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背后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成分。走出貿易失衡,并非消除或者減少貿易順差,我們不需要對貿易順差數字本身做出好與不好的判斷,關鍵在于消除其背后的不合理成分,包括政策扭曲及市場失靈等。根據不同類型的原因可采取不同類型的辦法。對于趨勢性、結構性因素,需實施結構性政策;而面對周期性因素,則應采取周期性的政策。
第一,改變地方政府激勵,把投資和生產補貼轉向公共服務、社會福利保障支出。當前地方政府普遍偏好工業項目,尤其是大型制造業項目,往往為此類項目提供稅收、用地等優惠條件。若能將這部分資源重新配置,減少對企業的不必要補貼,將資源更多用于改善社會福利、清償政府對企業的歷史欠款等方面,將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及民眾生活水平。
我國政府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今年5月公布并將于8月1日正式生效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提出,禁止地方政府設立稅收洼地及實施與稅收相關的各類掛鉤補貼。此規定并非空談,而是輔以嚴格的審查機制,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這是值得認可的。但僅憑此條例尚顯不足。
地方政府考核強調工業增加值、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及進出口貿易等指標。若能適度淡化這些指標的考核,加強地方政府對營商環境的考核,特別是清理政府拖欠企業的賬款、幫助企業突破負面清單以外的各種隱性市場準入壁壘等;加大對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低收入群體和外來打工群體居住生活條件的相關投入和考核,同時與嚴格執行《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相配合,將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合理性。
第二,打破服務業準入壁壘,推動公平市場競爭。我國貿易失衡,尤其是結構性失衡的原因之一,在于服務業領域雖需求旺盛且資源豐富,卻由于一些限制舉措、隱性進入壁壘及不公平市場競爭等因素,資源難以順暢進入或難以長期留存。因此,建立健全服務業的市場競爭規則,破除各類隱形壁壘,將為更多資源開辟進入通道,吸引更多投資,并促進相關消費的增長。
第三,推動金融服務業改革,更好服務企業融資和居民養老保險。金融部門在提供安全金融產品及促進儲蓄向投資有效轉化方面存在短板,彌補這一短板,可以減少貿易失衡,引導資源在國內進行投資和消費。
擴大內需是當前階段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的一攬子政策工具包括降低政策利率、擴大財政支出、穩定房地產市場、把握好化債節奏。通過擴大內需,不僅能增加進口,更重要的是,當內需市場足夠強勁時,將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將資源轉向國內市場,使它們在國內市場經營變得有利可圖。擴大內需對于減少貿易順差。
最后,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這也是調節貿易順差非常重要的價格杠桿。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如何提升中國金融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經濟評論》2024年第4期
國際影響力是金融強國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目前的制度與政策安排下,提升中國金融的國際影響力面臨一定挑戰。本文提出了如下三條建議:
第一,努力讓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與國際市場制度接軌,同時利用人民幣離岸市場和貨幣互換協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第二,堅持“一國兩制”,保持并增強中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中國的金融強國建設。
第三,近期可以考慮通過設置“全球南方綠色發展計劃”,以商業化工具、政策性工具和援助工具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其綠色轉型,實現合作共贏,同時塑造中國在全球綠色發展中的領導力。
1 鍛造新質生產力
2 基金降薪風暴
3 萬億級消費稅改革漸進
4 城市算力網先行建設
5 香港保險AB面
6 食用油專車專運為何難以落實?
7 林毅夫:如何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
8 王一鳴:發展新質生產力避免哪些誤區?
9 監管嚴查資本市場財務造假
10 19.51億農村學生營養餐補助被挪用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