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衡川實驗學校是一所由富順縣人民政府引進高新教育集團創建的集小學、初中、高中、出國預備班于一體的全日制民辦學校。學校教師來自五湖四海、構成多元——有的是公辦學校骨干教師或返聘教師,有的是師范大學畢業生,認知水平和教學能力差異較大。
教師的整體水平決定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對于民辦學校來說,無論是實現特色辦學,還是吸引優質生源,其實都聚焦于學校是否形成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范式,能否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基于這一認識,通過六年的教改實踐,自貢衡川實驗學校根據中學生的身心變化和認知特點,以“覺動”為關鍵詞,構建了“啟、悟、展、測”特色課堂教學范式。
“啟、悟、展、測”內涵及運用
啟——啟發引導,探索新知
“啟”即通過媒介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為學習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能作鋪墊。
例如,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春》,針對“理清課文思路”這一教學點,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你是繪本設計師,要根據課文內容設計繪本,并為每頁圖擬一個標題,可以是文中的詞語或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積累的詞句,還可以自擬。”這樣的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又如,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2第1課時《同類項》,我們做了如下設計:貨物、藥品的擺放—如何數硬幣?—如何對單項式歸類?由貨物、藥品、硬幣的分類啟發學生對單項式進行歸類。
悟——感悟體驗,活學活用
悟——感悟體驗,活學活用
“悟”即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模擬情境、小組討論、獨立思考等,使學生產生深入體驗、探究的興趣和行為。
仍以《春》第一課時“理清課文思路”的教學為例。在“悟”的環節,先由學生獨學、研讀課文。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把主問題化解為一個個小問題:文中具體描繪了哪幾幅春景圖?開篇和結尾部分也是一幅春景圖嗎?這樣的獨學思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本文是“開篇簡潔、中部展開、結尾收束”的結構類型,從而理清課文的結構思路為“盼春—繪春—贊春”,而具體到“繪春”部分時,又可以隨著“文中具體描繪了哪幾幅春景圖”這個主問題深入思考:寫什么?寫出了什么特點?各幅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在一旁適時點撥,學生即可完成獨學環節。接下來,進行小組合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組內討論獨學未完成的問題,讓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火花,如“每幅圖有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就需要討論、明確每幅圖畫的特點,以此概括出圖畫的小標題,進而得出最佳答案。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自學、深入思考。只有這樣,討論時學生才能有話可說,才能說到點上,才能得到思維訓練。
又如,上述《同類項》的教學,在“悟”的環節我們做了如下設計:以游戲為載體,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最后進行小組代表展示,在游戲化的參與討論中,感悟分類的標準與依據,從而生成同類項的概念。
展——互動分享,生生相長
“展”即讓學生充分展示、表達,師生點評、總結、反思,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
例如,在學生完成《春》的第一課時之“我們是繪本設計師”的基本內容學習之后,進入“展”的環節。“展”可以是小組派代表依次展示,也可以是教師指名展示,形式不拘。在這個環節,教師的點評至關重要。如有學生展示:“我的繪本主題是‘春意盎然’,一共有五頁。第一幅是‘遠芳侵古道’,第二幅是‘春色關不住’,第三幅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第四幅是‘夜來風雨聲’,第五幅是‘城里鄉下運動圖’。”教師點評道:“你的標題大多引用了詩句,很有創意,只是標題字數不一致,可不可以保持隊形整齊?”這樣的點評可以讓學生反思,概括得更精準,從而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又如,《同類項》小組合學之后進入展示環節,由學生主動或教師指名展示,讓學生感悟同類項的本質,從而生成同類項的概念。如學生展示說:“這樣歸類的依據是所含字母相同,而且指數也相同。”教師可以馬上追問:“你說得很好,那-4x2y與5xy2是同類項嗎?”讓學生概括更加準確。或者通過錯誤辨析,學生展示,教師歸納:同類項的兩相同、兩無關。實踐可知,課堂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一次又一次的追問,是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有效方式。
測——當堂練習,鞏固拓展
“測”即通過小練習、限時練等,引導學生整理錯題、總結反思、自我評價;教師據此調整后續教學計劃。
例如,《春》的第一課時完成后,教師設計課堂小作業:“請根據繪本設計,任選一個小標題,畫一幅圖畫。”這樣的作業,有趣有形,學生愛做,既鞏固了當堂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再次深入文本,為下節課研讀作了鋪墊。
又如,《同類項》中,教師可以設計課堂小游戲——接龍:請甲同學說出一個單項式,再由乙同學回答出同類項,并再說出一個不同的單項式,由丙同學回答出同類項,以此傳遞。這樣的課堂作業,節奏感強,覆蓋面廣,學生參與度更高,能夠達到鞏固同類項概念的目的。
“啟、悟、展、測”教學實施要點
注重學生學習“三環節”
在“啟、悟、展、測”教學范式實施過程中,學校的課堂教學逐漸轉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基本上都要經過“閱讀—思考—表達”這三個環節,以此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和深加工,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各環節的實施要點如下——
閱讀環節。閱讀就是輸入,是學生與教材文本的直接對話。教師根據學歷案引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借助閱讀方法,獨立自主、積極主動、認真專注地閱讀文本,并通過完成相應的任務,梳理尚未解決的問題。
思考環節。思考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思考是與疑難問題對話。問題產生于學生對文本的不斷閱讀和追問之中,問題來自于學生的認知困惑和障礙。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文本,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歸納困惑和障礙,開展合作學習或小組探究,并對問題進行必要的篩選和提煉,形成課堂學習的核心問題。
表達環節。表達即輸出,指學生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態度等通過體態、動作、圖畫、語言、符號等媒介表達出來。只有表達出來的知識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才能真正轉化為能力、智慧。
綜上,“閱讀”是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目的是“構筑世界”;“思考”是關鍵和核心,是學生與自己對話,目的是“構筑自身”;“表達”是歸宿和提升,是學生與他人對話,目的是“構筑伙伴”。以閱讀為中心的課堂倡導“自主學習,先學后教”;以思考為中心的課堂倡導“問題、探究、研究”;以表達為中心的課堂倡導“用中學、做中學、講中學、寫中學”。
“啟、悟、展、測”是在尊重學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課堂教學范式,各個環節之間相互補充、層層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僵硬地套用,而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素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等要素科學合理地使用和調整,并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