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內容比較瑣碎,從日常的班級常規,到定期舉辦的各類活動,如果班主任凡事都一手抓,總是想面面俱到,工作量會很大,效果也未必好,還容易令自己陷入焦頭爛額的工作狀態。將生本教育思想融入班級管理,不僅能夠幫班主任卸下沉重的工作負擔,還有助于創建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班集體,改善班級發展建設生態,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對班級事務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郭思樂創立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核心,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自生本教育思想被提出以來,已有100多所中小學展開了實踐,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提高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釋放了學生的潛力。在生本教育為主的課堂中,教學的主體地位是學生,教師只是承擔“指路人”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答案。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合作能力,實現“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目標。將生本教育思想遷移應用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同樣具有良好效果。
敢于試錯,一切為了學生
每個學期,學校和年級都會進行班級常規的評比和各類活動的評獎,比如衛生方面的流動紅旗評比、體育方面的秋季運動會等。從生本教育思想來看,所有的評比都是為了讓學生有所成長——流動紅旗評比可以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學會更多的勞動技能;秋季運動會評獎可以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體育精神……然而,如果班主任過于在意這些評比的結果,就會提前“做功課”防止學生犯錯,不僅自己勞心勞力,學生的成長也很緩慢。相反,如果班主任適當放手讓學生去大膽嘗試,即使犯錯了,只要班主任帶著學生一起反思總結,便能幫助學生獲得顯著成長。
上學期的秋季運動會報名工作,我全權交給班里的兩位體委負責。報名表提交日期截止后,我收到了體育組消息,我們班只有幾名男生報名,而且有的參賽人名字都沒寫全,女生則無一人報名。我很詫異,據我所知,班里喜歡運動或擅長運動的女生有不少,怎么可能全班沒有女生報名參賽?
帶著疑問,我先找到了體委詢問緣由。男生體委說,班里有幾個男生愿意報名,他就把報名表給了這幾位同學,讓他們自己填寫信息,最后收回直接交給了體育組;女生體委則表示沒有女生主動找她報名,因此就沒有統計。我又找了幾個我認為體育還不錯但沒有報名的學生談話,他們都表示自己雖然有興趣但不好意思在運動會上展示自己,而且看其他人沒動靜,最后就放棄報名了。
之后我召開了一次班會,針對目前的報名情況假設了運動會時的場景:其他班的學生熱火朝天地給自己的同學加油助威,而我們班學生只能靜坐觀看其他班級的同學比賽。似乎是想象到了彼時的尷尬畫面,學生們陷入了沉默。片刻之后,有學生小聲說:“那不行,我們班也要參與。”看他們有了心氣兒,我緊接著談了參加運動會的意義,講到了體委應該如何負責任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遇到問題應該如何處理,講到了一個班集體應該榮辱與共。從學生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們的思考,也看到了他們的成長。其實,如果一開始我就安排好運動會報名事宜,提前叮囑體委注意事項,甚至選定讓哪幾個學生參加運動會,這些問題都可以避免,但考慮到這已經是學生們進入初中的第二年,已經有前一年的經驗了,便大膽放手讓他們自己組織。不過,在錯誤中總結經驗、增長智慧,何嘗不是一種成長。
充分信任,高度尊重學生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想要落實好生本教育,就要高度尊重學生,一切班級事務,無論大小,都要傾聽學生的意見。長此以往,學生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自然能夠不斷增強對班級事務的責任意識。當班主任和學生想法不一致時,如果班主任能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無論最后結果如何,都能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會學生不盲從他人意見,并且使他們越來越積極地參與班級管理,為班級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次,年級組織了合唱比賽,我帶班出發去往禮堂時,忽然有學生高聲問我:“老師,您也是這個班的一分子,不和我們一起上臺比賽嗎?”大家都能聽出來這個學生在說笑,所以起哄了幾句也就過去了。等到我們班上臺表演時,我穿上借來的校服走進了隊伍,學生們很驚訝,而后我聽見他們在小聲傳話:“一定要加油,好好唱!”演出結束后,學生們好奇地問我,為什么會答應這個看似“無厘頭”的要求,我回答道:“因為你們的話,我會認真聽,這個提議理由很充分,所以我覺得應該答應。”那一刻,我看見學生們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看似無心的一句玩笑話,受到了班主任的認真對待,這讓他們感到自己在班級中得到了高度尊重。在之后諸多的班級事務討論中,愿意舉手發言的學生越來越多,敢于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明白,自己在班級中被充分信任和尊重。
小組自治,全面依靠學生
雖說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內容很瑣碎,但如果班主任大膽下放權力,全面依靠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僅能讓班主任從瑣碎的小事中脫身,也能提升學生自律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自己就能把整個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不過,這種全面依靠,并不是班主任完全撒手不管,讓學生隨意管理班級,而是在已經建立起有效的班級管理機制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逐漸把班級管理權下放給學生。學生的能力和可塑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只要給他們機會,輔之以指導和幫助,他們就會給我們帶來許多驚喜。
經過了初一的適應期,我們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班級管理規范,于是我開始在班里實行小組自治的班級管理模式。在綜合考慮了學習表現、男女比例、性格差異等因素后,我向全班公布了基本分組名單,允許有合理理由和強烈意愿的學生進行調組,并在確定好小組后,由組員投票選出組長。小組自治覆蓋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小到座位、值日安排,大到班級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都由組長和組員協商之后決定。如果沒有大問題,我基本不干預。當然,小組自治想要順利展開,對組長的培訓和指導必不可少,對組員行為規范的要求也必須具體、精準。于是,我每個月定期召開組長工作會,各組組長對當月的小組管理工作進行總結,大家一起討論遇到的共性問題;每學期舉行兩次小組評比表彰活動,對表現優異的小組進行獎勵,對表現消極的小組則及時幫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組長之間積極交流,遇到問題及時向我求助,一段時間過后,組長的組織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組與組之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組員逐步建立起自律意識,每個人都有所進步和成長。
當班級管理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時,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展露、興趣就能得到充分提升、能力就能得到充分提高。而班主任的任務,就是創造這樣一個“生本”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