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檢監察學科的設立和發展是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內在需求,是實現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開放性是紀檢監察學科自誕生之初就具有的鮮明特征。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性為開放性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學科交叉性構成了開放性的先天基因,實踐性是開放性的重要表現,理論與實踐的國際交流是開放性的發展要求。紀檢監察學科的建設應避免神秘性和封閉性,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發展中始終保持開放性,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為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建設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理論支撐和充分的人才保障,增強中國權力監督和腐敗治理的國際話語權。
關 鍵 詞:紀檢監察學;開放性;學科建設;自主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7-0001-11
作為一門新興的一級學科,紀檢監察學的研究對象是紀檢監察現象及其運行規律,具體包括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及紀檢監察理論、制度與實踐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紀檢監察工作,不斷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全面從嚴治黨進入重要階段、黨面臨的風險和考驗集中顯現的新形勢,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1]紀檢監察學作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成果,正是為了發揮此等作用而設立。[2]紀檢監察學科是實現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有效載體,該學科的建設不僅關系到紀檢監察工作的戰略規劃,還與學科自身的性質、特征和成熟度密切相關。學科屬性決定了學科的特點。當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已明確了紀檢監察學的屬性,然而對于其特點,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由于紀檢監察學科成立的時間較短,目前在許多方面的研究不夠充分和深入,如缺乏統一的專業術語,尚未形成公認的紀檢監察基礎理論體系等,并且由于紀檢監察工作性質特殊,容易造成人們對紀檢監察學科認識的局限。雖然紀檢監察工作本身因涉及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而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質,但這并不意味著紀檢監察學科本身就具有保密性、神秘性和封閉性。作為一個面向黨和國家重大需求而設立的,具有獨特研究對象的學科,開放性是其從誕生之初就具有的鮮明的學科特性。具體而言,紀檢監察學科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方法應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所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互動性,即能夠不斷吸納新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內容,促進學科的知識創新。紀檢監察學科的開放性與學科本身天然具有的政治性、學科交叉性、實踐性和國際性密切相關。保持開放性不僅有助于增強紀檢監察學科的創新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提升學科建設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服務于紀檢監察工作的現實需要,為破解權力監督和腐敗治理的全球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一、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性是開放性的前提和保障
作為對黨的自我革命、自我監督豐富實踐進行規律總結和理論升華的重要學科,紀檢監察學科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這一特性貫穿于學科設立與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彰顯紀檢監察學科價值的本質屬性。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性是開放性的前提,并為開放性提供了保障,使學科在開放性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服務于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戰略全局,實現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紀檢監察學科的成立植根于黨領導下的紀檢監察發展實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自我革命的決心,承擔著為黨的長期執政提供紀檢監察理論與人才支撐、保障公權力在黨的領導下規范有序運行的政治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深入,黨和政府推動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實現了從“紀檢”到“監察”再到“紀檢監察”的體制變遷,逐漸構建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接受黨中央領導和監督、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的過程。紀檢監察制度與實踐的不斷成熟為紀檢監察學科的設立奠定了基礎,亟需紀檢監察學科形成完備的自主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將紀檢監察的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的設立是新時代黨持續推進自我革命,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階段性成果,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構建了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建設的價值基礎。[3]紀檢監察學的發展為加強權力監督制約和反腐敗斗爭提供了學科支撐,保證了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性還表現在作為紀檢監察制度與實踐運行載體的紀檢監察機關自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從2016年三省市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到2017年試點在全國各地的全面推開,再到2018年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正式成立,中國國家、省、市、縣四級監察委員會完成了組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各級國家監察委員會實行合署辦公,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人員監督全覆蓋。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和國家的監督專責機關,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紀檢監察機關首先是政治機關,其職責是維護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得到正確執行。政治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重要職能。政治監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專門的組織和人員,針對黨的組織和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圍繞其政治信仰、政治能力、政治領導、政治行動、政治生態等內容開展的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的監督活動,旨在保證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紀檢監察機關通過開展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的政治監督,發揮其堅定政治方向、規范政治行為、提升政治能力等功能,確保全黨目標一致,并通過反腐敗斗爭增進人民福祉。紀檢監察工作的政治性對紀檢監察干部的政治素質提出了要求,紀檢監察干部必須對黨忠誠,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能夠準確識別和處理各種政治風險和挑戰,確保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都能正確履職。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紀檢監察干部要始終站穩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紀檢監察學科不僅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還凸顯法律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4]政治與法律法規是紀檢監察學研究領域的兩個核心要素,共同構成了該學科的政治性和法律性雙重特性。第一,紀檢監察學科的法律特性體現在其學科構成和知識基礎具有突出的法律性特征。紀檢監察學屬于法學門類下獨立的一級學科,涵蓋紀檢監察理論、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和廉政學四個二級學科。其中監察法學聚焦監察相關的法律現象,以監察基礎理論、監察法律制度與監察實踐應用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知識體系融合了法學理論、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黨內法規學等法學相關學科知識和內容。[5]同時,監察法學貫穿了“法治反腐”和“標本兼治”兩大核心理念,遵循重典治權、集中統一、權威高效和監察法治的基本原則,體現出紀檢監察學科的法治思維。[6]第二,紀檢監察學科的法律特性體現在學科的研究內容和重要議題與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有天然的聯系。例如,隨著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黨紀與國法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從“紀法分離”到“紀法銜接”的變遷,黨紀與國法共同服務于法治反腐的實踐。[7]促進“紀法銜接”不僅是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紀檢監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紀檢監察學科對“紀法銜接”問題的研究關注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如何實現制度與實踐層面的相互銜接和協調,推進反腐敗工作的法治化。此外,紀檢監察學科的研究內容還涉及監察制度的法律淵源及其在法律體系中的定位、監察職權及其范圍、監察組織、監察措施與程序、監察救濟等,這些研究內容與憲法、監察法、監察官法、政務處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緊密相關,具有突出的法律性。第三,紀檢監察學科的法律特性體現在學科具有推動監察法治建設的獨特功能。一方面,紀檢監察學科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對紀檢監察法律制度與實踐等法律現象進行研究,從理論層面厘清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促進紀檢監察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發展完善,為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提供制度基礎。另一方面,紀檢監察學科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將法治教育融入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等各個環節,培養出具有良好法律素養和法治思維的紀檢監察人才,為監察法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比較而言,紀檢監察學科更側重其政治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開展反腐敗斗爭首先要從政治上看。”[8]“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講政治是突出的特點和優勢。”[9]從本質上看,法律也是一種政治措施,紀檢監察學科的法律屬性是從屬于其政治屬性的。紀檢監察工作不僅要追求法律效果,更要追求政治效果,通過預防和懲治違紀違法行為,維護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權威,促進政治生態的持續改善。因此,紀檢監察學科在開放性發展過程中,必須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等各個環節堅定政治立場,確保政治方向準確,并服務于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大局。第一,在學科建設方面,應確保學科整體框架和發展方向與國家的政治路線和發展戰略相一致,通過制定符合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和紀檢監察工作需要的學科發展規劃,將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于各個環節,確立學科建設的政治導向性。第二,在人才培養方面,紀檢監察學科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將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這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屬性所決定的。通過教育、研究和實踐,提升學生的政治意識、政治責任感和政治鑒別力,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深厚法律素養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專門人才,以滿足紀檢監察機關在反腐倡廉、政治監督等方面的專業需求。第三,在學術研究方面,應堅持政治標準與服務導向。一方面,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研究選題和成果與國家的政治目標和法律法規相符合;另一方面,要聚焦紀檢監察基礎理論、反腐敗斗爭、政治監督等關鍵議題,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學科的研究成果能夠服務于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建設。
政治性是紀檢監察學科的本質屬性。在建設紀檢監察學科的過程中,必須把握紀檢監察學科的政治性,將講政治貫穿于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高質量發展的始終,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這也是該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紀檢監察學科的建設和日漸成熟,可以推進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增進人民福祉作出貢獻。
二、紀檢監察學科的學科交叉屬性是開放性的先天基因
紀檢監察學科具有顯著的學科交叉特點,在理論淵源、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實踐應用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綜合性。[10]紀檢監察學科的學科交叉性和開放性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學科交叉性強調紀檢監察學科不斷吸收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融合多元知識,形成綜合性的研究視角和成果。開放性則強調紀檢監察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對外界知識和理念的接納與包容,它鼓勵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學科知識的共享和創新。紀檢監察學科天然具有的學科交叉屬性為學科的開放性注入動力,學科開放性發展的過程也進一步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學科交叉性和開放性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紀檢監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紀檢監察學科的學科交叉屬性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紀檢監察學科體系內部知識的交叉融合。“學科體系是以知識結構、科學分工為基礎的學科設置、專業劃分和學術機構的組成體系”[11],紀檢監察學科體系內部的知識結構與學科劃分具有明顯的交叉性。紀檢監察涵蓋了黨內紀檢和國家監察,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兩大支柱。作為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基礎的紀檢規范和監察規范雖然在價值目標和規范對象等方面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但是在制定主體、實施保障、制度理念和規定內容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相應地,在理論層面形成的紀檢知識體系和監察知識體系也是不同的知識類型。[12]紀檢監察學科體系的知識結構和學科劃分既包括紀檢知識體系、監察知識體系,也涵蓋以紀法貫通為核心的紀檢監察知識體系,體現出學科體系內部的交叉性特征。二是紀檢監察學科與多個相關學科和研究領域存在交叉融合關系。多學科交叉是紀檢監察學科的天然屬性。紀檢監察學科在發展中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公安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中共黨史黨建學、會計審計學、信息大數據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方法,這些相關學科及研究領域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關,形成紀檢監察學支撐學科群和研究領域網絡。例如,紀檢監察學與政治學共同研究公權力的運行及其監督;法學為監察法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基礎;公共管理學中對政府行為和行政監察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為紀檢監察學科建設提供重要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紀檢監察研究提供價值導向和理論框架,紀檢監察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權力監督思想和政黨建設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學科交叉屬性使得紀檢監察學科超越了法學門類的視野約束,展現出在理論基礎、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應用等方面的綜合性特色。
紀檢監察學科的學科交叉屬性不僅來源于學科體系建設本身,也是紀檢監察實踐的現實需求,對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體化制裁機制是實現一體推進“三不腐”,有效遏制腐敗增生的有效路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紀檢監察學科需要消除學科界限,整合多種制裁方式,實現制裁一體化。同時,新時代紀檢監察體系對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意味著紀檢監察學科在建設上更要考慮學科的交叉性。需要結合我國政治制度,融合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實現對紀檢監察的整合性研究,體現新的科學探索范式,提高紀檢監察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
紀檢監察學科的學科交叉屬性決定了紀檢監察學科建設具有開放性特征,需要在融合不同理論和方法的過程中完善本學科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一方面,紀檢監察學確立原創性理論學說,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需要打破各學科已有研究中紀檢研究和監察研究相互分割的局面,跨越紀檢理論與監察理論之間的學術溝壑。[13]另一方面,要更好地推動本學科與多個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豐富本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體系、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跨學科交叉研究要避免成為簡單的相關學科知識的拼湊,而是應致力于構建具有創新性的知識體系。在建設紀檢監察學科時,既要遵循一般規律,也要充分體現該學科的獨特性,需要平衡與其他學科的共性與個性,既要立足于自身的特點進行特殊設計,也要合理借鑒相鄰學科。具體而言,需要加強交叉研究平臺建設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建立交叉研究平臺,可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深入開展。交叉研究是實現知識融合的重要途徑,是形成獨立、完整、特色的中國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關鍵。交叉研究平臺不僅能夠為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提供共享資源、交流思想、合作探究的開放環境,促進創新性學術成果的產出,還有助于整合各學科的理論優勢和實務部門的實踐優勢,為紀檢監察學科理論與實踐協同共進,共同解決復雜問題提供支撐,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協同創新。同時,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同樣不可或缺。需要創新教育模式,設計跨學科的課程體系,鼓勵學生和研究人員跨越學科界限,掌握多學科知識,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社會輸送一批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能進行跨界思考和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滿足新時代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發展對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學科交叉融合是現代學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對于推進紀檢監察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紀檢監察學科應當保持開放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學習和吸收其他學科在理論構建、研究方法、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特別是要關注跨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不斷更新和完善紀檢監察學科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
三、紀檢監察學科的實踐性是開放性的重要表現
紀檢監察學科是一門以實踐為導向的新型學科,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旨在實現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服務于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實踐性是學科開放性的重要表現,這一特征貫穿于學科建設、發展的全過程。紀檢監察學的基本概念、術語和理論都來源于紀檢監察實踐,并且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回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形成自身獨特的概念體系和理論體系,為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供理論指引。
紀檢監察學科的實踐性首先表現在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植根于黨領導下的權力監督實踐。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高度重視權力監督問題,在黨的百余年發展歷史中,對權力的監督始終是一條重要的工作主線。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際,紀檢監察實踐便根據黨的自身監督和治理的需求而展開,形成了一系列原則性的指導思想和制度規定。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規定:“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地方組織的人數很多時,可以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到當地執行委員會最嚴格的監督。”[14]黨的二大制定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章程》,在其中對“紀律”進行了專章設置。1927年,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級的紀律監督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行政監察制度逐漸確立并完善,權力監督進入黨內“紀檢”與“行政監察”并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和政府持續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形成了豐富的紀檢監察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15],紀檢監察工作逐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紀檢監察學的建立,是這些實踐經驗理論化的必然產物,推動了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
紀檢監察學科的理論研究始終緊密圍繞紀檢監察工作的具體實踐展開是其實踐性的又一重要表現。紀檢監察實務是紀檢監察學科理論研究的關鍵領域,具體包括黨內紀檢與國家監察在實踐中的協調銜接問題、深化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運用問題、容錯糾錯的判定和適用問題、問題線索的處置問題、企業與社會組織中的權力監督問題、信息化手段在紀檢監察實踐中的運用問題、基層紀檢監察與基層治理的融合問題等。通過對實際工作中的案例、策略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提煉和總結出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規律,這些經驗規律隨后被系統化、理論化,建構成一套科學嚴謹的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和優化未來的紀檢監察工作實踐,不僅為紀檢監察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還增強了紀檢監察工作的預見性、系統性和有效性。隨著紀檢監察實踐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以反映最新的實踐經驗和應對新的挑戰。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支撐和相互促進,推動了紀檢監察學科的持續發展進步,確保了其始終緊貼時代脈搏,滿足黨和國家監督工作的現實需求。因此,紀檢監察學科的建設應凸顯實踐特點,在理論研究中應避免空洞的概念和理論,重視學科知識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加強與實務部門的聯系,以典型案例為基本線索,構建解決具體紀檢監察案件的法理思路,以促進監督優勢向治理效能的高效轉化。
此外,紀檢監察學科的實踐性還體現在其人才培養上。紀檢監察學是一門以實踐為導向的復合應用型學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紀檢監察人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科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務操作技能,通過案例教學、模擬演練、實習實訓等方式,使學生既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也能夠對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快速成長為具備扎實的紀檢監察基本理論和處理案件實務能力的高素質紀檢監察專業人才,以更好地應對各種復雜的紀檢監察工作挑戰。這種教學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學科的實踐性特征,為國家紀檢監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具體來看,紀檢監察學科人才培養的實踐特色之一體現在“委校合作培養模式”的構建上。這是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紀委監委與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共同培養適應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需要的專業人才。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及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紀委監委可以為高校提供實際案例、實務操作經驗、監督執紀的現場教學等資源,而高校則可以提供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通過合作,雙方可以互補短板,共同提升紀檢監察學科的建設水平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紀檢監察學科的實踐性要求其在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積極爭取實務界的支持參與,尋求與紀委監委的深度合作,以此實現紀檢監察學科教研與紀檢監察實務工作的相互促進。第一,這種實質性的合作模式需要頂層設計的引領和支持,以有效應對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挑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應當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關系,共同策劃科學合理的紀檢監察人才培養方案。第二,高校應豐富與紀檢監察機關的合作方式,在邀請實務工作者進校授課的同時,組織教研人員深入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進行掛職鍛煉,組織學生深入實務部門進行實習體驗,提升高校紀檢監察學科整體發展和社會服務能力。第三,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紀檢監察的實際需要,高校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在重視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建立必要的實驗室或模擬訓練中心,以及定期舉辦紀檢干部的專項培訓,進一步提升紀檢監察實務人才的專業能力。[16]第四,拓寬紀檢監察學科的實際應用場景,探索建立“校—地—業—企”四位一體的紀檢監察實踐模式,通過加強高校(校)、地方政府(地)、行業組織(業)和企業(企)之間的開放合作,促進各主體間的相互融合和資源共享,共同推進紀檢監察人才培養、理論創新和實務工作有效開展。
紀檢監察工作實踐是紀檢監察學的重要基礎,紀檢監察學科發展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緊密結合實踐并服務于實踐。紀檢監察學科的知識運用和有效性檢驗應基于中國紀檢監察實踐,并結合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整體完善與發展進行考量,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使紀檢監察學更加完善和成熟。
四、紀檢監察學科的國際交流是開放性的發展要求
“自我監督是世界性難題,是國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17]面對權力監督和腐敗治理的共同難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尋求有效的監督和治理機制,這就使得紀檢監察學科的許多理論和課題普遍具有國際性,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對國際社會具有重要價值。紀檢監察學科的國際交流是開放性的重要體現,與世界各國、各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不僅可以總結不同制度背景下權力監督的特點,引入先進的反腐敗理念和技術,還可以展現中國在紀檢監察領域的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開放的國際視野和積極的國際互動,既能夠豐富紀檢監察學科的學術內涵,又能夠提升該學科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體現出學科的開放性特征及其在國際反腐敗斗爭中的重要作用。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理論體系,提升中國紀檢監察學科的國際話語權是進行有效國際交流的必要前提。紀檢監察學植根于中國豐富的治國理政實踐經驗,其實踐來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作為黨和國家權力監督實踐的重要成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局,以解決權力監督實踐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一套自成體系的知識框架作為其發展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18]為了更加精準地提煉自主性概念,必須深入探究自主性的內涵,并精準把握紀檢監察學知識的獨特性。這就要求紀檢監察理論工作者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充分關注我國紀檢監察實踐中的獨特現象和現實問題,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論提煉,形成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學自主知識體系。從學科知識創造的實踐ZyLhYul8a5cmkzEi5aG+FQ==來看,紀檢監察學作為適應全面從嚴治黨實踐需要的新興學科,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戰略思想的重要體現,其主要概念和范疇來源于對權力監督和反腐敗實踐經驗的提煉與總結,具有明顯的自主創造性,而非從西方移植。例如,“紀律檢查”“國家監察”“監察全覆蓋”“政治監督”等概念都是在紀檢監察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紀檢監察學科概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紀檢監察學科還提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命題和理論,如“紀檢監察監督是專責監督”“紀檢監察監督的本質是政治監督”“一體推進三不腐”“紀法銜接”以及監察法治監督理論等。[19]可見,紀檢監察學科的發展并非是通過簡單的邏輯推理或經驗復制,而是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從中國本土性知識來源中不斷提煉概念并形成理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權力監督學說的中國化與時代化。
紀檢監察學科應尋求本土性與國際性的平衡,重新審視并強調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之間的關系,在研究過程中應注重將國際經驗納入橫向對比,深入探究中國相較于他國在權力監督和腐敗治理方面的獨特經驗,確保紀檢監察學科既充分反映中國本土實踐,又符合紀檢監察的國際一般規律。這種比較研究不僅能夠促進對不同監督體系優勢和不足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有助于更精準地定位我國紀檢監察工作的現狀與發展方向,從而為制定和優化相關政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推動我國紀檢監察體系更加成熟和國際化,提升其在全球反腐敗領域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國際交流中積極推進國際比較研究,通過細致地分析和比較世界各國在反腐敗斗爭、權力監督與制約方面的不同做法,形成普遍適用的原則和理論。同時,不能簡單地照搬其他國家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而是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提煉出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理論和思想,為我國的紀檢監察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因此,紀檢監察學科需要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具備國際視野,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關注全球共同面臨的共同問題,立足中國國情,從整體上探尋制度優化路徑,以實現本學科理論與實踐的更好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紀檢監察學科的國際交流中要尊重現行國際法律和秩序,深入研判反腐國際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挑戰,完善各項制度機制,為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的國際交流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在國際合作中,要嚴格遵循國際公約、雙邊或多邊條約以及國際組織的規定和指導原則,確保所有行動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第二,要對可能的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和評估,這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風險、法律風險、文化沖突風險、信息安全風險以及合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風險等。通過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可以提前識別潛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應對策略。第三,要通過建立更加透明和高效的合作機制,加強國際間的溝通與協調,減少誤解和分歧,增強各國之間的互信。第四,應不斷提升在國際法律和反腐敗合作方面的專業能力,以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推動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反腐敗合作新秩序。通過以上措施確保紀檢監察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開展,保障交流合作的正當性與有效性,促進形成更加開放、透明、高效的國際合作環境,提高合作的成功率,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反腐敗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有助于推動全球反腐敗事業的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 語
紀檢監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致力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探索在黨的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我監督難題、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中國特色紀檢監察體制反映了全球權力監督制約體制機制的新探索和新模式,紀檢監察學科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紀檢監察學科的發展需要不斷適應黨和國家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精準定位學科屬性,突出學科的政治性、學科交叉性、實踐性和國際性等開放性特征,形成中國特色紀檢監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為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工作提供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理論指導。這既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
[2]馬懷德.設置紀檢監察學科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重要成果[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09-22(08).
[3]蔡志強.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建設的歷史脈絡、理論建構和發展前瞻[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2):25-34.
[4]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G].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21.
[5]秦前紅,石澤華.新時代監察法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32-39.
[6]封利強.監察法學的學科定位與理論體系[J].法治研究,2020(6):94-107.
[7]夏偉.監察體制改革“紀法銜接”的法理闡釋及實現路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20-130.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7.
[9]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81.
[10]王冠,任建明.創建紀檢監察學的意義、現狀與建議[J].北方論叢,2022(2):75-87.
[11]馮俊.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哲學動態,2019(9):12-16.
[12]劉練軍.紀檢監察學“三大體系”論綱[J].中國法學,2024(1):186-205.
[13]杜治洲.構建中國特色紀檢監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2024-05-20].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1218.03.
[14]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1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依規治黨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6.
[16]任建明.紀檢監察學學科發展:歷程回顧、理論分析與對策建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5-15.
[17]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6.
[1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19]秦前紅.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監察法治監督理論[J].比較法研究,2022(5):1-15.
Analysis on the Openness of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Xu Yuzhen, Cheng Xueru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mproving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epening the self-reform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Openness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provide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openness,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constitutes the innate gene of openness, practicality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openne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openness.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should avoid mystery and closedness, and always maintain open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system,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build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ufficient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and state oversight system, an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n power supervision and corruption governance.
Key words: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openness; subject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責任編輯:馬海龍)
收稿日期:2024-04-29
作者簡介:許玉鎮,華東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紀檢監察學、法律政治學;成雪茹,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律政治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把手’責任追究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3AZZ014;吉林省教育廳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40001SK;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計劃項目“地方‘一把手’腐敗生成機理與治理路徑研究——基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書記腐敗案例的分析”,項目編號:2024CX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