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11月26日,張秋閘(1963年建成)拆除改建工程在陽谷黃河修防段的組織下,正式破土動工。距離施工現場向西70米,一座張秋老閘的拆除工作也同步進行著。
這座張秋老閘建于1955年,因閘底板高度不能滿足排澇、滯洪要求,于1964年被圍堵,此次隨改建工程一并拆除。起初,老閘拆除工作有序推進,可拆著拆著,竟在其背河堤腳處發現了一處暗涵洞。
這處涵洞建于何時?又因何棄置?已被歲月侵蝕的工程石料上得不到任何答案,施工人員卻意外在當地居民口中聽到了“明清老閘口”的線索,也因此揭開了張秋閘近600年的前世今生。
通源閘:
“四月首輔”的治河之策
張秋閘,因運河而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7年)。
明朝中期,河南、山東境內黃河決溢頻繁,洪水四溢,特別是沖壞漕運河道,使京杭大運河嚴重受損。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在陳留、新鄉和滎澤等地接連發生決口,河水分三股,其中一股自新鄉八柳樹,漫溢曹縣、濮州,至東昌潰決壽張沙灣(今臺前縣夾河鄉沙灣村),沖壞張秋漕運河道。為此,明英宗、明景帝在1450—1452年間,先后派遣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書石璞、御史陳全、僉事王琬等數名大臣治理沙灣河患,可均未成功。于是,朝臣之中議論紛紛、互相指責、互相傾軋,沙灣治河現場還發生了役工逃逸現象,乃至有人認為,“沙灣水湍急,石鐵沉下若羽,非人力可為”。直到徐有貞的出現,沙灣河患治理才出現轉機。
徐有貞,原名徐珵,明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在史學界,徐有貞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譽之者認為其能力強,既深諳治水之道,又精通風水、陰陽、占卜、刑名,還懂軍事更兼一身好武藝,且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與張居正比肩。毀之者認為其導致了一代名臣于謙的枉死,是不折不扣的奸佞之徒。可單論治水方面的才能,徐有貞比之明清諸多治水名臣也不遜色。
《明史》載,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明景帝任命徐有貞為僉都御史,專門治理張秋、沙灣運河河道。徐有貞到張秋后,對當地的地形、水勢進行了詳細查勘,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置水門、一開支河、一浚運河的“治河三策”,也就是治黃史上著名的《言沙灣治河三策疏》。徐有貞所撰《敕修河道功完之碑》對治河過程有著詳細記載,“渠起張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而至于濮陽之濼,……經澶淵以接河、沁。河、沁之水過則害,微則利;故遏其過而導其微,用平水勢。既成,名其渠曰‘廣濟’,閘曰‘通源’”。徐有貞首先主持開挖了廣濟渠,從張秋金堤起,西南行經壽張、蓮花池上至范縣、濮州,至滎澤以北接黃河,引黃河、沁河水濟會通河,并在廣濟渠張秋渠口設通源閘,“小則拘之以濟運,大則疏之使趨海”,既保證了運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也緩解了水大而引起的潰決之患,通源閘也就是史志最早記載的“張秋之閘”。
自徐有貞成功治理沙灣河患,他的人生軌跡就好似與“通源”二字隱隱而合,開啟了他攀登明朝權利高峰,逐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內閣首輔的政治生涯。雖然后來短短4個月就從內閣首輔跌落塵埃,被后人戲稱為“四月首輔”,但他的治水功績也讓其與劉大夏、白昂等一并列為治水名臣,載入治河、漕運史料,流傳至今。
“閘河”輝煌與落寞的
見證者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山東段(以下簡稱山東運河)設置了百余座“智慧”船閘,保障了這條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故山東運河又被稱為“閘河”。
作為“閘河”沿線的重要涵閘之一,清代很多志書文獻中都有關于通源閘(張秋閘)的記錄,例如《欽定大清一統志》中“通源閘,在東阿縣西南安平鎮南”,《讀史方輿紀要》中“張秋之閘曰通源閘”,等等。其中尤屬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所著《閘河日記》中記載得最為詳細。
《閘河日記》中記錄了包世臣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自館陶至揚州沿運河南返的旅行見聞,特別是山東運河風光,其中提到張秋閘,“十二里抵七級閘,閘入陽谷境,夾岸俱有市,陽谷、莘、東阿三縣兌漕水次也……十里至張秋閘,閘入壽張境,夾河為城,西半城乃商賈所聚,土產氈貨為天下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張秋閘彼時已正式得名,且對于南北漕運通航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張秋閘因山東運河而生,伴隨著明清時期漕運功能達到頂峰的同時,也給張秋鎮帶來了“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盛名?!稄埱镏尽?mark style="position:absolute;left:-100000px;">culvtnU2OArpiBRc+2ZudpOIF62kk2s/eIVvKPaElhQ=對于當時張秋鎮的繁華景象有著生動描寫,“鎮夾運河而城,舊為貢道之通渠,實扼南北之咽喉,襟帶濟汶,控引江湖,蓋魯齊間一重鎮也”。而當繁華落幕,張秋閘也親眼見證了運河的衰落。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銅瓦廂破堤而出,沖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兩縣,繼而折身轉向東北,漫溢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又經山東曹州府、東明縣、濮州城,漸向東北,在張秋鎮穿運河而過,奪大清河入渤海,至此,600多年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歸于終結。
黃河回歸山東初期,運河雖受黃河沖擊,但未對漕運造成過大影響,漕船依舊從十里鋪至八里廟經張秋閘,沿原河道運輸漕糧。但很快十里鋪至八里廟河段就被淤死,于是漕船往往由黃河南溜下行,至交匯處(今陽谷陶城鋪附近)轉入北溜,然后逆水至八里廟繼續沿故道通行,這一段繞行25千米。好景不長,隨著張秋閘至八里廟段運河被泥沙沖擊,最終也被淤平,被迫停止。清光緒七年(1881年),清政府改建新運口至陶城鋪,開新河頭至阿城閘入運河,勉強保持漕運河道暢通。自此,張秋閘不再作為漕運河閘。
不幸也幸,張秋閘提前退出“閘河”舞臺,不用親歷運河的衰亡斷絕。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行了2000多年的漕運成為歷史記憶,張秋閘也隨著大運河的淤塞,沉眠沙土之下。
幾番蝶變 引金新生
1984年,隨著明清老閘口的破除和改建工程竣工,張秋閘徹底揮別了那段漕運時光,開始了引金堤河水濟潤陽谷的新生。
由于技術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張秋閘的蝶變也經歷了多番嘗試和探索。
1955年4月,山東黃河河務局設計并主持了張秋老閘的施工,老閘位于現今張秋閘向西70米處,也是明清老閘口位置,為兩孔混凝土與砌石混合結構的箱式涵洞,設計流量15立方米每秒。因其不能滿足排澇、滯洪要求,1964年被圍堵,1983年拆除。
1962年4月,由聊城地區水利局設計,原壽張縣水利局主持施工,1963年1月建成了張秋涵閘,此閘與現今張秋閘位置一致,為兩孔鋼筋混凝土與砌石混合結構的箱式涵洞,設計流量15立方米每秒。因其設計指標偏低,滿足不了滯洪要求,1983年11月進行原址拆除改建,也就是現如今的張秋閘。
此次改建工程,由山東黃河河務局設計,陽谷黃河修防段組織施工,1984年11月竣工,1985年6月投入使用,為一單孔鋼筋混凝土箱式涵洞,設計流量15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14.5萬畝。
據《陽谷縣黃河志資料匯編》記載,從1972年至1983年,張秋閘累積引水12.64億立方米,灌區用水量達8.42億立方米。張秋閘和張秋灌區建成前,糧食畝產量193千克、棉花25千克;建成后,糧食畝產量達321千克、棉花33千克;到1985年,糧食畝產量更是提高到557千克、棉花64千克??梢哉f,張秋閘的興建,為金堤河排澇和陽谷縣農業灌溉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張秋閘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運河陽谷段引金補水的重要口門,已被陽谷縣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陽谷黃河、金堤河沿岸第一處被列入文物保護的水利工程。它正與京杭大運河一起,在時代前進的高歌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