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區域內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區域拓展優質資源的需要,建校八年來,青島市即墨區華山路小學持續實行“1+N”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探索學術型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創新之路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定制階段目標,教師成長有標桿
學校現有教師216人,平均年齡31.65歲。我們首先通過問卷調查、教師訪談、課堂觀課、個案研究等方式厘清了教師發展現狀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诮處煂I發展需求和學校發展戰略,我們為不同層次的教師制定了專屬的奮斗目標:一年入門、二年規范、三年成型、五年出彩、六年輻射。為了讓每名教師自主地進行發展規劃,建構了“厘清五個關系、踐行五個關鍵、樹立五個意識、落實五個重點”的“四個五”的教師目標規劃體系。
探索研修模式,專業提升有深度
學校根據教師的成長規律,將教師培養分為“拐杖期(1—2年)、支柱期(3—5年)、杠桿期(6年以上)”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提供不同的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
拐杖期——以青藍工程引導教師成長。對于“拐杖期”教師,我們選派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學名師等骨干教師進行“入門”帶教,要求師傅要“帶德”“帶才”“帶和”,使帶出的徒弟善于合作、敢于競爭、與人為善。
支柱期——以課例研究助力教師成長。對于“支柱期”教師,我們探索出一套“三備八環節”課例打磨流程,即基于問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幫助教師在實踐中磨煉本領,求得“真經”。
杠桿期——以課題研究加速教師成長。在教研組建設中注重強化研究成果的表達,開展小課題研究。學校會在每個學期舉行教研組研究成果發布會。該發布會能夠引導各教研組瞄準研究目標,扎實研究過程,優化研究策略,從而掌握課題研究方法,注重總結科研成果,積極撰寫科研論文,走上自主發展科研之路。
近5年來,學校共有120余人次參加公開課、優質課、一師一優課、教學能手等各個級別的課堂教學比賽展示,探索“三核五環三單”的品質課堂育人模式和“1+X”的多元課程體系。
改革評價方式,教師發展有動力
教師評價的首要價值一定在助力、成全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我們扭轉重鑒別、執迷于量化管理的取向,對教師評價方式進行了改革。
一是完善教師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礎性評價,激活教師內生動力。將專業精神、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和工作績效作為基礎性評價,通過“過程性單項評價+階段綜合性評價”兩條路徑,對教師進行引導和激勵。其中,過程性單項評價包括“寶藏女孩”“華小榜樣”“最美教師”“論壇新秀”等單項榮譽。在階段綜合性評價方面,我們開發了《華山路小學量化積分方案》評價量表。
二是建立選擇性和貢獻性評價機制,激勵教師個性化發展。為了給教師提供自主選擇的權利和主動尋求發展的空間,我們通過整體設計梯隊培養制度、設計增量評價方式、制定特殊貢獻獎勵辦法等路徑,鼓勵教師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風格。
三是用團隊評價作為多元評價的支點,提高教師發展的積極性。學校評選優秀備課組、優秀團隊、文明組室、優秀服務班組和優秀項目團隊等,倡導團隊成員互相學習,充分發揮團隊的功能。
經過八年實踐,學校的學術型青年教師培養體系日臻完善,帶動了全體教師共同發展,真正實現了“讓研究成為工作方式,讓學習成為生活方式”,照亮了教師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