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是綠色的。這里地處福建省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之間,是閩江上游地區、重要生態涵養區。從地圖上看三明,市區群山環繞,在山間“見縫插針”建出一座城。“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三明的真實寫照。
三明是紅色的。這里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2021年1月被國務院列入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經11次到三明市調研。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第12次赴三明考察,對醫改、林改、鄉村振興、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囑托。
三明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努力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如今的三明,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山青水綠,風景如畫,成為中國綠都、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文旅康養、生物醫藥等生態產業倍增發展,展現出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
三明是如何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的?接下來如何更好實現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推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作為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三明將怎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當好改革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7月22日,圍繞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三明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春。
民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2次赴三明調研,三明干部群眾如何牢記囑托、砥礪前行,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李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2次赴三明調研,走遍了三明的山山水水,最關心的是百姓民生,與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20多年來,三明市廣大干部群眾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一任接著一任干,把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厚愛戴之情轉化為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
機制活方面,三明醫改成為全國“樣板”,“三醫聯動”“兩票制”以及組建醫保局等做法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林改保持全國領先,6項創新成果列入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基礎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是首批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之一。
產業優方面,堅持“穩一優二進三”思路,推進11條市級特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量。三次產業結構由1996年的34.7:33:32.3調整優化為2023年的11.8:44.6:43.5。
百姓富方面,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因地制宜發展沙縣小吃等特色富民產業。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851元,其中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4822元,年均增長9.0%;城鎮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6250元增長到46517元,年均增長7.7%。
生態美方面,發揮林深水美人長壽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7.12%,空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均居全國前列,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民生周刊: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首次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理念,這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一脈相承。這些年,三明是如何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畫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畫”的?
李春:三明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脈相承。一直以來,全市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自覺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一體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努力探索出一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一是厚植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著力樹牢綠色發展政績觀,把保護生態作為最大的政績,堅決杜絕拼資源投入、拼物質消耗、拼透支未來的發展行為,當產業項目、經濟增長速度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時,寧可放棄項目,寧可發展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三明是老工業基地,當年“小三線”建設中,福建的重工業布局在三明,鋼鐵廠、化工廠、水泥廠等大量重工業企業讓三明煙塵滾滾、污染嚴重。近年來,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停、并、轉”。比如,我們堅決關閉三化公司,這使三明每年減少10億元GDP、3000萬元稅收,但三化公司關閉后,每年可減少用煤量100多萬噸、減少廢氣污染物1萬余噸、減少廢水排放700多萬噸。
我們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鋼集團自2021年開始,投入88億元實施三明本部產能置換升級改造,項目運行正常后年節約標煤12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以上,自發電比例110%以上,加快實現企業“雙碳”目標。目前,三鋼已經成為綠色工廠,還是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4A級旅游景區。
同時,我們始終堅持把好招商引資項目準入關,反復強調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僅今年,就有7個項目因不符合環保審批要求,暫緩實施。
二是注重生態保護高水平。我們主動擔負起福建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自覺增強上游意識,推動河湖長制、林長制走實走深。聚焦生態保護“九龍治水”等難題,三明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態綜合執法,成立市生態執法與司法保護智慧治理中心,配置河道警長,創新“林長+司法護航”等聯勤協作機制,推動執法與司法同向發力。同時,我們創新各方力量參與機制,建立“企業河長”“百姓河長”隊伍,探索“林長監督員”和政協“委員河長”等制度,形成守護河湖和森林資源的強大合力。
去年,三明市、縣空氣質量達標率均為100%,7個縣空氣質量進入全省前十名、數量居全省第一,55個國省控斷面和76個小流域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三是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三明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快老工業基地科技轉型、綠色轉型,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
比如,三明是旅游資源大市,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豐富,好山好水好空氣。全市擁有3個世界級和200多個國家級旅游品牌,每個縣(市、區)都有國家4A級景區。
近年來,我們著力做好“文旅+”文章,推動旅游資源“串珠成鏈”,開展以泰寧縣為龍頭的“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旅游資源整合提升工作,統籌推進“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聯動發展,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飯碗”、吃上“旅游飯”。以泰寧縣為例,農民涉旅收入已經占到農民純收入的四分之一,旅游從業人員占全縣勞動力的五分之一。現在全市景區周邊餐館、民宿等生意紅火,今年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5.9%、20.5%,均已超過2019年水平。
民生周刊:三明近年來培育了哪些特色產業?接下來,將怎樣以今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三明舉辦為契機,進一步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李春:三明重點打造了11條特色產業鏈,包括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種業、竹木加工產業等,每條產業鏈都由市領導擔任總鏈長,制定了“一鏈一策”等系列配套扶持措施。2023年,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完成產值1133.8億元;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近年來保持兩位數增長;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三明作為“中國稻種基地”,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市,每四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產自三明,7月30日,14位兩院院士齊聚三明,為中國稻種基地建設建言獻策。此外,我們還加快推進縣域重點產業鏈建設,每個縣(市、區)根據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明確了兩個左右主導產業,全市共梳理了22條縣域重點產業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下一步,我們要以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三明舉辦為契機,堅決扛穩扛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爭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我們將高舉生態旗幟,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樹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確保“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三明的驕傲。
我們將創造生態財富,發揮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重要作用,下大力氣把林票、碳票交易做活,把森林康養等產業做強,把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做旺,繼續為全省全國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探索經驗、貢獻力量。
我們將營造濃厚生態氛圍,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擴大碳匯應用場景,加快探索建立覆蓋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碳普惠積分機制,讓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深入人心。
始終堅持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抓改革,始終堅持敢為人先抓改革,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改革,始終堅持惠民導向抓改革。
民生周刊: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這些年,三明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沙縣小吃發展成為“國民小吃”,有哪些重要經驗和做法?
李春:習近平總書記對三明推進醫改、林改、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等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三明堅定不移把改革向前推進的信心、底氣和優勢。
這些年,我們牢記重要囑托,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難題,20多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在三明落地。比如,三明市被認定為全國首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推廣基地,入選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等。回顧三明改革取得的成效,我們形成了一些實踐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抓改革。三明市委、市政府歷任主要領導始終把改革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帶頭當好“施工隊長”,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細落實。
比如,三明醫改、林改方面,我們先后成立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領導小組,建立了部門協同、權責清晰、高效運轉的行政管理體制,市、縣兩級“一把手”承擔領導和推進改革第一責任人責任,對改革任務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打通政策實施落地的“堵點”,將改革不斷向前推進。
二是始終堅持敢為人先抓改革。立足山區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先天不足”的實際,大力弘揚“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開拓創新精神,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比如,醫改是世界性難題,2012年,三明直面醫保基金虧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瞄準醫藥價格虛高打響醫改“第一槍”,并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市、縣、鄉、村統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改革,打出了糾治醫藥流通混亂、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創新醫保支付方式、完善醫院運行機制等改革“組合拳”,讓醫院回歸公益、醫生回歸看病、藥品回歸治病,實現了醫院、醫生、患者、醫保基金的多方共贏。當前,三明醫改已經進入“治未病、大健康”階段,突出以“健康為中心”,朝著全民健康的新目標奮力邁進。
三明醫改經驗也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并多次發文在全國推廣,截至目前,共有2473批次、39347人次來三明考察學習,改革示范效應不斷顯現。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也善于借船出海,著力解決山區普遍存在的大病轉診率高、醫療人才不足等共性問題,近年來,我們持續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合作共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與上海瑞金醫院合作共建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推進瑞金醫院專病診療技術平移落地三明。三明各縣(市、區)的醫院跟上海的醫院建立了結對關系,選派醫生去上海學習,同時上海派專家過來指導。目前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已順利開診,實現老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三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改革。三明醫改、林改等改革都是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找準“小切口”,以點帶面,逐步向體制機制深化,向系統化、集成化拓展。
比如,過去沙縣小吃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標準,導致口味和品質參差不齊,且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產業帶動力不足,限制了沙縣小吃的進一步發展。對此,我們著力推動傳統“夫妻店”向標準化、產業化、集團化、數字化發展,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我們成立了沙縣小吃協會,對小吃質量進行管理,同時探索供應鏈金融,建立信用體系,為沙縣小吃店提供資金支持。此外,我們通過打造海峽兩岸小吃文化交流基地,組織開展美食節等活動,積極傳播沙縣小吃文化。
近年來,我們按照“強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的發展思路,積極培育從生產種植、加工銷售到物流配送、餐飲服務的全產業鏈,著力推進沙縣小吃“再領風騷”。
四是始終堅持惠民導向抓改革。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不管是三明醫改、林改,還是沙縣小吃產業發展,我們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比如,三明作為全國林改的策源地之一,20多年來,圍繞“山要怎么分”“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單家獨戶怎么辦”這“林改四問”,積極作為、大膽探索、接續作答,先后經歷了“明晰產權、完善配套”“創新金融、激活林權”“兩山轉化、融合發展”“價值實現、雙碳目標示范”四個改革階段。
林改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在林改過程中,我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林農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地制宜、穩步有序推進。
這幾年,三明林改著力強化林業金融賦能,創新采取林票、林業碳票等新的改革措施,著力把林業資源向林業資金、資產轉化,積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以林票為例,我們經歷了1.0、2.0兩個版本,“林票1.0”是在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與村集體、林農個人合作基礎上,將共有林權份額化、價值化,主要在村集體內部流轉;為提升能級,去年我們與上海交易集團合作,創設形成“林票2.0”,也就是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屬于標準化金融產品,可以交易、質押,還可以通過信托計劃認購,今年7月26日,三明“林票2.0”首次實現市場化交易。目前,全市農民人均涉林收入達7600元、占總收入近1/3。
民生周刊: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個重要年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接下來,三明如何用好改革這一重要法寶,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提質增效,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緊圍繞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和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科學回答“時代之問”、回應群眾關切,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為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要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改革味要濃、成色要足”的重要要求,著力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全力推動“紅色領航、生態領向、產業領跑、改革領先,促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增強推進改革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當好改革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
我們將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從事關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小切口”著手,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堅持“先立后破”,逐步向體制機制深化,向系統化、集成化拓展,不斷提升改革整體效能。
我們將更加注重突出重點,聚焦“治未病、大健康”“林業發展、林農增收、林區繁榮”等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搶抓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滬明對口合作、新時代山海協作等政策機遇,善于借智借力,集中力量攻堅,繼續探索總結一批具有三明辨識度的改革成果。
我們還將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讓改革成效由人民檢驗,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