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逐漸顯現。文章深入研究新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與創新教學實踐,發現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互聯網化,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以及在線課程和開放教育資源的利用;社交媒體促進了教學中的互動與合作,如高校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開展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整合使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得到廣泛應用,并且設計和使用多媒體教具和工具為教學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創新教學實踐方面,混合式教學模式將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堂互動和討論,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層次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通過新媒體技術,滿足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多樣性,同時支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評價能力;虛擬實驗和模擬實踐利用虛擬實驗平臺開展實驗教學、模擬實踐和場景化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研究還發現,新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教師技能提升、學習者參與度和學習效果評估、新媒體與教育公平的關系等。文章認為,未來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等教育;媒介融合;創新;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03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公安特色專業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020230023
新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與創新實踐,標志著教育模式與信息技術的深度結合。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能夠最大化利用與分享教育資源。高校利用互聯網、智能移動設備、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創造豐富多樣的教學環境,增強學習互動性。學生可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增強學習的靈活性與便捷性。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通過翻轉課堂、微課、模擬教學等形式,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1]。此外,新媒體的數據分析功能為教育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教師能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反饋與指導。
(一)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互聯網化
1.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集課程管理、在線學習、互動討論于一體,是數字化、互聯網化教學資源的主要媒介。教師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課件、視頻及參考資料等,通過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可隨時獲取上述資源并自主學習[2]。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依賴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新媒體技術,這些技術能夠使教學資源更豐富、個性化服務更準確。以智能推薦系統為例,該系統能夠基于學生的學習歷程為其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大數據分析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成效,并對教學進行適時干預。
2.在線課程和開放教育資源的利用
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線課程使知名高校精品課程能夠打破地域限制,為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這類課程一般由視頻講座、互動問答和自動評分作業組成,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的遠程教學與考核[3]。開放教育資源(OER)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免費的教學資源,包括教科書、教案、研究論文等,這些資源的共享和再利用,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4]。在新媒體環境下,在線課程與OER借助網絡平臺得到了廣泛普及,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與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同時支持教師更靈活地設計課程結構與教學活動。
(二)社交媒體的運用
社交媒體作為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微信、LinkedIn(領英)等社交媒體平臺,建立起師生間、生生間的溝通橋梁,打破傳統課堂的物理邊界。在這些平臺上,教師可以發布教學資料、課程更新、行業動態等信息,學生可以隨時查閱并參與討論,提升學習的持續性和時效性[5]。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提高了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學生可通過評論、分享、點贊等方式表達觀點,深入探討學習內容,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高等教育領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教學創新和資源共享的重要工具。以微博為例,很多高校和教師會借助自身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發布課程公告、學術講座信息乃至直播教學過程等,從而達到與學生即時互動、傳播知識的目的。學生關注教師或高校官方微博,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最新學術資源與教學動態,提升學習的連續性與便利性[6]。基于微信平臺,教師可以建立課程群組、共享教學資料、布置作業、考試等,學生則可以通過微信群共同探討、交流學習,從而建立一個優秀的學習社區。
(三)多媒體技術的整合
1.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的應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已經成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多媒體元素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信息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7]。
在現代教學中,圖片常用于直觀展示復雜的概念和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音頻素材如語言課程中的聽力材料、歷史課程中的歷史人物演講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聽覺體驗,增強教學的真實性和沉浸感;視頻素材將圖片、音頻、文字等信息綜合在一起,通過故事情節、實驗演示、現場訪談等形式,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全面的信息輸入,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動態性和互動性。
2.多媒體教具和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在高等教育領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教學創新和資源共享的重要工具。這類工具綜合運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并通過互動設計、用戶界面以及巧妙規劃學習路徑等為教與學提供有力支撐。例如,互動白板、平板電腦可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師可利用這些裝置來呈現多媒體內容,也可與學生進行即時問答及電子投票的實時互動。智能教學軟件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8]。另外,教育游戲與模擬軟件將學習內容用游戲的方式展現出來,并通過任務挑戰、角色扮演來提高學習的趣味性與參與度[9]。
多媒體教具、工具等設計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突出可訪問性、易用性等特點,保證學生從中獲益。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
1.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的結合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傳統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其利用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將教室延伸到虛擬空間。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接觸到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括視頻講座、在線討論、電子書籍、互動模擬等,還可以在傳統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學習[10]。
新媒體既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吸引力,也增強了學習的靈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和滿意度。
2.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堂互動和討論
新媒體深刻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促進課堂互動和討論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在當代教育環境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正逐步向互動性和參與性更強的學習方式轉變,新媒體技術正是這一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首先,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使學生能夠自由討論課程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例如,學生們可以在微信群或QQ學習小組中,隨時就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分享資料或進行討論,這種靈活的互動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其次,新媒體工具如在線教育平臺和應用程序Kahoot、Quizlet等,能夠提供豐富的互動功能,如實時問答、在線測驗和游戲化學習等。這些工具不僅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通過競賽和獎勵機制,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強化學習效果[11]。最后,視頻分享平臺如bilibili等,允許教師創建內容豐富的視頻教程,學生可以在課后回看這些視頻,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
1.新媒體技術在個性化學習中的應用
新媒體技術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學習管理系統可以追蹤學生的學習軌跡和表現,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和推薦路徑。同時,智能教學系統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互動和完成情況,調整學習難度和節奏[12]。此外,新媒體工具如教育應用程序和在線課程,提供了豐富的互動練習和即時反饋,能夠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提供及時的指導和支持。
2.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評價的支持與促進
新媒體技術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在線學習平臺不僅提供自學材料,還包括自測工具和評估模塊,使學生可以自我檢測學習成果,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和資源,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3]。同時,電子作品集和學習分析工具讓學生能夠跟蹤自己的學習進展,并就學習成果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
(三)虛擬實驗和模擬實踐
1.利用虛擬實驗平臺進行實驗教學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虛擬實驗平臺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實驗教學的重要工具。這些平臺通過高度逼真的圖像渲染、模擬實驗操作界面和實時數據處理功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且成本低廉的實驗學習環境[14]。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重復進行實驗操作,探索不同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并從錯誤中學習,而不必擔心實驗室資源的限制或潛在的安全風險[15]。這種形式的實驗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技能,而且通過模擬軟件的即時反饋機制,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模擬實踐和場景化教學的實施
創建虛擬場景和模擬實際情境,學生可以在一個接近現實的環境中學習和練習專業技能。例如,在商學教育中,模擬股票交易系統可以讓學生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在醫學教育中,3D解剖軟件和虛擬手術模擬器可以讓學生對人體結構有更直觀的認識,并且在模擬環境中練習手術技巧。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實踐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而這在傳統教室設置中往往是難以實現的[16]。同時,場景化教學通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中的問題和挑戰,強化了學生的臨場應對能力和決策能力。
新媒體的出現給高等教育創新教學實踐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教育界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技能,以更好地應用新媒體來提升教育質量。深入探究新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與創新,可以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光玲.新媒體“輕傳播”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2.
[2] 張麗.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遵義:遵義醫科大學,2022.
[3] 朱玉索.新媒體環境下魯迅形象的媒介建構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22.
[4] 高祥.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2.
[5] 李梅.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媒介形象的變異與重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6] 王旭梁.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1.
[7] 李志.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8] 駱言.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運動員媒介素養教育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0.
[9] 孫曉楠.基于社交媒體的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19.
[10] 李吉彬.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題教育創新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1] 孫雪.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9.
[12] 李楠.新媒體的道德教育功能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3] 譚安捷.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聞傳播,2018(18):89-90.
[14] 趙彤.新媒體背景下新生教育治理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8.
[15] 劉詠芳.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18.
[16] 金夢玉.媒介融合環境下傳媒教育的走向與創新:第九屆全國傳播學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聯席會綜述及傳媒教育思考[J].傳媒與教育,2014(1):13-18.
作者簡介 李娜,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學、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