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已成為突出課堂育人成效的關鍵要素。通過將文化內涵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可以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并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作為文化建設和傳承的核心力量,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樹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初中歷史教材中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的特征,適當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為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不僅能全面理解文化內涵,洞察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意識到自身肩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哲學、人文歷史及藝術等內容,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產生文化認同,主動探索相關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和綜合素養,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課程,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文化,并在文化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歷史教學的本質在于引導學生從歷史文化視角理解歷史事件,通過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促進學生自覺傳承傳統文化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以初中歷史課堂為載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故事中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包括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等多種元素,使其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含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的相關內容,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過教育讓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發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歷史教材,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確保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策劃階段需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尋找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教授初中古代歷史時,教師可以結合儒家思想,引導學生學習《論語》,以實現跨學科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館,讓學生在實地探索中加深對傳統文化和人文歷史的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時,教師可以從政治體制、思想文化及法律等領域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學生講解“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內容。同時,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解讀“文景之治”時期經濟政策與文化發展歷程,使學生在深度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了解當時文化繁榮發展的社會特征。為提高課堂趣味性,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漢代技術與建筑相關視頻,幫助學生在藝術鑒賞中直觀感知漢代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小組討論作業,讓學生分析“文景之治”時期的政治穩定性和經濟發展情況,促使他們在交流互動中加深對漢代文化與歷史的理解。
(二)創設歷史人文情境,創新歷史學習實踐活動
在新課標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該以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創新歷史學習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還原歷史場景,讓他們模仿古代宮廷儀式,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模擬唐代文會場景,鼓勵他們身著古裝,以古代雅致的儀態朗誦詩詞,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產生直觀的認識。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借助VR技術生動展現歷史場景,引領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歷史文化,從而激發他們對文化深層次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VR技術引導學生領略絲綢之路貿易的盛況,使學生在真實的文化體驗中深刻理解文化交流與對外貿易的重大意義。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自主進行書法、繪畫等工藝的實踐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夠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產生文化自豪感,并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自發形成文化傳承的意識。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六課“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明朝科技成就,如天文儀器與指南針等,以激發學生在理解明朝科技文化過程中對歷史知識學習的熱情。此外,教師可以運用三維模型,為學生創設長城和故宮等建筑場景,引導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深化對明朝文化的理解。
(三)生動呈現中華文明,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著力引導學生領略中華文明的璀璨輝煌,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使之積極地將傳統文化融入現實生活,并在文化歸屬感的驅使下,強化文化傳承意識。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歷史文化,教師可以展示四大發明的發展歷程,如指南針、造紙術等,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古今生活,讓學生了解四大發明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為了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整合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深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例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祭侄文稿》這一書法作品,并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剖析時代背景。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進行互動討論,讓他們在探討中充分表達個人觀點,從而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化對藝術作品內涵和文化價值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引導他們在直觀體驗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文化歸屬感和文化底蘊。
(四)全面概述歷史事件,定向培養學生民族精神
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歷史事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歷史事件深刻理解思想價值觀念對時代進步的關鍵作用。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圍繞歷史人物展開教學,豐富歷史知識與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剖析人物智慧和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含義,引導學生領會其中所蘊藏的民族精神。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探究歷史事件的背景及演變過程,通過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發展的宏觀視角探究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通過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事跡,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在國家危難之時,個人如何堅守信仰。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討論與實踐的空間,鼓勵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安史之亂對唐朝及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這種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深入認識,還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聯系歷史課程內容,整合現代教育理念
為實現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特點、課程內容特點和傳統文化特點等多方面因素,提煉歷史教學主題,以主題為導向整合歷史課程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產生深刻認識。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盛唐氣象”時,教師可以播放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展示有關盛唐時期的影像資料,引導他們從歷史事件的發展概況角度解讀人文內涵。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社會制度、文學藝術及科技發展等多方面深入理解人文內涵,引導學生分析盛唐風貌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啟示,如現代詩詞文化、繪畫藝術等領域,體悟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此外,教師要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學生提供互動與討論空間,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消化。
結語
初中歷史學科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滲透提供了契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提煉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演變歷程形成全面的認知,進而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塑造歷史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銅錢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