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知乎、微博等網絡媒介的發展,大學生已逐漸成為該類平臺的主要用戶,他們在平臺上積極圍觀和討論,使知乎、微博等熱榜上頻繁出現各大高校的身影。這種試圖借助輿論力量推動學校調整決策與改善管理的現象,被稱為“網絡治校”。這一現象充分反映了大學生的維權意識,以及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壁壘等問題。研究如何有效應對“網絡治校”現象,探索網絡時代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策略,已成為維護大學校園安全穩定和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選擇。“網絡治校”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網絡平臺的廣泛性、高校管理方式的單一性和高校學生意識形態鑒別力不強。該現象的風險特征主要是:網絡媒介傳播具有快速、廣泛的特征;傳播的扁平性特征;網絡輿情具有線上線下相互交叉的傳播特征。文章針對這一現象提出幾點應對策略:重視網絡輿情,增設有關部門;重視學生利益,傾聽學生意見;暢通反饋渠道,減少輿情發酵;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從思想上正本清源。文章旨在為高校做好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借鑒,在各類媒體的助力下,實現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創美好校園。
關鍵詞:“網絡治校”;意識形態;風險特征;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09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長治學院黨建項目“‘大手拉小手’大學生紅色宣講團建設實踐探索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020/XN0465
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核心群體,也是各類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他們通過各類媒體分享身邊事物,并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領域中充分發表觀點與見解。微博、知乎、微信等平臺已成為他們參與討論的主要場域[1]。當他們發表的輿論達到一定熱度時,便形成網絡熱點事件,使網絡陣地成為輿論的焦點,進而對學校管理產生影響,這種借助網絡輿論倒逼學校調整決策與改善管理的現象被稱為“網絡治校”。“網絡治校”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大學生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和維護,他們在各類媒體平臺發聲,充分表達自己對學校管理的不滿和發展的期望[2]。這種現象可以折射出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同時也使高校管理者意識到搭建與學生之間信息溝通渠道的必要性。總之,在各類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高校管理者必須正視“網絡治校”的重要性。
(一)網絡平臺的廣泛性
根據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76.4%[3]。隨著手機、電腦等信息設備的普及,以及各類網絡平臺的門檻越來越低,大學生已經成為知乎、微博等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之一。自媒體使他們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信息的生產者及傳播者,擁有表達自我觀點的主動權[4]。大學生發現了各類網絡平臺的及時性、方便性、廣泛性等特點,因此在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上頻繁發表言論,部分言論就很容易在整個網絡空間甚至現實社會發酵形成熱點話題。而各類熱點事件又使該類平臺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受眾范圍不斷擴大,傳播性進一步增強。
(二)高校管理方式的單一性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管理方式仍然比較保守和傳統,網絡平臺的應用并不廣泛,特別是在普通本科院校中,應對突發事件常常力不從心[5]。學生如果通過傳統渠道向學校反饋問題,往往會面臨暴露自身身份信息、反饋渠道單一、管理層級繁多、審批流程復雜等問題,使得學生關注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學生對傳統反饋渠道失去信心,轉而在網絡空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網絡平臺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快速、便捷的表達渠道,可以讓他們的聲音更快地被關注。
(三)高校學生意識形態鑒別力不強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網絡輿情尤為重要,也是高校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的重要手段[6]。00后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的“三觀”尚未成熟,意識形態鑒別力不強,情緒波動劇烈,考慮事情不全面,且他們思維活躍、擁有較強的維權意識。當今網絡上充斥著各類觀點與見解,能輕易得到一些大學生的支持,其中有些觀點是刻意歪曲事實或有意引導輿論偏向[7]。熱點校園事件在網絡中一經發布,通常會被推送給相應的關注者,從而吸引大量跟帖,直至成為熱搜話題。一旦形成熱搜,就會吸引更多的“看客”加入,通過跟帖產生共鳴,以致出現偏聽偏信、盲目跟風等現象,網絡上逐漸形成一呼百應的局面,最終難以控制,導致校園熱點事件演變為網絡輿論的熱門話題。
(一)網絡媒介傳播具有快速、廣泛的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依托諸如知乎、微博等網絡媒介,最終可能演變為輿論風暴。網絡輿情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等特點[8]。以長治學院為例,為改善學生住宿條件,初步制定的宿舍搬遷方案引發了“微博治校”現象。學生在未了解具體措施前,擔憂自身利益受損,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進而通過微博發表言論,引發眾多學生跟帖,使得長治學院在微博上迅速登上熱搜。迫于壓力,學校不得不暫時擱置原方案。本次輿情事件主要源于學生對宿舍搬遷方案的不滿,加之微博熱帖的催化,以及網友評論與跟帖的推波助瀾。學生在未充分了解信息的情況下,進行猜測并跟帖,對其他學生產生心理暗示,引發輿論風險。
(二)網絡輿情具有傳播的扁平性特征
在“網絡治校”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交流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9]。“網絡治校”事件中輿情傳播的扁平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
第一,一旦有關事件被發布到網絡上,各類媒體平臺就會迅速將其推送至廣大用戶,從而使事件得到廣泛關注,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第二,網絡輿情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打破了時間、地域、身份和層級的限制,這一點在“網絡治校”危機事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三,傳播者往往利用輿論導向,通過評論、轉發和點贊等方式,引導接收者產生共鳴,或使其產生相似的情緒和行為,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多人的認同。然而,這些網絡輿論既包含事實依據,也混雜著傳播者的主觀臆斷,甚至可能添加了虛構成分。在這種情況下,輿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往往受到挑戰,這也給校園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處理加大了難度。
(三)網絡輿情具有線上線下相互交叉的傳播特征
輿情生成與擴散往往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且相互推動[10]。在校大學生易與同專業、同社團、同愛好的同學構建社交圈子。當高校輿情事件由特定事件引發后,他們會通過網絡社交圈展開線上交流。在面對相同事件時,大學生容易受到同圈層觀點的影響[11],在從眾心理驅使下,網絡輿論發布主體與線下學生行動主體共同推動輿情的發展。線上輿論推動線下行動,當事件形成一致的“熱搜事件”時,部分網友受網絡動員影響,采取線下行動,甚至引發學生線下聚集,以展示網絡輿情影響力,迫使學校妥協。高校網絡輿情中線上與線下的相互交叉,加大了學校應對突發事件的難度。
(一)重視網絡輿情,增設有關部門
高校往往對網絡輿情事件缺乏預判能力,在輿情已經廣泛傳播甚至成為熱搜后,管理人員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校應增設專門負責網絡輿情的部門及人員,定期邀請網絡輿情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和交流,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并建立健全的輿情預警制度。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輿情預警工作流程,并持續進行優化和創新性研究。通過及時掌握高校的熱點動態,發現輿情的不良苗頭,完善預警機制,并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傳播學校的觀點、立場和做法,以達到遏制輿情、糾正視聽、掌握主動權、維護學校形象的目標。
(二)重視學生利益,傾聽學生意見
輿情事件的根源多與利益相關[12]。高校在制定和發布各項政策時,應在一定范圍內征求意見,密切關注學生對政策的反饋,關注學生在自媒體上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學生的關注點,并調整優化政策。同時,強化校園輿情監測,了解學生的訴求,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維護學生權益。此外,還要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自媒體,理性表達觀點,避免網絡暴力、煽動情緒等不良現象。在學生關心的問題上,做好解釋和協調工作,確保學生利益得到保障,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輿情事件發生。
(三)暢通反饋渠道,減少輿情發酵
當前,我國高校的信息傳播機制主要采取單向線性模式[13],反饋渠道多為層級審批方式。在這種機制下,普通學生往往難以取得高效且實用的信息反饋途徑,以至于學生的意見和需求難以全面、準確地傳達至管理層。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學生的負面情緒通過網絡媒介輸出與擴散。因此,高校有必要優化雙方交流機制,如校長郵箱、網絡問卷,定期舉辦學校高層領導與師生代表反饋會議等活動。針對師生提出的問題,管理層應給予及時、積極的回應和處理。只有確保學生的問題得到實質性的解決,才能有效防止因小問題而引發大規模的網絡輿情事件。
(四)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從思想上正本清源
當前,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給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4]。高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意識形態教育,指導他們正確運用網絡,培養他們良好的網絡道德。
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要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網絡事件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其次,要教育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網絡。網絡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但同時也存在信息泄露、不良引導等隱患。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確保身心健康。最后,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尊重他人,不信謠,不傳謠,為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貢獻力量。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是解決“網絡治校”問題的關鍵手段之一[15]。
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學生不僅是校園的代表和象征,更肩負著宣傳和維護學校形象的使命。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校網絡輿情日益受到廣泛關注。“網絡治校”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聯網匯聚公眾觀點。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挑戰在于如何引導和管控網絡輿情,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機遇在于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意見,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指導。然而,當前我國眾多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輿論導向與回應機制,以及完善的輿論信息反饋體系。一些問題需要依賴網絡平臺方能引起關注,進而解決。這不僅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也使得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要想引導和處理好“網絡治校”,就得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將人才培養作為基本目標,在各個層面上都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好網絡輿情,從而有效應對“網絡治校”現象。
參考文獻:
[1] 秦曉靜.借助自媒體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紅旗文稿,2020(9):38-40.
[2] 宋瑞.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機制完善路徑研究:基于“網絡治校”現象的反思[J].上海法學研究,2022,8(2):320-333.
[3]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3-22.
[4] 秦楚.自媒體傳播特點分析[J].教育界,2017(15):159-160.
[5] 李夢堯.“知乎治校”現象的原因與破解研究[J].中國教師,2022(2):1-3.
[6] 路成浩,龔超.新形勢下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J].科教文匯,2021(21):16-18.
[7] 周小玄.“知乎治校”現象成因與高校網絡輿情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22(7):168-170.
[8] 張思敏,杭夢蝶.疫情期間江蘇大學生輿情傳播特點與應對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8):117-119.
[9] 傅益南.基于“知乎治校”現象的網絡輿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6):38-39.
[10] 張磊.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的四組關系[J].理論導報,2018(1):40-41.
[11] 李晉馥,莊哲明.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6):81-82.
[12] 范玉茹.基于“知乎治校”現象的高校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2(18):36-38.
[13] 楊萍.高校社交網絡負面輿情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以“知乎治校”現象為例[J].東南傳播,2021(5):105-107.
[14] 呂善輝,呂昕.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現代營銷(經版),2019(5):125.
[15] 曾娜賢.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3):146-148.
作者簡介 董寧寧,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