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談》是統編語文教材八(下)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板塊的內容之一。這本書是朱自清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雖然朱自清已經考慮到讀者對象,格外重視這本書的通俗性,但因所論對象年代久遠,書中內容龐雜,陌生概念、專有名詞、古文引文、生僻字較多,學生閱讀起來障礙重重。下面,筆者將談一談自己對《經典常談》選擇性閱讀教學實踐的探索。
一、遵循學生興趣選擇篇目
閱讀必須要有興趣作為支撐,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常談》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擇合適的閱讀切入點,由點及面地完成閱讀。筆者在開展閱讀指導前,通過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先摸清學生的興趣點,再引導學生瀏覽目錄,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篇章作為閱讀的切入點,找準興趣與文本之間的聯結點,讓學生從“已知”出發,向“未知”探索,達到“能知”的目標。學生再以此為立足點,采用“挖井”式的小切口縱深學習法,實現深度研讀,也為后續的“愿知”蓄積足夠的動能。
有學生對古代說客感興趣,他們從目錄中選擇《〈戰國策〉第八》讀起,以古代說客蘇秦、張儀作為聯結點閱讀本篇。讀完后,他們不僅了解了縱橫家產生的背景以及他們的追求,還弄清楚了《戰國策》的創作背景、寫作特色及漢以來對這部書的評價。還有學生不滿足于此,繼續閱讀《戰國策》這本書。興趣引領他們進一步領略古代說客廣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機智。此外,學生依據興趣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在讀書交流課上,分享閱讀心得,彼此賦能,相互激發,提升整體閱讀水平。
二、帶著明確目的深耕細作
有目的的閱讀是一種有針對性的、目標導向的閱讀方式。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確定閱讀目標,引導學生根據目標選擇篇目,同時要求學生采用“冷讀”的方法對所選的內容進行精讀。所謂“冷讀”,就是指學生在閱讀時頭腦冷靜,心平氣和;在閱讀過程中,用圈點、勾畫、做批注、做摘抄、寫讀書筆記等方法對文本進行深耕細作。這樣學生就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想要獲得的信息上。
在學生學完《〈莊子〉二則》之后,筆者與學生共同制訂新的閱讀目標:了解莊子、孔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興起的原因,以及他們的思想主張。明確了這個閱讀目的以后,學生們帶著這個目的閱讀《諸子第十》。有了“目的”這個牛鼻子,學生在“冷讀”《諸子第十》時,能夠及時圈點、勾畫相關信息,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對諸子百家興起的外因,以及他們的思想主張等有了清晰的了解。由此可見,教師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閱讀,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還對目標達成、閱讀能力培養等起到促進作用。
三、設計閱讀任務進行深入探究
相對于小說而言,《經典常談》缺乏豐滿的人物形象,缺少精彩的故事情節,缺失典型的自然、社會環境,會讓學生感到讀之無趣。因此,閱讀《經典常談》不能僅憑學生的自覺性以及自身悟性,而要依循設置的目標任務依次推進。教學時,筆者把閱讀任務當作整本書閱讀的抓手,讓學生在讀前、讀中、讀后的“閱讀任務清單”的指引下完成整本書閱讀。
1.讀前任務
教師提前六周布置《經典常談》的整本書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六周內完成第一遍文本閱讀(可以不依序閱讀),完成單篇顯性信息的梳理概括、篩選提煉,并記錄閱讀心得及困惑。
2.讀中任務
教師及時收集學生的閱讀心得及閱讀困惑,并加以分類、歸納、提煉,對學生自主閱讀情況做到了然于胸,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讀中任務”,同時展示學生的合作探究成果,旨在幫助學生獲取新的認知。
3.讀后任務
“讀后任務”應以二次閱讀整本書為主,強調學生運用閱讀和合作探究中獲取的知識與技能,發現初讀時未曾關注的信息。這個階段的任務設計,要超越淺層次的信息篩選與歸納,指向分析與鑒賞中的綜合思維活動。
任務一:將這本書與《春》《背影》結合起來,歸納出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色,感受其散文的魅力。
任務二:讀了《經典常談》后,你對于當代中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意義有哪些認識?課后觀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典籍里的中國》節目,再以《讀經典的意義》為題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看法。
這樣的“讀后任務”,可以讓學生對作者、作品的理解走向深處,思維再上臺階,有效促進其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總之,對于《經典常談》這本書的閱讀教學,教師要遵循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目的進行閱讀,還要讓他們依循教師設置的各級目標任務完成閱讀,從而將學生擺渡到經典深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