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混合式教學法在五年制高職播音與主持專業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旨在評估混合式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創作能力及專業技能的有效性,以期在播音與主持專業教育中推廣該教學模式。
文章首先分析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確定其在專業教育中的應用邏輯;其次設計一個針對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型,這一模型涵蓋課程結構與內容的優化、網絡平臺和教學資源庫的有效利用、課前學習任務的安排以及改良學習方法;最后通過實訓過程中的學生評價和作品展播來評估教學效果?;旌鲜浇虒W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作能力,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表現出更高的參與度和創造性,作品展播環節收獲了積極反饋,展現了高質量的學生作品。這證明了混合式教學不僅在理論上可行,而且在實踐中也有效,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文章揭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創作能力及專業技能方面的積極作用,也為高等職業教育中類似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有聲語言作品創作;學習方式改變;作品展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G22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14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常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混合式教學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JK-L2022368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數字化媒體日益普及的當下,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育培養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傳統教學模式在滿足學生對復雜專業技能的需求方面逐漸顯露出局限性,推動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此模式結合了線上和線下教學優勢,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創新的教學策略[1]。
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作為播音與主持專業的關鍵課程,覆蓋從短音頻節目主持到廣播劇演播等多個關鍵模塊,其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專業技能。
現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往往忽視了實踐操作與真實環境的結合,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學習成效受限[2]。
本研究旨在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創作與表達能力,以及提高在有聲語言作品創作方面的綜合素質。
(一)課程結構與內容
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作為五年制高職播音與主持專業核心課程,致力于在聲音語言的基本訓練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聲音運用與表達技巧,培養其創造具有深度感染力和顯著藝術價值的有聲作品的能力。
在課程結構方面,本課程細分為六大模塊:短音頻節目主持、詩歌朗誦、散文朗誦、故事演播、小說演播以及廣播劇演播,旨在培養學生對于各類短音頻節目特性的深入理解,掌握相應的主持、演播技巧。
在課程內容上,本課程著重于對學生創作能力與專業素質的雙重培養。通過學習通平臺布置多元化的學習任務[3],確保學生能在課前充分掌握相關知識,為課堂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課堂教學著重于解答學生自學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輔以實際操作訓練。
(二)網絡平臺的利用與教學資源庫的搭建
如今網絡平臺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工具。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中網絡平臺的應用和教學資源庫的構建,對于拓展學生學習渠道和提供豐富學習資源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而且提高了教學成效[4]。
首先,學生作品通過上傳至網絡平臺進行展播[5],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能的機會,而且增強了他們的目標導向感和責任意識。當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將面臨廣泛的聽眾,學生會被激發出更大的創作熱情,進而提升作品質量。
其次,網絡平臺的展播使學生作品有機會得到專業人士的評價和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作水平和專業能力。同時,課程中建立的教學資源庫,涵蓋了多種類型的優秀音頻作品和專業音頻技術教學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他們能夠學習不同音頻作品的創作技巧,同時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作能力[6]。
(三)學習方式的改變
為提升學生對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的學習熱情,課程設計中采納了通過學習通平臺布置預習任務的策略。這些預習任務,如微課和理論材料,旨在促使學生在課前對知識內容進行初步探索,為課堂上的深入學習和實踐操作打下基礎。微課作為一種創新的在線學習模式,通過網絡平臺提供教學視頻、教材和作業,使學生學習更加靈活,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課前閱讀理論材料的任務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7]。預習任務的引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為課堂實踐操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四)學生評價與作品展播
在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實訓環節被視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關鍵部分。為了有效評估學生作品質量并增強其學習動力,該模式采納了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在實訓過程中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在完成作品后進行自我評估,深入反思自身在創作過程中的投入和成果的質量。此外,通過同伴互評,學生不僅可以得到同學的建議和反饋,同時也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8]。
教師評價是這一評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9]。教師會從創意、表達技巧、聲音處理等多個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全面評價,并提供具體的指導和建議。這種專業的評價不僅能對學生作品進行客觀審視,而且能對學生技能提升起到引導和激勵作用。通過教師反饋,學生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網絡平臺的評價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評估途徑。學生作品在網絡平臺上展播后,將接受廣泛網友的真實反饋。公眾評價不僅使學生作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也為學生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學生能夠通過公眾反饋了解自己作品的傳播效果,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10]。
(一)教學實踐的策略和資源整合
在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中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優化教學實踐策略和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借助學習通平臺,課程設計包括了預習任務布置,旨在促進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預先理解。此外,課堂活動主要圍繞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關鍵議題展開,輔以針對性的實訓活動[11]。
實訓環節涵蓋多個模塊,每個模塊都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需求提供了專業指導和練習機會。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及教師評價等多維度的評估方法,加強對學生作品質量的全面審視[12]。
為了提高學生作品的可見度和接受度,選用網絡作為展示平臺,并鼓勵學生積極接納社交媒體用戶的反饋。這一策略不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展示舞臺,而且通過實時的外部反饋促進了學生的創作水平和自信心的提升。同時,構建了包含各類優秀音頻作品的教學資源庫,用以強化學生的音頻作品鑒賞能力和創造力。
(二)學生的反饋與學習動力的改善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中,學生的感知和學習動機對于評估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通過對學生的調查與訪談,深入探究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際感知及其對學習動力的潛在影響。大多數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給予了積極反饋,學生普遍認為,與傳統面授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更大的自主性,激發了自身的學習動力。特別是通過在線練習和評估,學生能更有效地識別自身的不足,并采取適當的策略進行改進。在課堂實訓中,學生通過同伴和教師的反饋,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三)作品展播效果的評價與影響因素分析
在教學框架中,學生作品的展播效果是衡量專業技能發展和教學成效的關鍵指標。作品展播效果的主要評估指標涵蓋創新性、專業性、表現力和受眾反饋等方面。創新性指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專業性關注作品在語言運用、音效處理和表達技巧等方面的專業水平,表現力則指作品在傳遞情感、構建形象和闡述意義方面的能力,而受眾反饋通過網絡平臺對作品的互動指標(如評價、點贊、評論)來衡量其受歡迎程度和影響范圍[13]。
影響作品展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個體特征、作品本身的品質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學生個體特征如學術素養、創新和表達能力對作品的創新性和專業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學術素養反映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創新能力則是學生在作品中融入個人獨特創意和風格的能力,而表達能力則關乎作品情感和意義的有效傳達。作品的品質,如其內容的豐富性、結構的合理性及形式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聽眾的興趣。外部環境因素,包括選擇的展播平臺和傳播途徑,決定了作品能夠觸及的受眾范圍和其影響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提供針對性的指導[14]。通過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創新和表達能力[15]。
文章通過對學生的廣泛調查和深入分析,揭示了有聲語言作品創作課程混合式教學應用的顯著成效,旨在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全面促進其專業技能的提升。
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線上學習的靈活性與線下教學的互動性,創造出一個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學生通過完成精心設計的預設學習任務和參與實踐性極強的實訓活動,不僅對課程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音頻作品的創作能力也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通過網絡平臺的作品展播及外部專業人士的評價,學生得以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和完善自己的作品,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創作和表達能力,也更好地培養了其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此外,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供給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造熱情,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混合式教學的創新方法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技巧,同時也向教育者展示了一個有效的改革路徑,這對未來在類似課程中實施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提供了見解和靈感。此項研究成果凸顯了混合式教學在當代及未來教育實踐中的巨大潛力與重要性,激勵著教育界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滿足新時期教育的要求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金石,王璐露,宛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反思與策略優化[J].中國大學教學,2022(11):74-79.
[2] 張蕙.高職播音與主持專業課程改革的動因和思路[J].現代職業教育,2021(4JWkpyL7veo2i7peySMggtA==5):46-47.
[3] 馮紅瑞.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4] 王一婷.媒介轉型期播音主持藝術有效教學新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54-59.
[5] 朱杰.微信公眾平臺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研究:以廣播節目主持課程為例[J].亞太教育,2016,50(11):254.
[6] 席妍.如何應用自媒體開展傳媒教育:以《文藝作品演播》為例[J].傳媒,2017(21):86-88.
[7] 許莎莎.基于慕課(MOOC)的播音學理論教學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4):207-208.
[8] 王貞,邱蔚.基于培養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究:以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4):86-90.
[9] 莊宏光.播音與主持專業精準定位及教學策略研究:基于融媒體背景下[J].傳媒論壇,2020,3(11):164-165.
[10] 董騫,張佳瑜.利用互聯網有聲讀物平臺推動課程改革:以文藝作品演播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50-52,59.
[11] 張馨.基于成果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改革策略:以《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為例[J].新聞傳播,2022(19):79-81.
[12] 彭遠方.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項目式教學方法初探:以《廣播播音與主持》課程為例[J].現代物業,2014,13(12):40-41.
[13] 高巍,楊根博,蔡博文.高等學校四種線上教學模式效果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2):160-165.
[14] 楚巖楓,張惠杰,朱天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教育觀察,2023,12(5):49-53.
[15] 劉春玲,馬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2(16):10-12,15.
作者簡介 朱杰,講師,研究方向:有聲讀物、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