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15年返鄉創業,歷時9年,成功打造了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還帶動周邊8個鄉鎮的2500多名村民共同致富
“都是發展農業,珠海的農村能夠發展好,我的家鄉也一定能。”
鄧小燕1989年出生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東寶鎮,是個開朗活潑的女孩。
2012年,從西南民族大學教育藝術專業畢業后,鄧小燕南下廣東,應聘到深圳一家環保公司工作。之后3年間,她參與建設了多個幸福村居農村污水處理項目,一步步成長為公司的骨干,年收入20余萬元,還被珠海市創建幸福村居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幸福使者”榮譽稱號。
因為工作原因,鄧小燕對珠海市的農村、農業發展有了深入了解,感覺自己的家鄉與珠海相比,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經濟發展水平,都落后很多。她決定有了機會也為自己的家鄉做點兒什么,改變那里的落后面貌。
2015年,劍閣縣政府為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鄉創業,出臺了優惠政策。一直關注家鄉發展的鄧小燕得知后喜出望外,決定響應號召,辭職返鄉創業。
當時鄧小燕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家人對她的決定都不理解: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在城市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為何要再回鄉下種地?鄧小燕的回答是:“都是發展農業,珠海的農村能夠發展好,我的家鄉也一定能。”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且在經濟發達地區歷練過的有志青年,鄧小燕的決定不是盲目的,而是早有計劃:依托家鄉有著千余年栽培歷史的東寶貢米,搞水稻種植。
東寶鎮位于北緯32度,海拔600~800多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特別適合水稻種植,所產東寶大米糯性強、口感好,在唐朝以及明清時期,都是進貢朝廷之物。但東寶鎮地處偏遠,位于三縣交界處,距離劍閣縣城近百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所以貢米雖好,但銷售不暢,而且受制于傳統種植模式,產量不高,農民的種植收益不佳。
鄧小燕下定決心,讓東寶貢米走出大山,助力家鄉發展。
歷經艱難,她將貢米有機稻的種植規模擴大到3000多畝,助力756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可讓鄧小燕沒有想到的是,一開始她便接連遭受挫折。首先是鄉親們的不信任。大家都覺得,她這個從城市返鄉的大學生,根本不懂農業,也吃不了苦,因而對她沒信心。她號召鄉親們種水稻,幾乎無人響應。但鄧小燕沒有退縮:“我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只在乎自己怎么做。做好了給大家看,只要我兌現承諾,讓鄉親們嘗到甜頭,不怕他們不跟著我干。”
她憋著一股勁兒,要向鄉親們證明她能行。可是很快,她就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第一年,她投入全部積蓄,又借款5萬元,引種了100畝越年再生稻(即長壽稻,一次插秧可連年收割,最長可收割15年),但因缺乏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經驗,最后以失敗告終,不但投資全部打了水漂,還背負了債務。
這次失敗對鄧小燕造成巨大打擊,讓她幾度想到放棄,但最終她還是咬牙挺了過來,不斷給自己鼓勁:“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不管有多艱難,都應堅定地走下去。我堅信只要把在沿海發達地區學到的‘三農’新知識、新理念帶回家鄉,就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總結教訓后,鄧小燕決定把自己從一個種田的門外漢變成行家里手,開始四處考察、學習,除了深入田間地頭向老農學,還到相關科研機構向專家請教,參加各種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再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運用到田間管理中。
經過努力學習與實踐,鄧小燕成功實現了由都市白領向擁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的新農人的轉變。
2016年4月,鄧小燕根據當地相關政策,向團縣委和縣人社局申請了10萬元大學生無息創業貸款,創立了廣元耕鑫農業有限公司,以東寶貢米的核心產區雙西村為發展示范,實施“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訂單回購”模式,優先安排婦女與貧困戶(脫貧戶)就業。她還采取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修建產業路等多種措施,大力推廣優質水稻種植。
合作社在東寶鎮雙西村、新梁村,武連鎮寨橋村等地實施規模化種植,統一品種、統一管護、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購,傾力打造“東寶貢”有機大米品牌。
為培育優良稻米品種,她在縣農業局(現農業農村局)技術員的幫助下改良種子,并嚴格按照有機標準種植貢米有機稻。
她的不懈努力當年就結出碩果:有機稻豐收后,一經包裝上市,便十分暢銷,每公斤售價穩定在20元,最高達32元。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貢米姑娘”。
到2016年年底,鄧小燕采取公司化經營模式,迅速將貢米有機稻的種植規模擴大到3000多畝,帶動附近3個鄉鎮5個村756戶貧困戶脫貧。
年輕、有干勁,又擁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鄧小燕贏得了鄉親們的充分信任,在2016年西陽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全票當選村黨支部副書記。2020年,她又被鄉親們推選為雙西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委員。
9年努力,她帶動8個鄉鎮2500多名村民年人均增收1.2萬元,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貢米書記”
鄉親們的信任,更加激發了鄧小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她決心幫助更多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為此,她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四處籌集資金,在西陽村建成了年出欄2400頭生豬的藕田循環種植養殖場,及占地80余畝的特色水果產業園。
她還不斷創新,以旅游體驗帶動產業發展,牽頭連續舉辦了兩屆“插秧節”“打谷節”,以“愛心認購”“體驗購買”“鄉村玩樂”等營銷模式吸引上千名游客前來參加活動。鄉親們種植的瓜果蔬菜、五谷雜糧等特色農產品被游客們搶購一空。
但作為鄉親們致富的帶頭人,鄧小燕還有更長遠的設想:“東寶貢米是好米,獲得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但大米畢竟是最普通的農產品,價格上有天花板,要想讓鄉親們得到更多實惠,必須挖掘它的附加值。”
為此,鄧小燕主動出擊尋求合作,與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成都吹糠見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農業產業扶貧+廚房新零售+電商”模式,在成都開設了多家“城市打米坊”,讓城市居民體驗現場打谷、現場碾米的過程,讓他們可隨時買到新鮮的優質大米。此舉讓公司發展邁向了一個新臺階。同時,鄧小燕努力推進“貢米文化康養旅游”項目,在東寶鎮楊家河水庫附近,利用4平方公里的美麗山水景觀打造了千畝貢米梯田,吸引游客賞景的同時體驗農事活動、購買精裝貢米。
直播帶貨興起后,為了讓自家的貢米賣上好價錢,鄧小燕在多個電商平臺開通了直播賬號,通過直播帶貨和線下實體銷售等方式不斷拓展銷路。如今,“小燕帶貨”直播間有60多款當地以及四川其他偏遠山區的特色農產品。她通過線上線下的營銷,年均幫鄉親們銷售菜籽油、木耳、劍門臘肉、水果等產品5000余噸,成功破解了當地農產品銷售難題。
2023年,劍閣縣枇杷、李子、梨等水果豐收,短時間集中上市導致滯銷。鄧小燕組織團隊連夜拍視頻、搞宣傳,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帶貨,成功賣出5萬斤枇杷,幫助劍閣縣及周邊地市銷售20余萬斤李子。
鄧小燕還“以商招商”,不斷健全公司的產業鏈條,創建了“燕鄉肴”農產品公共品牌,讓劍閣的土雞、牛肉、豆腐干等10種產品成功進駐成都市兩座機場及機場周邊多家特色店鋪和商超。
因從小在山區長大,鄧小燕對居住在偏遠山區的農民有著天然的同情與悲憫,總是盡力幫助他們。2020年,她以購代扶,從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采購土豆10余萬斤,還向當地困境兒童、留守兒童贈送價值10余萬元的生活學習用品。2022年7月,她又向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地莫鄉中心小學校贈送800套桌椅。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鄧小燕在北京參加了黨的二十大。會議結束后她從北京一回到村里,便立即組織群眾開壩壩會(四川地區一種傳統社區活動形式,通常在開闊、平坦的空地上舉行),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了解合作社項目情況……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2023年5月4日,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鄧小燕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她激動地說:“青春,就是要奮斗。為自己的家鄉奮斗,更是一種幸福!”
時光如梭,至今鄧小燕已在家鄉辛勤耕耘9年,2024年她的公司實現水稻規模種植1萬余畝,帶動周邊8個鄉鎮19個村728戶農戶2500多名村民年人均增收1.2萬元。她也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貢米書記”,先后獲得“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