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飽經歷史雨雪風霜的她,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通過對黃河文化產生的歷史淵源,以及黃河文化各個時期的歷史特點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歷史資料考證,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重要精神實質,以及黃河文化對流域百姓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認真總結和梳理黃河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新特點,以及未來黃河文化的發展方向,將黃河文化進行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黃河文化創新引領;通過研究和分析黃河文化在傳承和創新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黃河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的措施與建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目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努力探索黃河文化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的新途徑。
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的背景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自身的地理特點密切相關,從黃河的地理位置分析,黃河經過多次改道后,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黃河文化與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一些重要的文化體系,相互依托,最終形成黃河文化自強不息、胸懷博大、剛柔并濟、頑強拼搏的重要文化品格。幾千年來,黃河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大地上時刻照耀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
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的人類活動區域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陜西藍田猿人和山西許家窯人在這一區域進行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后,逐漸形成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這些文化的產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西周文化到齊魯文化,黃河流域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發展,黃河文化與我國北部區域的游牧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成就,最終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重要文化體系。
通過將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選取傳統黃河文化中的部分精髓進行創新、創作,使黃河文化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并以此鼓勵當代青年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融入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努力開拓新時代黃河文化的內在精神實質,發揚奮力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的成效
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黃河的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西邊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從黃河的地理位置上看,其經歷過多次改道,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本身的地理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文化與周邊的楚湘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重要文化體系相輔相成、相互包容,最終形成黃河文化自強不息、胸懷博大、剛柔并濟、頑強拼搏的重要文化品格。黃河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它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著豐富的水資源,開創了最早的農耕文明。這條古老的大河燦爛且歷史悠久,孕育出的黃河文化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通過廣泛查閱關于黃河文化的歷史資料,不難發現,黃河文化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黃河流域的先祖已經可以從事比較簡單的農業生產。通過考古發現,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粟類、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農耕的生產工具,而且當時的手工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農耕文明是黃河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黃河流域的先祖通過種植農作物改善自己的生活,且向外傳播農耕技術,通過交流活動,促進了黃河流域和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
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我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并通過不斷發展,產生了農業、手工業、文化藝術等,創造了最早的黃河文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夏商周時期,黃河文明主要聚集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原地區的“河洛文化”成為黃河文化的核心。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被尊為我國的不朽之作,為古老的黃河文化注入文學色彩。從秦漢時期到北宋時期,河洛文化一直處于核心地位,也是黃河文化的興盛時期;從秦代統一度量衡,到北宋的活字印刷術等,都是黃河文化藝術的高峰。這些事例充分說明,黃河文明在當時已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從西周文化到春秋戰國,從秦漢到北宋,再到元明清,最后延續到現代的齊魯黃河文化,通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傳承、創新,逐漸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并最終形成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重要文化體系。
黃河文化呈現的綿延賡續、歷久彌新,是彰顯中華文化旺盛生機的源頭活水。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也出現在大河流域,出現在黃河中下游。不一樣的是,只有黃河文明一脈相傳,不曾中斷。黃河文化形成了系統的原生譜系,雖歷經無數次天災人禍的考驗,但始終保持強大的修復能力延續至今。5000多年黃河文明滋養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到今天,必將引領和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黃河文化的精神實質。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是指“團結、務實、創新、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團結,就是要有凝聚力,使整個團隊凝聚起來形成戰斗力,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務實,就是在工作和學習中注重實際、實事求是、踏實做人、實在做事。創新,就是敢于打破傳統思維觀念,對待任何事情要有前瞻性,對于舊的、傳統的思想觀念,敢于打破,在創新中去開拓,創新精神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實質。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正是對中華民族奮斗不息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5000多年的中華文化需要廣泛弘揚和傳承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時代在發展,要與時俱進,新時代下更要融入拼搏、奉獻的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只有這樣,黃河文化才具有新時代的創新性、藝術性等新特點。傳承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是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有力抓手。黃河文化內涵豐富,蘊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可以為人們認識當今世界提供有益啟迪。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性和代表性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民族復興、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征,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加強黃河文化理論創新研究,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兒女“同根同源”“大一統”的民族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起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黃河文化的創新不是簡單地對古老的黃河文化無限重復,而是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讓傳統的黃河文化精神更加具有時代性、藝術性和創新性,在傳統黃河文化的基礎上重新煥發新活力。以傳統的黃河文化為載體,納入新時代元素,使黃河文化表達得更加具體、內容更加豐富,在傳統黃河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內在精神實質,將黃河文化的精神根據時代發展特點進行積極轉化,讓黃河文化精神與當代人們的思想、價值觀相一致,力求做到用黃河文化精神去鼓舞人、感化人。結合黃河流域不同的生活習俗,將黃河文化逐步融入當地百姓生活中,讓創新性的黃河文化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成為當地百姓的一種重要精神食糧。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筆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并結合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辦學特點,將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作為切入點,以傳統的黃河文化為載體,以歌曲創作、美術創作等多種形式去呈現新時代下的黃河文化,進而講好黃河故事,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堅定文化自信,將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藝術形式充分展示出來,讓黃河文化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具有立體感。
在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過程中,筆者創作了關于傳承、創新黃河文化的歌曲《黃土香 黃河長》。“黃土香、黃河長,我家住在黃河旁;黃沙厚、鯉魚香,黃河養育好兒郎……”根據歌詞中對于黃河文化的描述,筆者采用民族調式、微調式譜寫而成,將我國傳統的黃河文化與我國民族調性相融合,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歌詞樸實無華,旋律優美動聽,詞曲結合恰到好處,朗朗上口,用抒情、豪放而又細膩的音樂表現手法,較好地詮釋了古老而又傳統的黃河文化,使黃河文化通過音樂這一表現方式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形象化,從而使古老的黃河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創新。“喝一口黃河水,滋潤的是心房;唱一曲黃河壯,黃河養育好兒郎……”擬人化的寫法,道出了中華民族母親河對中華兒女的哺育之情,同時又道出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對黃河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在創作中,通過采用速度對比、音色對比、情感對比等多種音樂表現手法,淋漓盡致地刻畫出黃河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拼搏、開拓、奮進的黃河精神帶給人們的思考。
在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中,筆者對魯西南地區黃河文化中美術歷史與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傳統美術的保護與創新現狀,黃河文化的起源、發展及其在我國美術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它對美術發展的深遠影響。黃河文化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術作品則是這一文化中非常直觀、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對黃河流域美術作品的深入研究,人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文化的演變過程,還能從中汲取營養,推動現代美術的發展。對于每一位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了解這些傳統藝術形式不僅能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還能為其未來的創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靈感。黃河傳統文化中美術作品對現代美術的具體影響表現有3個方面:第一,黃河文化中的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技巧,深刻影響了現代畫家的創作理念。如傳統的山水畫,通過簡練的線條和淡雅的色彩,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種美學思想在現代繪畫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發展。第二,黃河流域的傳統雕塑藝術為現代雕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如牡丹區、鄄城縣歷史悠久的泥塑。古代雕塑家通過對人物和動物形象的刻畫,展現了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為現代雕塑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第三,黃河文化中的民間藝術形式,如剪紙、皮影、門神畫等,也對現代美術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為現代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盡管黃河傳統文化中的美術作品對現代美術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但也必須認識到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一是傳統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和題材選擇上相對固定,可能無法完全滿足現代社會多樣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傳統藝術形式由于工藝復雜、材料稀缺等原因,難以在現代社會中大規模推廣。此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影響日益增強,傳統藝術形式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應加強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的融合。如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劉超創作的油畫作品《黃河灘區牧羊人》,以明朗的色彩對比、層次對比,描畫灘區百姓在完成新農村改革后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體現出黃河灘區百姓的傳統生產生活場景,其中借鑒了門神畫的藝術形式。通過不斷創新與融合,現代美術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煥發出新的生機。現代科技手段可以用于保護和傳承傳統藝術形式,數字化技術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到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可以通過跨界合作,將傳統藝術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
黃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在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過程中,通過將黃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可以充分認識到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所在,同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引領。
5000多年來,黃河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其中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更能體現和凝聚民族精神。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從苦難的深淵走向勝利。每一次的勝利,都凝聚著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這種紅色文化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尤其是當今時代,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缺少前進的動力、方向和目標,迫切需要黃河文化的精神動力,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引領。針對這些現象,筆者根據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辦學特點,結合學生的文化程度,在該校開設了傳統黃河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熱愛黃河文化, 特別是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切身認識到網絡游戲只能削弱人的斗志,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只能給人帶來空虛和寂寞,只有黃河文化精神才能激發人生斗志,只有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指引人生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兩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將廣大青少年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通過研究實踐證明,將黃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引領,對學生進行黃河文化思想教育是極為正確的,不僅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進行了深化,而且也達到了黃河文化理論創新的重要目的。
黃河文化的傳承研究。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文化的傳承、保護要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努力開展各項工作,真正守護好、發展好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如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是擺在其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
黃河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應立足實際,要在精神層面加大黃河文化的傳承力度,利用音樂、美術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形象、直觀、立體的表現手法,講好黃河故事,讓古老的黃河文化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開花、結果。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的最終目的。
在對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過程中,為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讓優秀作品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社會、走進千家萬戶。通過這些藝術精品,激勵廣大青少年要時刻牢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的重要性。
黃河文化的理論創新與傳承研究的反思
筆者通過認真分析、實踐和研究反思,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實效,得出結論如下:
一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只有這樣,才能使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具有時代性、藝術性等新特點,才能與時俱進,筑牢中華文明的文化根基。
二是建立完善的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化專業機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擴大黃河文化傳承、創新隊伍。
三是積極培養廣大青少年從小熱愛黃河文化,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團結、務實、創新、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文化精神鼓舞和激勵廣大青少年。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讓黃河文化能夠薪火相傳。凝聚、筑牢黃河文化的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黃河文化力量。
本文選自:2023年菏澤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作者單位 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