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憑借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優勢特征成為人們收發信息、發表觀點的主要方式和渠道。當前,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果,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全方位成長的推動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如何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化這一時代課題。本研究立足于新媒體在內容傳播方面的優勢,旨在通過研究新媒體在教育工作中的實踐,歸納出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文章主要結合文獻分析法和調查研究法,概括總結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具有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拓展思政實踐形式和增強思政工作實效的價值意義,并通過全方位調查部分高校應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歸納梳理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的相關策略。首先是發揮新媒體優勢提煉碎片化信息,實現對學生的即時教育;其次是搭建新媒體網絡矩陣,利用平臺優勢做好互動教育;最后是在新媒體運營中嵌入大數據技術,結合學生情況推進精準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價值意義;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189-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全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3D544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逐漸進入數字媒體時代。我國高達10.92億人次的網民規模[1]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用戶基礎,而高校學生作為網民的主力軍也更青睞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質效,全方位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主要指通過互聯網、移動設備和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媒體形式[2]。相較于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和報紙),新媒體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實現信息的裂變式傳播,而短視頻和直播更是成為新媒體時代主流的內容呈現形式,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自由發布、分享和獲取各種類型的信息[3]。同時,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信息傳播到世界各地,人們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能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形式進行互動,實現與內容創作者和其他用戶的溝通交流。新媒體平臺還鼓勵用戶參與內容創作和分享,個人和組織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原創內容,并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和交流。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和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也對傳統媒體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傳播能力強大的新媒體存在容易泄露用戶隱私的問題,相關部門要合理引導和規范新媒體平臺,保護用戶隱私,防止出現虛假信息傳播等問題[4]。
(一)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借助新媒體的資源優勢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5]。新媒體能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方式傳遞信息,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到更加生動直觀的體現。當前,各大高校積極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推送相關文章、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國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此外,在新媒體平臺上,還有一些網絡博主進行政策解讀、歷史文化知識講解等方面的內容創作,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內容選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6]。
(二)拓展思政實踐形式
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能以強大的互動性和極高的參與度,拓展思政實踐形式。
一方面,依托新媒體平臺,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評論、私信、點贊等方式實現即時反饋和互動交流。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分享觀點,并得到教師的回復和指導,這種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動力。eZdIUeuW2uz5K9iT/IB5gDXfMNtJUVaVWzQ2b1oPtz8=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觀點、分享經驗和創造內容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撰寫博文、制作視頻、參與在線討論等方式,積極參與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思考能力。此外,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容納更多的聲音和觀點。學生可以在開放和包容的環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促進多元化思考[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新媒體表現出強大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優勢,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積極、自主和個性化的思政教育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增強思政工作實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借助新媒體在信息裂變式傳播方面的優勢,能夠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
新媒體平臺具有廣泛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可以快速傳遞思政教育內容[8]。與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相比,新媒體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影響更多的學生,并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形式和精準的推送機制,更好地引導學生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教育的覆蓋率和傳播效果。此外,新媒體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學習進度,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和輔導支持,并為學生推薦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參與互動討論等,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其學習效果。新媒體平臺還建立了一整套的數據分析與反饋渠道,其通過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意見反饋,并及時依據這些信息生成報告提供給相關教師,教師可以根據報告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當前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并針對學生的需求和困難提供精準的指導和支持。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能夠提高思政教育的覆蓋率、針對性和效果,增強思政工作實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想成長和全面發展[9]。
(一)提煉碎片化信息,實現即時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提煉碎片化信息、實現即時教育,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強化教育效果[10]。
在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篩選和搜集新媒體信息,從相關的時事新聞、熱點話題、思想理論文章等之中提取有價值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開展這項工作時要注意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避免傳遞虛假信息誤導學生等情況。在獲取相關信息后,教師要對其進行二次加工和提煉,結合在新媒體平臺上易于傳播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形成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碎片化內容,為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提供便利。在進行信息加工和提煉的過程中,要遵循內容精簡、重點突出的特點,避免信息冗雜和混亂。在提煉出合適的內容后要及時進行傳播和推送。思政教師可以通過用戶基數龐大、互動頻率較高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進行內容發布,并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進行個性化推送。依托新媒體平臺的精準推送優勢,讓學生即時了解相關內容,快速獲取知識和信息[11]。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碎片化信息的提煉和即時教育的目的,強化思政教育效果,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搭建新媒體矩陣,做好互動教育
為了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還要搭建完善的新媒體矩陣,形成傳播合力,達到互動教育目的。
在搭建新媒體矩陣的過程中,要注重選擇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需求的新媒體平臺,在充分了解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的運營機制后,高校人員要根據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傳播方式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平臺進行搭建[12]。在搭建新媒體矩陣之前,高校人員還需要明確矩陣的目標和定位,將相關內容發布到更合適的平臺上,如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主要利用微博讓學生參與投票、互動,進行思想交流等,后續也可據此生成內容運營策略。搭建新媒體矩陣的核心是實現互動教育,基于這一點,高校人員在新媒體運營中要開放評論區,并階段性地就熱點事件發起話題討論、舉辦線上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表達觀點,同時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和留言,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13]。在搭建新媒體矩陣的過程中,高校人員要注意進行跨平臺整合,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并引導學生參與抖音的互動活動,或者在微博上引導學生加入知乎思想交流小組等,以持續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強化學生的互動效果。為確保互動教育的可持續開展,高校人員要建立有效的新媒體平臺反饋機制,并通過在線問答、互動討論、在線輔導等方式充分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反饋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和難題,并結合學生的反饋意見,優化調整碎片化信息,從而強化教育效果。
(三)嵌入大數據技術,促進精準教育
在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通過在新媒體平臺嵌入大數據技術,能夠幫助高校實現精準教育[14]。為了實現精準教育,高校人員首先要了解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習思政知識的情況,并利用新媒體的后臺數據管理功能,收集學生的訪問、觀看、點贊、評論等數據,并結合學生的個人信息和行為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掌握學生的閱讀偏好、關注點等,了解他們對思政教育的認知和態度,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此外,為了確保新媒體平臺上的思政教育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高校人員還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監督學生的新媒體使用行為。教師要通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話題評論和提問,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想動態,并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確保學生能在新媒體平臺上獲得成長。高校人員還要階段性地統計和分析發布內容的觀看情況,結合AI等技術設計合理的改進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最后,高校人員還要結合大數據技術,評估和優化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一些熱點話題,高校人員要實時分析學生的互動數據,深入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強化教育效果[15]。
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嵌入大數據技術,能在數據收集和分析、監督和反饋、教育評估和優化等方面發力,實現精準教育,穩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參與度。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將在未來的信息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迎合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利用多種方式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f9f406ee6999ddc2c664d9a008383ca2》[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3-22.
[2]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1:1-381.
[3] 李榮華.新媒體發展及其社會影響分析[J].中國報業,2022(14):34-35.
[4] 黃子博.新媒體傳播主體“德性”缺失現象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0.
[5] 孫靜.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6):47-49.
[6] 李曉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23.
[7] 梁可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探析[J].教師,2023(26):12-14.
[8] 李光雯.新媒體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2023(1):75-82.
[9] 徐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困境與進路[J].傳播與版權,2023(19):96-99.
[10] 錢娟.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23(18):78-80.
[11] 劉心宇.微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3.
[12] 潘傳輝.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創新探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145.
[13] 張勇帥.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今傳媒,2023,31(7):141-143.
[14] 周光玲.新媒體“輕傳播”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2.
[15] 任泓璇,任紹芳.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創新[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39(4):113-117.
作者簡介 黃偉鵬,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