的蠶種和桑種,將機械化養殖技術和采葉技術應用到實處。此外,為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方式,可以根據各類蟲害的特點,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完成殺蟲滅菌作業。降低化學藥劑的施加量,避免其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 畢敬平.云南祥云縣蠶桑養殖與病蟲害預防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22):110+116.
[2] 錢文禮.加強蠶桑養殖的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2(9):31-33.
[3] 陳世品.蠶桑養殖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廣東蠶業,2022,56(1):10-12.
[4] 環國蓮.蠶桑養殖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3):184-185.
[5] 朱希.蠶桑養殖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現代園藝,202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