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最近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一個個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大家身邊的“清水綠岸”。
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到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介紹,截至今年6月,全國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77.8%,“雙源”點位水質保持穩定;“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6.7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完成3400余個國家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
“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趙世新介紹,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推進耕地土壤生態環境保護。
在“治”的方面,緊盯源頭治理,有效防范風險。充分利用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等數據,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整縣推進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確定污染源治理清單。
在“用”的方面,推動分類管理,保障安全利用。農業農村部指導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實行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類管理、“以地適種”,指導地方落實品種替代、水肥調控、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步提升。
在“養”的方面,聚焦重點區域,促進土壤健康。配合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在優先保護類耕地落實用地養地措施,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趨勢。
在“研”的方面,強化科技攻關,提升支撐能力。建成土壤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健康診斷與綠色修復等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加強理論方法、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
在“合”的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形成監管合力。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考核,壓實地方責任。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農村污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成效明顯。
一些地區在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方面創新,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
趙世新介紹,河南周口打造“漁光互補”模式,淮陽區馮塘村引入社會投資150萬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年發電量150萬度,年收益約55萬元,同時發動村民利用坑塘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新模式,“納污坑”變為“生態塘”“經濟塘”。
“山東濟寧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泗水縣青龍莊村治理黑臭坑塘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積12000余立方米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趙世新介紹道。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廣、治理成效鞏固難的問題,趙世新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工藝,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應管盡管、應治盡治,不斷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
趙世新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生態環境部緊緊圍繞“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求實效、重協同、促振興。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和明顯弱項。農村生態環境的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持續提升、久久為功。”趙世新說。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專項行動,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是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完成行政村環境整治年度目標,強化常態化摸排調研,確保治理成效。繼續開展農村中小微水體水質抽樣監測試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二是強化污染源頭防控。深入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推動一批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指導地方更新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有序推進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加強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嚴防污染擴散風險。開展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強化污染突出區域系統治理。
三是有效保障安全利用。持續開展嚴格管控類耕地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遙感監測,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推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強化農膜污染治理,推動規范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指導地方落實鹽堿地利用相關規劃和政策要求。加強“一住兩公”地塊監管,持續開展遙感核查,督促問題整改。加強優先監管地塊管理,分批有序推動暫不開發利用地塊土壤污染管控。強化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質量管理,力爭省級抽查全覆蓋。
四是持續加強地下水保護。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推動將重點區劃定成果納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指導推動人為因素造成的超標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綜合整治。組織完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類項目成果集成,籌備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