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師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在空間環境建設上,學校需要的不是奢華,而是溫馨;需要的不僅是可見的視覺之美和藝術之美,還有能夠滋養心性和喚起靈性的人文之美。校園空間建設不是花錢請設計團隊一次性打造出來的完美,它是師生與空間共生共創的生命場域,也是一種文化樣態。伴隨校園環境改造的迭代升級,中小學校長更加需要重新審視學校空間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力量,自覺提升自身的空間領導力。
校園空間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空間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校園環境承載著校長的教育理想,充盈著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提出建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建筑應該成為道法自然的有生命的整體。事實上,不僅校園建筑物是有生命的,校園里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個空間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只有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角角落落都散發出生命氣息,校園才能成為學生向往、喜歡和眷戀的地方。因此,校園空間改造不應僅僅追求寬敞現代、復古典雅或是自然清新的外在直觀感受,而要深層次地追問:我們的校園空間到底為誰而設計;空間能不能真正給予師生一種人性化的關懷,讓師生在校園里有更美好的生命遇見,進而讓學校文化通過在這個空間里的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彰顯。
校園空間要成為助力學習的一種存在。伴隨著時代更迭,學習方式、學習動機、學習價值都在發生變革。我們面對的是更加開放的社會,是更注重合作的社會,也是需要持續學習的社會。我們需要有意義、有意識的學習,同時也離不開無意識卻有意義的學習。當前,盡管學校可見的圍墻尚未被打破,但學習空間已經變得無邊界。校園不僅涌現了實時在線課程與異步在線課程交互形成的新型“混合式學習”平臺和場域,校園空間也開始從注重學科課程教學的封閉式設計走向開放式的學習中心和思維廣場的建構。在這樣的“場景革命”中,校園空間改造迎來了全新的教育設計升級。第一,突破時空限制,讓“泛在學習”在校園中成為“更多的可能”。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決定學習的時間、空間及方式。第二,更多依靠虛擬現實技術,讓校園里的更多空間成為沉浸式學習的場域。校園空間建設要有情境、有事件、有情感,時時處處都可以喚起靈感、引發思考,探究學習。第三,增強開放性、可變性和人文性,并有適度的留白——允許喜歡獨處的學生有發呆的時空,允許壓抑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去宣泄……只有這樣,學習才能真實、隨時隨地發生。
校園空間是一種連續的存在。校園空間建設不是割裂的、孤立的,而是帶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學校文化需要通過可視化的空間來傳遞,同時,學校有傳承才能讓校園空間環境有故事被記載,讓空間真正成為有教育力量的文化樣態。因此,校園空間改造不是清零而是敬畏歷史的重建。即便是經費有限或是權力所限,校長仍要有系統的思考和頂層設計,讓校園空間成為一部鮮活的校史,彰顯幾代教育者的主張和期許。古今中外,底蘊厚重的學校都有著各自根脈相連的空間符號表征。例如,英國的比黛爾學院(Bedales School)擁有藝術和手工藝特色的橡木圖書館,博德瑟特公園學校(Beaudesert Park School)有充滿田園氣息的圖書館,還有一所學校,校園里的室外游樂設施、室外座椅、門窗、衣架、柜子、桌椅板凳等都是幾代師生手工制作的。這些校園空間展示著學校學術力量的強大與淵源,彌漫著師生共同成長和生命延展的氣息。
總之,校長空間領導力折射出的不僅有校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還有校長的專業思維和專業智慧。時代呼喚教育家型校長,教育家型校長尤應立足中國與世界、現實與未來的大格局、大視野和大境界重構校園空間,讓充滿教育價值和力量的校園空間成為時代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